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修行人用功多年而不能證道,毛病即在於此!

修行人用功多年而不能證道,毛病即在於此!

「久參之士,不待言之;後學初機,直須究取。」

久參之士是指修禪已經很久,本性打開來,保任到家的人。他們大事已畢,哪要我們多嘴饒舌?然而剛剛進門的後學初機,未曾見道,就須要真參實究,努力用功精勤取證了。參究什麼呢?請看下面的公案。

趙州示眾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還護惜也無?」

一日趙州上堂開示大眾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這兩句是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中開頭語。《信心銘》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這就毫無遮掩明白地告訴我們,要證悟至高無上的大道沒有什麼難處,只要我們在日常動用中不去分別挑選,不要愛憎取捨,直心而應,無所住著,大道就在目前了。趙州和尚尋常用這兩句開示大眾,指示大家直下見道。由此看來,學道很便當,沒有難處。只要我們勇於犧牲世間的虛名假利,放舍貪戀幻境的舊習,當下脫體現成。因為我們本來是佛,只為迷於色相,戀著塵境,掩蓋了本性的光明與神用而淪為凡夫,所以不需用力尋取,更不要向外追求。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苦不自知,向前趣境,造業受報,枉受六道輪迴生死之苦,寧不冤屈?假如我們在日用中,不去揀擇分別,也不愛憎取捨,一切貪戀執著的心都放下,隨緣穿衣,任運吃飯,心裡空蕩蕩的,凈裸裸的,一法也不立,那你就是一尊活佛。所以說,修道沒有難處。

修道既如是容易,為什麼大家又說難呢?蓋難在不肯放也!大家假如肯放,個個都是現現成成的佛,不用向外求取。一般俗人,自不待論,而廣大學佛參禪的人,又迷於神通妙用而不自知。其實,我們知道冷、知道暖、知道餓、知道飽、知道長、知道短,就是現成的神通妙用,不需另外別求。假如這不是真心的神用,上面說過,你一息不來,還能運用自如嗎?蓋所謂神者,妙用無邊;通者,無有阻礙。我們的靈妙真心無所不能,無可阻隔,故謂之神通。而現在有所局限者,因舊習未盡,如烏雲遮日,光芒不能大放。一俟習染銷除,烏雲散盡,光芒自然大放,神用自然全張。

故我們用功的訣竅,就在一切放下,無所住著。因此僧璨大師開頭就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假如我們時時刻刻把這兩句話八個字蘊育在胸中,處處提高警惕,不事分別取捨,成道就無難了。反之,如果畏難不前,或別求玄妙,就難上加難了。龐居士講:「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蓋形容不知訣竅修道之難和不肯死心塌地勇猛精進也。龐婆接云:「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一切事事物物都是真心妙用,現現成成,俯拾即是,容易得很,有什麼難處?

修道就是鬧革命,是革自己的命,不是革他人的命。要把自己執著物慾的命革掉。王陽明先生說「格物致知」,就是格除物慾之私而致良知——顯發真心。學道人之所以不肯革自己的命,袒護執著心,關鍵在於放不下。你執住不放,保得住嗎?人總是要死的,現在不放,最後還是要放下。與其最後捨不得放而不得不放,做個守財鬼,倒不如聰明些當下一切放下,做個超脫生死的道人了。更有愚痴透頂的人把生前的愛物存放在棺材裡,這有何用,能帶走嗎?徒然引起宵小覬覦財物、掘墳盜墓的盜竊醜行而已。這些愚痴的舉動,說來真令人可悲可笑。我們現在應有智慧,及早一切放下,樂得逍遙自在,何必自尋煩惱,粘著不下,而落個六道輪迴、生死不了的冤鬼呢?

