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日本人口比中國更密集,為什麼沒有垃圾圍城?

日本人口比中國更密集,為什麼沒有垃圾圍城?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828-日本垃圾分類

作者:酸奶沒泡沫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酸奶泡

作為一個人口密度極高、生活水平也極高的發達國家,日本卻沒有人口大國和工業國家的通病——垃圾圍城。目前日本每年每人的垃圾生產量只有410公斤,為世界最低,比一些貧窮的農業國家還要低,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其實日本人口密度是比中國要大的

這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日本有效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統。可以說,日本這樣一個大國的生存,就是緊密與垃圾分類綁定的……

被逼無奈的垃圾分類

日本的垃圾分類體系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完善的,不過在此之前,日本和垃圾的鬥爭已經持續了很久。

明治維新後,日本現代化和城市化的推進讓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逐步走入公眾視野。1900年時,日本已經制定了《污物掃除法》,規定城市行政部門應當負責垃圾的處理,這也為後來的一系列法案打下了基礎。

開啟工業化之後

日本人發現大海也不再像以前那麼乾淨了

不過當時的垃圾問題還不算嚴重,畢竟發展程度有限,尚未徹底工業化的日本社會也產生不了什麼巨量的垃圾。一直到了二戰之後,由於日本急於復甦經濟,對垃圾的處理只是簡單的混合收集填埋,垃圾處理能力跟不上垃圾「產量」的問題逐漸顯現,日本也有了垃圾圍城的日子。

也不是沒見過這種山

終於到了1970年,認識到問題嚴重的日本國會通過了《廢棄物處理法》,明確規定生活垃圾由政府處理、工業垃圾由企業自行負責的原則。有了懲罰的制約,對企業污染的控制得到了加強,但生活垃圾還是個大障礙。

而且經濟的復甦和美式生活的流行

是的消費之下的垃圾產出也急劇增加

日本人口密集、面積狹小,且國內山地眾多,缺乏適合人類居住的平原地區,這就意味著日本無法像其他國家那樣大規模地用土地填埋的方式處理垃圾,發達的垃圾焚燒廠就應運而生了。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垃圾焚燒廠的的數量佔到了全球的70% ,國內有六成城市的固體廢棄物通過焚燒處理。

同時也帶動了一大波上游的環保設備生產

焚燒垃圾固然爽,但也是要付出代價的。日本空氣中測得的二噁英水平是其他工業國家的10倍 ,空氣與土壤中的二噁英含量均嚴重超標,成了名副其實的「二噁英大國」。而二噁英這種物質有強烈的致癌性,進入人體後無法降解、排出,對人體的免疫功能和生殖功能都有損傷,甚至可能能造成身體部位畸形。

中了二噁英後的烏克蘭前總統尤先科

終於,政府開始意識到垃圾問題還是要換種思路解決。 80年代,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垃圾分類回收試運行辦法,初步形成了一套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體系。

進入90年代後,政府提出了提出3R概念(減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並從國家、社會企業和個人層面逐步完善了垃圾分類回收相關法律。

其實從這3R原則也能看出垃圾分類回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可以再利用。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而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所以當然要最大化的利用。

其實只是放錯了位置

拿塑料來說,日本曾經是世界第二塑料生產大國,廢棄塑料曾嚴重困擾社會。3R政策確立後,廢棄塑料瓶、罐頭等都能得到回收並作為再生資源來生產新的產品。

無論哪一種都要儘可能充分再利用

到2010年,日本全國共收集PET塑料瓶62.8萬噸,其中29.8萬噸在國內得到回收利用。所回收的PET廢瓶,在日本國內有17.2萬噸經過破碎和清洗,得到高品質的PET瓶片再生原料,可用於生產塑料膜,化纖等。至於飲料瓶,也會在瓶中的異物、瓶蓋及商標紙去除後,被壓縮打包成瓶磚,再提供給資源再生企業。

PET瓶回收

不止於此,生活垃圾經高溫處理後可以用來發電,發電後產生的次生垃圾爐渣可以在灰渣綜合利用廠的生產線上變成建築骨料或環保磚,重新用來鋪路、建房;那些廢棄家電也能成為新的資源。

