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張立哲:論智庫研究的學術性

張立哲:論智庫研究的學術性

我國大規模的智庫建設始於20世紀80年代,為應對當時激烈變動的國內外環境,中央陸續成立經濟社會發展諮詢研究機構(比如國務院當時成立的一系列「研究中心」),地方政府也建立諸如 「政府學者座談會」「專家諮詢組」「法律顧問團」「顧問委員會」等制度,並廣泛設立參事室、參謀部(軍隊),塑造了中國「現代智庫」的雛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黨的重要文件中首次提出「智庫」概念。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智庫服務定位、主體分類、管理體制等方面經驗制度化、規範化。近四年來,伴隨智庫建設全面推進、智庫分類日趨精細,對智庫研究的認識卻從「統一」走向「分散」,對「智庫功能定位」「學科建設和智庫建設」「學術研究和咨政研究」等重大議題的思辨,卻時常落入「智庫研究到底是不是學術研究」「智庫研究是否需要學術性」的爭議中。類似問題的提出,實際折射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對未來發展路徑的「審視」與「反思」。我們認為,儘管「學術」與「現實」取徑不同,但絕非涇渭分明;在學術與現實的交融互通、相輔互濟中,學術性不僅應當成為智庫研究的理論自覺,還應該成為評價智庫研究的重要標準。

學術性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特徵

《說文解字》認為「學」主指「覺悟」,可引申為「通過模仿、操作獲得知識經驗」;「術」主指「園圃中用竹木交錯築成籬柵的通道」,可引申為「技能、技術、專業」。因此,古人將「學術」稱之為關涉宇宙萬物大本的「道學」,故有「又取聖賢為學術」「平生學術在斯民」之說。從字義分析,當代「學術」可以解讀為以社會現象為對象,產生思想觀點、理論範式和研究方法的學問。我們認為,「學術」的外在表現形式不僅是概念、理論和方法,還應滲透「經略入世」的價值判斷與現實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智庫建設中的「現實要求」和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同質兼容、如出一轍,無論調查報告、實驗報告、信息考證或者專題綜述,都應具有學術性。據此,我們認為智庫研究成果的學術性應當具有三個基本特徵。第一,解釋性——不是簡單地描述事實、羅列現象、堆砌材料,而是對事實材料概括提煉,並通過邏輯論證將社會現象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形成對研究對象的規律性認識;第二,預見性——智庫機構在研究主題的選定、研究結果方面的長期性和獨立性,可以預見社會常識所不能推理或難以解釋的新趨勢,並著眼於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研究;第三,專業性——成果使用專業性的語言,並在解決問題中應用相應的理論分析工具。《意見》提出智庫建設「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集中研究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等要求,集中體現了智庫研究學術性的基本特徵。

學術性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需要

智庫以戰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為研究對象、以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為宗旨,但智庫不是企業、不是政府機構。智庫作為相對獨立的實體機構,其研究成果應當首先以學術研究為基礎要義,在兼顧現實的同時力求達到學術研究的高級階段——提煉標識性概念、支撐科學決策、增強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從本源上講,學術性與現實性具有「一體二元」「異質同構」的特點。展開對現實問題的學術研究,可以實現知識的新舊更替、形成認知客觀世界的知識譜系、進入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話語體系。從《意見》對智庫的定位來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應當是一個世界範疇的概念。這就要求智庫研究具有規範性、學術性,勇於挑戰前沿的國際國內重大理論、現實問題,實現增強「國際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的目標。

學術性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主線

學術研究是推動智庫建設以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事業發展的基礎和創新的源泉,是貫穿智庫建設的主線,也是整合智庫全要素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核心力量。學術性是智庫研究的內在邏輯。離開了學術標準的牽引,智庫成果的延續與發展就失去了規範約束,也容易偏離「系統性」「專業性」和「科學性」的方向。學術性研究需要秉持科學的精神,致力於理論詮釋或經驗對照。理論詮釋還原理論的發展脈絡和核心主旨,探討其理論適用性;經驗對照切入中國經驗,對理論進行證實或者證偽。就解決國家當前急迫的重大現實問題而言,只有建立在專業、長期的理論研究基礎上,從學理上弄清楚問題產生的發展脈絡,才能促進該問題及同類問題的實質解決。《意見》提出的「咨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五大功能,均與學術研究密切相關。積極開展高水平的智庫研究,追求學術上的一流,始終貫穿「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的主線。

概念的形塑、議題的凝練、命題的打造,是智庫研究學術性的集中體現,但「學術性」從來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學術與現實「偉大共謀」的產物。越是與現實聯繫緊密的智庫成果,其內嵌的學術研究就越具有深刻性和綜合性。智庫研究既要滿足審時度勢、實用主義的現實需要,又應堅守客觀求真、科學規範的基本底線;智庫研究既要注重學術性、強調專業底色,又要體現現實性、強調社會價值,兩者應相輔相成、相互驗證,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形成與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第六屆金融風險高層論壇在京召開
章開沅獲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