趙州和尚接下來說:「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他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說話,不是說長道短,便是分是分非。有些老太太一邊念佛,一邊說媳婦怎麼壞,女兒怎麼好,此固不足論。就是我們修心地法門的人,也同樣在辯論,這個法好,那個法不好;某某人開悟了,某某人還未開悟。這不也是無事生非在揀擇嗎?其實法法平等,無有高下,都是好的。而所謂不好,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如吃藥,病不同,應吃不同的葯,不能千篇一律,只修一種法。一切眾生本具佛性,只要好好修法,皆能開悟。不可揀擇或住在什麼境界上,如見光、見佛,或似有一物在前,推也推不開,離也離不去等等。這些境界,不管怎麼好,都是假相,總是陰境,不可著取。真境界是無境界的境界,落個無境界,還是揀擇住著。真正證道的人是無境界可得,無話可說的。

古德云:「舉心便錯,動念即乖!」又云:「凡有言說,俱無實意。」現在所說的都是事不獲已落二落三之言。所以趙州和尚說「才有語言是揀擇」也。

那麼,明白又有什麼不好?也要否定呢?世人所謂的明白,不過是世智辯聰,耍耍小聰明而已。這些都是後天的,隨境界轉的意識分別,而非先天的般若大智。搞小聰明,就世法說來,也非好事。鄭板橋不是有句名言「難得糊塗」嗎?就是教人不要逞聰明,爭強好勝,須耐氣讓人,以免惹是招非。對修行人說來搞小聰明,更是大忌。因為一搞小聰明,便不能死心塌地地老實修行,而想搞花招,找竅門,虛應故事了,甚至於未得謂得,不是謂是,從而葬送了自己悟道的光明前程。修行人用功多年而不能證道的,毛病即在於此。

複次,世智愈聰,知道得愈多愈壞。因為知見一多,意識分別就更甚,法見也隨之更濃而不易除。即使將來能除人我執,因所知障之故,法我執也除不了。故凈土宗也說,唯大智若愚的人,念佛可以成功,原因即在於此。

昔孔子問道於老子,老子說:「掊擊爾智!」不也是教孔子放舍世智辯聰,才可以入道嗎?所以要入道,一定要否定「明白」,心中放教空蕩蕩底,般若大智才能生起。修心到家的人,不與世爭,鎮日如痴如呆,哪會說長道短,故大師說:「老僧不在明白里。」

大師這句話,是老婆心切,不惜拖泥帶水痛切為人處。所語「明白」也不立,看似剿絕乾淨,無有絲毫沾染,但一有言說,便有落處。說個不在「明白」里,正有「明白」在。假如真的沒有「明白」,說什麼在與不在?

《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一般說,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別稱。但《心經》是教導學人用心地法門功夫的,不是專指哪一位菩薩,而是泛指用觀心法門證道的大菩薩)。「觀」就是觀照,「自」是自性,不是色身,「在」是要住本位。這是說起初用功要時時處處觀照自己的本性,要住本位而不移;功夫漸熟,「觀」不要了,「自」在本位不動搖;更進一步,「自」也不要了,自他合為一體,「自」自然化去;最後,功夫轉深,化一為零,無在無不在,「在」也無處立腳了。今大師說「不在明白里」,正是有在處,漏逗不少。圓悟著語云:「賊身已露!」良有以也。

因此語有空處,已啟問難之機,後面這句「是汝還護惜也無?」就更全身委地了。六祖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既無有一物,護惜個什麼?今教人護惜,豈不著在物上,不更遭人檢點嗎?故圓悟著語云:「敗也,正好與一拶!」老和尚豈不自知?難道是失於檢點,自討苦吃嗎?非也,大宗師縱橫自在,收放自如,不怕虎口裡橫身,送給你咬,自有臨危解脫之方,絕處逢生之機。不然,說什麼神通廣大、妙用無邊呢?請看下文,自見分曉。

時有僧出,問云:「既不在明白里,護惜個什麼?」

果然,問罪之師來了。捏住你胳膊,看你往哪裡走?用功人既然到了凈裸裸、赤洒洒,一無所「知」的地步,還保個什麼?又惜個什麼呢?這對一般人說來,是無法迴避、無言可對的。但到大宗師手裡,自有轉身吐氣之能,化險為夷之功。

州云:「我亦不知。」

妙哉!看似已到絕處,卻又退步闊宏。圓悟著語云:「倒退三千!」是褒,是貶,諸仁還知么?