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資源匱乏的日本才會在世紀之初相繼推出《家電回收利用法》、《汽車回收法》等垃圾利用法,完善了其垃圾分類回收法規。

民間落實的舉措

決心雖好,實際落地的時候卻困難重重。由於各種條例實在太過繁複,對一般百姓非常不友好。

根據日本的垃圾分類法律,除了分為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外,資源性垃圾還細分為塑料、紙張、舊報紙雜誌、舊衣服、塑料飲料瓶、聽裝飲料瓶等等。另外,換電視、冰箱等家電還必須和收購商之類的專人聯繫,並支付一定費用。大件的垃圾每年只能最多扔4件,否則需要另外付錢。

確實挺難記

更「精緻」的操作是扔垃圾。日本家庭的牆上通常貼有垃圾回收時間表,每周7天,每天回收垃圾的種類各不相同。住戶需要在垃圾清運當天的固定時刻前,把垃圾送到指定地點,不能錯過時間,否則就要等下周。

所以在法條執行的一開始就矛盾多多,大家都對垃圾管理缺乏興趣,能偷懶的地方就偷懶——這樣的人性弱點放之四海而皆準。

東京新宿區為居民提供了包括中文的

11種語言的垃圾分類說明書

顯然日本政府都此有所了解,宣傳教育是一方面(國民環保教育從幼兒園開始抓起),更重要的是為民眾搞垃圾分類提供方便。對每一類垃圾,商店都有對應的垃圾袋出售,而多數產品的包裝上都會註明此類包裝屬何種垃圾。

整整齊齊

在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為了讓民眾弄懂垃圾怎麼分類,一些地方政府(如橫濱)還推出了手機app,需要扔垃圾時打開app查詢,就能獲得垃圾的分類屬性和應該怎麼扔。App覆蓋了生活中兩萬多種日常用品,無比智能。

屬於垃圾的app

不過在呼籲民眾環保這種事上,全世界的政府都一樣,起到的作用限於呼籲和督促,關鍵還得靠民眾「悟性」。所以垃圾分類的的貫徹落實,和日本民眾「自覺」的國民性是分不開的。

設施是準備好了

但如果大家都無所謂隨便扔

那這套投入也是沒啥用處

在垃圾分類這件事上,日本人能自覺到什麼程度呢?大多數日本人對待垃圾有一個習慣,如果在外面產生了垃圾且沒有遇到「合適的」垃圾箱,他們常常會把垃圾帶回家之後分類扔掉。

這種社會風氣真是非常難得

筆者在日本的同學曾吐槽,她與日本朋友一起出門在外時,朋友甚至把剪下來的指甲屑用紙包好,一路帶回家按分類扔掉,如果是從頭上掉下來兩根頭髮,也完全會這麼做。而當時她自己甚至不清楚指甲屑屬於哪一類垃圾……

你會撿起頭髮絲嗎

可以這麼說,日本人早已在內心中為自己的行為定了規則,剩下的只有自覺執行而已。因此,即便是周圍沒人,日本人也會覺得似乎有人在盯著自己一樣,絕對遵守規定。所以對於垃圾分類這種麻煩事,憑著自覺養成習慣後,也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了。

參與有機生活

垃圾分類貫徹十幾年後,截止到2008 年,東京的垃圾年產量相比20年前已經減少了一半,能有如此成果,其實正是多虧了每一位日本民眾的自覺踐行。

乾淨啊

就垃圾分類回收而言,我國雖然未能做得像日本那麼細緻,但在加強環境保護方面,立法的腳步也從未停下。

從1979年9月中國頒布的建國以來第一部綜合性的環境保護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把中國的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方針、任務和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到今年1月,我國第一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中國的環保立法也在不斷更新。

為了環保 一起交稅吧

但從日本的例子來看,環境保護這件事卻不是僅僅靠著政府和那些細則條例就能做好的。它需要大到企業、小到個人的自覺參與——這一點我們要向日本學習借鑒。如果每一個國人都能身體力行地參與到綠色有機世界的運動中來,才能讓這個歷史進程向前一大步。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動物是如何充當外交官的?
俄羅斯的暖氣會凍死人么?地球知識局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