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水出如湧泉,可煮以為鹽:國寶「東漢製鹽畫像磚」與井鹽業神崇拜

水出如湧泉,可煮以為鹽:國寶「東漢製鹽畫像磚」與井鹽業神崇拜

四川省博物館參選《國家寶藏》的國寶「東漢製鹽畫像磚」,生動展現了漢代蜀地井鹽生產的盛況,反映了當時蜀地製鹽工藝的水平。

鹽,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必需品,代表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水平和物質文明的發展進程。

本文通過考察鹽的造字結構、蜀地井鹽業的行業神崇拜來看這件國寶背後的道學知識。

1

百味之首

食鹽(資料圖)

中國地大物博,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的食物風味也各不相同,但鹽卻是中國百姓生活的必備品,被稱作「百味之首」。

古人將食物的味道分為酸、苦、甘、辛、咸,稱作「五味」。

鹵 甲骨文 圖源:止水(資料圖)

從造字結構上看,「咸」與「鹽」都源於一個「鹵」字。「鹵」的甲骨文,是一個類似袋子放進盛滿鹽水的罐子中的形象。

鹽、咸 圖源:止水(資料圖)

「咸」,現代漢語中除了表示味道,還表示「全、都」的意思。最早的甲骨文像一個兵器,表示全民皆兵。

陶淵明《桃花源記》寫道:「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與鹽有關的原字體為:「咸」,金文里表示全部是鹽。

《說文解字》中有:「咸,銜也。北方味也。」的記載。中國傳統菜食中,鹽的作用很大。

俗話說「一鹽調百味」。生活中也有類似「要想甜,加點鹽」這樣的小技巧。

我們吃菠蘿,往往會將切好的菠蘿放在清淡的鹽水中,實際上是在利用「鹽能引甜」的功效。

東漢製鹽畫像磚拓片(資料圖)

漢字「鹽」,像是有人在監督「鹵」的形成,實際上是一種人類生產的過程。段玉裁《說文解字》中有:「鹽,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也就是說,「鹵」是天然的,經過人類的加工,才算是「鹽」。

國寶「東漢製鹽畫像磚」形象地再現了漢代四川井鹽生產的繁忙景象。畫面的左邊,有四個人站在井架上用吊桶汲取滷水。四川素有「家有鹽泉之井」的說法,鹽業為蜀地人民帶來了豐富的財富資源。

同時,鹽業的發達也促進了行業的不斷發展,形成了行業神崇拜。

2

鹽業神崇拜

夙沙煮海(資料圖)

行業神崇拜,是中國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重要的生活生產單位,鹽業也有自己的行業神崇拜。因我國的製鹽產地較多、分布較廣,不同地區的製鹽方式均有不同,如池鹽(湖鹽)、海鹽、井鹽、礦鹽等。

所以,中國的鹽業神體系龐大,關於鹽神的傳說十分豐富。

在我國,鹽神有炎帝、夙沙、管仲等。

李冰父子像(資料圖)

此次國寶所體現的是四川地區的鹽業,屬井鹽。所謂井鹽,就是人們運用鑿井法汲取地表淺部或地下天然滷水加工製得的鹽。

歷史上,蜀地郡守李冰在興修水利之外,還開創了「穿廣都鹽井」、「鹽溉」等。

《天工開物·製鹽》(資料圖)

在井鹽的開發中,張道陵貢獻巨大。

《太平御覽》引《陵州圖經》云:「陵州鹽井後漢仙者張道陵之所開鑿。周回四丈,深五百四十尺。置灶煮鹽,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

井上有玉女廟,古老傳云:此十二玉女曾與張道陵指地開井,遂奉以為神。」

《元和郡縣誌》中記載:「陵井者,本沛國張道陵所開,故以陵為號......陵井縱廣三十丈,深八十餘尺,益都鹽井最多,此井最大。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陵州鹽井》,十分詳盡地介紹了井鹽的結構,足見此地井鹽的重要性。十二玉女,也成為了當地的鹽神。

自貢井鹽(資料圖)

四川的自貢,也是井鹽的重要的生產地。因為井鹽需要人們打井完成滷水的採集,所以井神也成為其行業神之一。

據南宋王象之的《輿地紀勝》記載,此處奉祀的行業神主要是金川神、梅澤神:「惠澤廟在監郭下,井地主金川神姓王,井主梅澤神姨梅。梅本夷人,在晉太康元年,因獵,見石上有泉、飲之而咸,遂鑿石至三百尺,咸泉湧出,煎之成鹽,居人賴。梅死,官立為祠。

自貢王爺廟(資料圖)

成立於1959年的自貢市鹽業博物館,是以「西秦會館」為館址建立的鹽業博物館,位於自貢市市中區龍峰山下。

會館由清代陝西商人所建,主供關羽神位,亦名關帝廟,俗稱陝西廟。

此外,歷史上這裡的廟宇還有燒鹽工人供奉的「炎帝宮」,鹽業船運工人供奉的鎮江神「王爺廟」,以及用於供奉重要生產工具——牛的「牛王廟」,可謂豐富多彩。

中國有著悠久的製鹽史,其背后豐富的鹽業文化以及民間信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川地區鹽業發達,廟宇、商會十分繁盛,形成了豐富的民間信仰。

如今,我們通過眼前的這件國寶,可以看到當時製鹽的場景,想像鹽業的繁盛,更能看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

(編輯:見石)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老子的智慧:虛則無我,靜則無欲
「玉皇大帝」的聖誕日是何時?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