你們聽了,休錯認老和尚這下完了,被這僧問倒了,連圓悟也說倒退三千,大概是甘拜下風,不得不自供「我亦不知」了。那你們就被趙州和圓悟瞞了。他說的不知,是說這裡無能知、所知,一絲不掛,一法不立,沒有東西,叫我向你道個什麼?複次,自性當體是靈知,若再加「知」,便是頭上安頭,面目全非了。故知也要剷除。

關於「知」之一字,神會大師曾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教大家識取這能生起知飢、知寒的「靈知」,就是我人的佛性,只要綿密保護它,不粘物、情,知而無知,無知而知,就證道了。後來祖師們見廣大禪和子著在此「知」上,墮在窠臼里,為救眾人出離纏縛故,改為:「『知』之一字,眾禍之門。」由此可見是禍是福,是智是愚,不在言說、文字,而在當人會與不會、薦與不薦了。

僧云:「和尚既不知,為何卻道不在明白里?」

這僧也是作家,知道趙州命意之所在。但你這麼一說,又露出更嚴重的敗闕來,得理不讓人,哪容趙州迴避。逼問云:「和尚既不知,為什麼卻道不在明白里?」這一拶非同小可,沒有相當的功底也問不出,直教人難以置答。圓悟著語云:「逐教上樹去!」可見其轉身迴避之難。

是呀!你既然到了無能知與無所知的地步,為什麼說不在明白里?說個不在明白里,不正是有所知嗎?你有所知說無所知,不是自相矛盾嗎?

這一問假使問著你們,真要啞口無言了。但是,請注意!所謂無知不是真箇糊裡糊塗,什麼都不知道,是非長短都不識,那還是佛、菩薩嗎?不見六祖謂永嘉云:「汝甚得無生之意。」永嘉云:「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分別?」永嘉云:「分別亦非意。」可見無知是知而不知,不知而無所不知。無知者是無所住,不著相,任何事情毫無粘染,過去就算了;無所不知者,樣樣事情都知道,山是山、水是水、長是長、短是短,雖亦分別而不著意,猶如虛空包容萬象,無有掛礙,而不是死的無知無物。昔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祖師們恐人誤會,著在頑空里,增益云:「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本性是神用無邊、靈妙無方的,不是冥頑不靈的。假如是死空,無相用、無知覺,佛教有什麼價值,還能延綿至今嗎?

這僧不是不明斯理,一來要和趙州大師覿面相見,二來要將功夫微細、幽隱處顯豁出來,留傳後世,以作典範。故在關節上捏住趙州空處,逼他道出末後句來。

州云:「問事既得,禮拜了退!」

大師自有臨危不懼、倒轉乾坤的手段,在看似無法閃躲,要被頂死的剎那,卻能巧避鋒芒,安然無恙地輕易走過。這是什麼功夫?不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能有這樣輕靈飄逸的手腳嗎?真了不起!圓悟到這裡也不得不讚賞道:「這老賊,賴有這一著!」這是哪一著?諸仁還知嗎?咄!磋過也不知!

到這裡是:「雲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消息已盡,大事已畢,不消再問了。故大師云:禮謝之後,回去休息吧。這無言說的言說就是末後句啊!而不會者,咸謂趙州不答話,寧不冤屈!

來源:《略論明心見性》母音老人 著

己亥年(2019)每日佛前一盞燈

暨彌勒菩薩聖誕供燈共修

2019年2月5日,農曆己亥年正年初一,欣逢彌勒菩薩聖誕。應大眾所請,積福慧啟建己亥年每日佛前一盞燈暨彌勒菩薩聖誕供燈共修,祈願眾等在新的一年裡家庭幸福、道業日增、福澤綿長,晝夜六時恆吉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覺 的精彩文章:

最大的智慧,是重視你的內心感受
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

TAG: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