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你有孤獨力嗎?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你有孤獨力嗎?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前段時間,日本美食家白央篤司發了一則人生感悟:

我自從四十歲左右貫徹「絕不和不投緣的人來往」之後,生活就變得更輕鬆了。


人並不是在與人接觸中成長的。人是把與人接觸中產生的刺激,在自己內部消化,與自己的意識和價值觀碰撞,找到更加合適的言行,從而調整自己,這個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在《火星情報局》中,汪涵曾經說過:


我朋友圈裡,最多的時候有100多人,那時候我已經覺得很可怕了,要把沒有意義的,全部給弄掉。



於是他刪除了眾多知名藝人。

越自律的人,越不會感到孤獨。相反,正因為他們享受孤獨,因此一個人待著也不會感到孤獨。獨處時間恰恰是拿回自己主導權的重要時間。



孤獨感強的人,即便在人群里有時候也會感覺孤獨。

這是因為他們隱藏了自己的真實聲音。

沒習慣用真實聲音與人交往,不知道怎麼保持距離,也不知道吵架後修復關係的方法。因為對自己沒有自信,因此總害怕得罪他人,害怕被人傷害。於是,越來越不能發出自己真實的聲音。

如果不發出自己的真實聲音,會讓對方感覺到心理上的距離。對方會覺得「這個人好像不太想說自己的事情」「啊,還是不要太接近這個人比較好」。換句話說,對方也不會用真心來與我們交往。

人就是鏡子。用粗暴的言語對待對方,也會有粗暴的言語返回來。用微笑和溫柔的語言,對方也會報以微笑和友善。

因此,人群中讓人感覺有距離的人,其實是在無意識之間,自己將周圍的人疏遠了,把自己封閉了起來。



自我展示是好意和信賴的證明

害怕孤獨的人總有種不滿,叫作「周圍的人都不理解我」。可是,其實是他們沒有去理解其他人。

即便自己沒這樣的打算,但是不展示自己,其實就是在說:「我對理解周圍的人沒興趣」,因為他腦袋裡只想著他人會怎麼評價自己。

因此,不要老想著「如果我這麼說,別人會這麼想,所以我不說」,而是首先闡明自己的心聲,仔細觀察對方的反應,然後,在下一次調整自己的言行。

壓抑自己其實就是隱藏自己,這會帶給人一種感覺:你對他人持有懷疑、敵對心、不信任或者不關心。



相反,自我展示是證明對他人有好感和信賴的證明。銷售人員中那些常說「實際上,我老實跟你說……」或給客戶說明缺點的人,有著更讓人信賴的印象。對於那些向你傾訴煩惱的人,你是不是有時候也感覺是因為他們信任你才會這樣做的呢?

因此,即便最初進展不順利,也要發出真實的聲音與人交往。當然,即便是真實的聲音,也有慎重地遣詞造句的必要。

當發現對方出現令你不滿的行為,不要使用這樣的說話方式:「你為什麼做這種事情!」而是說:「你這樣做讓我很傷心,下次換成另一種方式的話我會很高興。」與其說「我認為你是錯誤的」,不如說「我明白你的意見,但是我是這麼想的……」也就是說,尊重對方的意見和觀點。與其說「我不喜歡這個」,不如說「我想怎麼樣」,以此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



理解了自己也就能理解他人

當你能冷靜觀察自己的內心動態後,對他人的感覺也能變得更敏感,自然也就能理解對方言行的背景與意圖。越能夠理解自己這一個體,你也就越能夠理解他人。自我理解對理解他人有著促進作用。

比如,當你覺得

「今天被那個人無視了,我好生氣」的時候:


「他這個人一直很開朗的,今天怎麼了?」


「我是不是說了什麼不妥的話?」


「不,沒有那回事。」


「在什麼情況下,自己容易無視他人?」


「太忙了,沒有餘力顧及到吧。」


「在考慮事情,沒有發現我吧。」


「明天微笑著去與他接觸吧。」


「試著換個別的話題吧。」


「如果還是不行,也許對方有想對我說的事情。」

「到時候再問他怎麼回事就好了。」

像這樣,把主人公換作自己,如果是自己的話會怎麼想,如果是自己的話會怎麼行動,就像有另一個人在觀察自己,對照自己的情感,檢查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當你理解了自己的情緒,也就能理解他人的無奈與難處。

這並不意味著進行負面的「過度思考」,而是為了給自己的下一次行動做指導。

另外,害怕孤獨的人,因為沒心思觀察自己的情感波動,因此他們總習慣於只專註在消化自己的痛苦上。


沒功夫去觀察他人的內心波瀾,也無法理解對方言行背後的動機。因此,他們的抱怨只會不斷增加。


人越這樣做,就越容易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總想:「為什麼不能理解我?」「為什麼我總是遇到這種事情?」「反正我就是……」「不過……」

可是,如果能養成孤獨中自省的習慣,那麼即使出現不順心的事情或結果,也能接受自己內心的痛苦和悲傷,靜靜忍耐,找出其中的意義,能自己消化掉痛苦和悲傷。

然後,當觀察內心波動和處理情感的能力提高後,即便對方什麼都不說,你也能夠體察到對方的勞苦和悲傷。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苦衷,大家都有各自的情況,並不只有你一個人特別不幸。了解了這一點,你也就不會被絕望感環繞了。

了解了自己情感的波動,在同樣狀況中你也能想像他人的感受。也就是說,能體諒他人的人,也是能夠體諒自我感受的人。



 認可他人是讓自己受認可的原點

希望自己得到他人認可,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情感,任何人都會有尋求認可的慾望。

因此,對於那些認真傾聽我們說話,並給予肯定的人,我們會感到對方的認可,由此敞開心扉,給予信賴,抱有好感。

相反,當我們依存於對方,「希望對方為我做這個」「那個人應該怎樣對我」,那麼當我們得到與期待相反的反應時,我們就會變得急躁不安。

同理,那些感覺到「誰都不愛我」「誰都不在意我」的人,其實是他本人誰也不愛,誰也沒在意。


想要得到他人的愛,可是自己卻不給予愛,這樣的態度無論如何都是一種任性,只是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

因此,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可,首先要認可對方,愛對方,珍惜對方。

認真聽對方說話,想像對方想要怎樣的反應和回復。這並不是要我們迎合他人或壓抑自己,而是我們要有一種共情和陪伴的心態。

如果有了這樣的心態,那你就不會有孤獨之類的情感了。能自己伸手去幫助他人的人,能夠有這種心胸的人,即便一個人待著,也總感覺自己與誰都緊緊相連。



風靡全日本的處世理念


影響百萬人的自我啟蒙書


《孤獨力》在日本甫一出版


即佔領亞馬遜心理類圖書TOP5


親密關係 夢想和目標 自我價值


真正重要的東西,要獨自一人去尋找

本文摘自


33歲賺3億,創富奇才午堂登紀雄火爆日本的口碑之作


《孤獨力》

—THE END—

MORE

灼見熱文 


??1989年,已是30年前了



??知乎7萬贊回答:你思考問題的方式,決定了你的層次


??再見,2018!你好,2019!


??超好聽!2018年歲末,清華師生用快閃表白祖國,小提琴聲一響就讓人熱淚盈眶!


??第一次有人把 5G 講得這麼簡單明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這是為張首晟將獲諾獎準備的文章,卻沒預料到成為了哀悼...
北交實驗室爆炸之後,一個化工老博士給科研人員的幾句心裡話

TAG:灼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