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李景法:山東安丘發現篆刻珍本《石坡印譜》

李景法:山東安丘發現篆刻珍本《石坡印譜》

安丘市博物館庫房管理人員在整理館藏古籍時,發現了一本篆刻珍本《石坡印譜》。這本印譜,為清代安丘韓迪篆,版框尺寸為18.5×12.8厘米,開本尺寸為25.7×15.2厘米,本書採用藍格印刷底本,後鈐印的方法,序、跋為藍印本。此印譜傳世很少,較為罕見,該書曾傳於「安丘印派」張在辛家族後人張景堯手中,現藏於安丘市博物館。現將該印譜略作介紹,以饗讀者。

《石坡印譜》,為藍格鈐印本,半頁有印,共收錄韓迪所篆印章212印。該書印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大印,上、下各一印,58頁共116印;第二部分為中印,每頁4印,15頁共60印;第三部分為小印,每頁12印,3頁共36印。有「韓迪私印」「渠丘石坡老人」「石堆西坡人家」「濰水西岸牟山東坡」等印。前有清王筠序,後有清王彥侗跋。該書由韓迪次孫韓宜林收集刊印,雖然王筠撰序時間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但與清光緒三年(1877)王彥侗所撰跋的書寫字體是一致的,此書最終的成書年代應與王彥侗跋語題寫的年代大致相同,應為清光緒三年(1877)。

李景法:山東安丘發現篆刻珍本《石坡印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書封正面

韓迪,字惠吉,號石坡,山東安丘人,生卒年不詳,世居梯門庄(今安丘市石堆鎮梯門庄)。工書法,少時讀書,求取功名,因文不趨時,終未成功,後專攻篆刻,為清代安丘的篆刻家。傳世作品較少,僅有其次孫韓宜林刊印《石坡印譜》流傳於世。

李景法:山東安丘發現篆刻珍本《石坡印譜》

渠丘石坡老人,石堆西坡人家

篆刻藝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安丘篆刻極為有名,以張在辛家族印人為主,開創了地域性篆刻流派——「安丘印派」,尤其是張在辛《篆印心法》,被稱為「鍥刻之寶」,影響深遠。得益於明末清初張家創立「安丘印派」的大環境,韓迪篆印,先摹張氏印譜,後又玩索胡氏(胡正言)印存,於諸印譜中得治印之要領,兼得鐘鼎、篆籀、漢印之味。治印斑駁渾樸,有漢印蒼茫古樸之神韻。

韓迪的篆刻技藝水平很高,安丘劉燿椿、李瑩等曾跟其學篆刻,與張在辛、劉憲德等交遊甚密。《石坡印譜》前有清代王筠序,現錄序原文如下:「鄭板橋先生書畫冠一時,其鐵筆之法,獨心折徐青藤,嘗私刻一印雲『徐青藤門下走狗』,可知此道之精妙,正未易臻也。石坡韓公,少讀書,後棄帖括業,專事鐵筆,珊瑚玉樹,枝格相交,鳳翥鸞翔,眾仙飛下,蓋已登古人之堂而嚌其胾矣。後得胡氏印存,心摹手追,而篆法又為之一變,體無不備,奇無不搜,勁古之中,愈極神化之妙。邑學趙方山,與公為莫逆交,贈詩有雲『孤蹤直比巢雲鶴,妙篆渾如印雪鴻』,可以想見其大概矣。道光二十八年同邑晚學生王筠識於鄉寧縣署。」

王筠(1784—1854),字貫山,號菉友,山東安丘人。博覽群書,研讀經史,涉獵廣泛,尤喜說文之學,為清代「說文四大家」之一。王筠喜篆、籀之文,涉獵廣泛,除說文外,還注重古文字的考究與傳承,對於篆刻,亦有相當的研究。王筠對韓迪的篆印是非常推崇的,評價為「珊瑚玉樹,枝格相交,鳳翥鸞翔,眾仙飛下」,安丘縣訓導趙埭亦評價為 「孤蹤直比巢雲鶴,妙篆渾如印雪鴻」,可知韓迪的篆刻藝術在當時已經享有盛名。

《石坡印譜》後有清代王彥侗跋,現錄跋原文如下:「吾鄉劉庄年先生工篆刻,先兄剛亭公為之壻,嘗袖石謁之,先生坐之於旁,出刀刺石,不假筆墨鉤勒,但聞石聲砉然,頃刻而就,方中矩,圓中規,勻整而遒以媚,先兄訝其工敏,則笑曰:『吾師韓石坡先生之所授也。』噫,觀於而,石坡先生可知矣。先生少讀書,文不趨時,及不售,輒棄去,以鐵筆自娛,好摹吾邑張氏印譜,繼觀於文、何、成、薛諸名家,後又玩索於胡氏印存。先生於此諸譜,無不升其堂而嚌其胾,以故前鐘鼎、前篆籀、前漢印,及以後諸體,無不合而化之,變而通之,可謂盡美而盡善矣。汶上方山趙公顏其廬曰『石坡一草廬』,贈句曰:『孤蹤直比巢雲鶴,妙篆渾如印雪鴻』。服其技,並慕其品也。先生為余祖母李太夫人之舅。其次孫宜林,字曉峯,以戚以年,皆長於予,而與余為忘形交。一日謂余曰:吾祖印譜,嘗請序於庄年,許之,而不果序,吾老矣,以成先箸,顧以匄子,余辭之,不獲,而不敢弁其首也,敬為之跋於後。先生諱迪,號石坡,世居梯門庄。光緒三年歲次丁丑清明後三日,彌甥王彥侗謹跋。」

王彥侗,為王筠嗣子,字同人,附貢生,候選同知。性孝謹,能繼先志,凡著述未刊行者,多校訂付梓。輕財樂施,遇善舉,傾囊無吝嗇。卒後,鄉人私謚曰「端穆」。不僅為王筠刻書,還補遺王籌《異同韻辨》等,並刊刻傳世,為傳承家族文化作出了很大貢獻。

跋語中劉庄年即劉燿椿,工篆刻,善書法,但更為知名的是其為官清廉,官聲素著。《續安邱新志·事功傳》載:劉耀椿,字庄年,(劉)源淥五世孫,山東安丘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進士,選為庶吉士。後任安徽潁上、阜陽知縣、六安知州、安慶知府、福建興泉永道兼金廈兵備道、四川按察使等,以英人陷廈門,吏議罷歸。為官清廉,不媚上官,除暴綏良,循聲大著。主講濼源書院十餘年,提倡樸學,多士宗仰之。著有《潁上縣誌》《海南歸棹詞》《神器圖說》《海上治兵官書》《吹劍一吷》等。

序、跋中提到的「邑學趙方山」和「汶上方山趙公」,指的是安丘訓導趙埭。趙埭為山東汶上人,字方山,清嘉慶七年(1802)至道光四年(1824)任職安丘訓導。訓導期間,為官清正,勤於教誨學生,面對不平事,敢仗義執言,與安丘張貞、馬世珍、韓迪等友善,多有交遊。

山東博物館呂金成先生編著《印學研究》第八輯,曾詳細介紹了「安丘印派」的發源以及傳承,陳岩先生撰《安丘印派與山東篆刻世家輯考》,整理列舉了清代山東篆刻印人簡表(1616-1912),其中記載:韓石坡,清,籍貫為安丘,字型大小、著作則付闕如。《石坡印譜》的發現,正補「安丘印派」研究之缺憾,為 「安丘印派」篆刻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實物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