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如果清政府死戰到底拒不投降,那麼最終結果能否改變
在近代史上,中國與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列強發生過很多次戰爭,不過追本溯源來看,這些戰爭的發起方多是西方列強,他們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生產資料和資本輸出地而對中國發動了一場又一場殖民侵略戰爭。在這些戰爭中,19世紀末晚清政府與日本發生的甲午戰爭堪稱是其中規模較大、影響較為深遠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最終以清政府慘敗,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告終。
戰敗的結果是慘痛的,清政府不僅賠償了日本高達2億兩的白銀,而且還失去了對朝鮮的控制權,最後還被迫將台灣全島割讓給日本,使台灣從此與祖國分離達50年之久。更加嚴重的是,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軟弱無能,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強的侵略野心,此後各國紛紛逼迫清政府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逼迫其開放沿海沿江的各個口岸和租借地,近代中國就此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那麼我們不妨作以假設,如果當時清政府拒絕投降,拒絕日本的談判和割地賠款要求,堅持抵抗的話,那甲午戰爭的結果會不會是另一番景象呢?
誠然,這是一個充滿"血性"的問題,作為中國人,我們當然希望國家不受屈辱,能夠為了保持獨立和主權完整而血戰到底。然而血戰到底的結果會比當時的結局更好嗎?我認為並不會,而且結果可能更糟糕,不誇張的說,如果堅持抵抗,清政府可能提前覆滅。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開始,清政府就一直飽受西方列強的侵略欺辱,一個個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一筆筆巨額賠款的償付,再加上一片片國土的淪喪割讓,使得屢遭打擊的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之時已經處於身心俱疲、談洋色變,畏敵如虎的狀態。再加上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極為推崇和仰仗的北洋水師及淮軍已被日軍消滅殆盡,這使得清廷手中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武裝力量與日軍對抗,再打下去只有擎等著挨揍的份,再也沒有任何還手之力了。
說到這可能有人出來反駁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一開始對日本也是屢戰屢敗,毫無希望可言。但是中國軍民硬是憑藉著全民族抗戰的凝聚力和意志力將日本拖垮,最後贏得了抗戰的勝利。既然抗日戰爭時我們可以做到這點,那麼甲午戰爭時為什麼不可以。畢竟中國地大物博,堅持打下去說不定能贏,那樣也就不必割地賠款,遭此大辱了。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兩場戰爭發生的背景情況大相徑庭,自然不可相提並論。抗日戰爭中日本的戰略目的很明確,那就是滅亡中國,將其納入自己的國土版圖之中。中國如果不死戰抗敵,那麼面臨的結果就只能是亡國滅種。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整個中華民族同仇敵愾,並肩作戰,在國共雙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下,報著向死而生的堅決態度與日寇展開殊死搏鬥,由此才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而在甲午戰爭之前,清政府對內殘酷鎮壓民眾的起義運動,且橫徵暴斂魚肉百姓,對外與外國侵略者沆瀣一氣,奴顏婢膝,種種做法早已經失去民心。因此即使清政府站出來呼籲民眾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可能也並不會得到多少回應。更加要命的是,清廷內部的一些官員對這場中日之戰的態度,居然和列強一樣保持中立。兩江總督劉坤一甚至在開戰前拒絕李鴻章請調南洋艦隊與日本決戰的請求,而朝廷對此竟無能為力。這樣的政府焉有不敗之理?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如果堅持打下去,那後果真的不堪設想。參考之後的日俄戰爭,曾經所向披靡的沙皇俄國都被日軍打敗,更不用說當時已經行將就木、不堪一擊的晚清政府了。
由此可知,如果清廷當時真的抵抗到底,後果不會比歷史好多少。究其原因還是當時制度的腐敗與思想的落後所導致的。這是當時時代的無奈和悲涼,絕非輕易能夠改變的。


TAG:紅城夢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