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漢唐治國靠君臣,明朝治國靠內閣,清朝治國靠皇帝?
翻開中國古代治國史,就能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漢唐治國靠君臣,明朝治國靠內閣,清朝治國卻靠皇帝!當然,這是讀歷史之後的一個大致印象,並不精確,所以無需深究!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一現象?其實,鮮為人知的是,這一現象的背後,隱藏了不少秘密,最大的一個是朝廷之上的權力分布問題!
漢唐之際的治國,往往是君臣共同努力,最典型的比如劉邦蕭何、李世民房玄齡等,君臣經常能坐而論道。那麼,為什麼皇帝沒辦法獨掌乾坤?
原因很簡單,古代中國的政治傳統,就是君臣各掌握一部分權力,尤其宰相之職,在朝堂上的權力非常大,皇帝如果得不到宰相的支持,有時發出的命令相當於「非法」。
換言之,宰相(或其他頂級官職)有一定對抗皇權的資本,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當然,和皇權勢力相比,大臣相對弱了很多,但從漢唐總體來看,基本能做到君臣共同治國。
宋朝是一個分水嶺,當時丞相權力大幅度下降。到了明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廢除了丞相制,開始了「皇帝一人治國」,這也是為何教科書上說「明清是封建專制的頂峰」原因。
然而,這一結論也不完全正確,因為朱允炆設立了內閣,朱棣給予完善,最終形成了「內閣制」。藉助內閣,朱棣可以掌控朝政,實現「皇帝一人治國」,但中後期卻幾乎靠內閣。
總而言之,明朝多數時間裡,治國基本靠內閣,當時內閣權力非常大。最典型的是萬曆年間,28年不上朝,明朝卻依然能夠很好運行,靠的就是內閣制。
到了清朝,徹底變成了「皇帝一人治國」,總之是皇權至上、大臣無權!整個明朝,你能看到李東陽、張居正這些「掌控朝廷的賢臣」,但清朝時,你聽過哪一個「掌控朝廷的賢臣」?
不誇張的說,無一例外的是皇帝最英明,近乎完美無瑕,彷彿天下最聰明的治國大腦,長在了清朝皇帝脖子上。別說康雍乾時期了,就是道光、咸豐等時期,也幾乎是如此。
那麼,為何清朝是「皇帝一人治國」呢?其實,不外呼皇帝私心,和因防漢而產生的焦慮感,不敢放權,漢人一旦掌權,何其危險?所以曾國藩也只能是地方大員,李鴻章也幾乎如此。
因此,漢唐有蕭何、陳平、周亞夫、房玄齡、張九齡等人,明朝有李東陽、楊廷和、張居正等人,但清朝卻幾乎只是皇帝英明,即便大家熟知的清朝張廷玉、劉墉劉羅鍋(宰相劉羅鍋電視劇純屬瞎編,清朝又沒有宰相)、紀曉嵐等人,你能說出他們究竟有何治國大功嗎?或許有,但功勞是皇帝的,錯誤是大臣的!
值得一問的是,從漢朝到清朝,這一種「君臣權力關係」的變化,對中國的落後,究竟該負有多少責任?


※周朝的一個「落後」制度,卻奠定了中國版圖,如今鮮為人知!
※比霍去病還厲害的名將,匈奴的終結者,最後卻自殺身亡!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