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各國紛紛避禍,獨善其身成為新寵
第一次世界大戰動搖了歐洲的政治經濟基礎,也給全世界帶來了巨大震蕩。戰後訂立的和平條約瓦解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從而產生了一些新的國家,削弱了德意志帝國,並使其為挑起戰爭而付出了巨額的賠款(這同1815年拿破崙戰爭之後,法國所做出的賠款完全一樣,只是數額要少一些),奧斯曼帝國的版圖被割讓給那些戰爭勝利者——這一行為並非直接進行,而是通過1919—1920年建立起來的國際聯盟來具體運作,這一是專門用以解決未來衝突和阻止戰爭的一個國際組織。由於爆發革命(1919—1923年),奧斯曼帝國土崩瓦解了,一個世俗的民主主義的土耳其國家誕生了。土耳其迅速廢除了伊斯蘭教哈里發的統治體制,伊斯蘭世界從而失去了宗教領袖和政治中心。然而,戰勝國一方也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個走向崩潰的國家是沙皇俄國。到1917年時,戰爭的工業壓力已使俄國不堪重負,經濟極度混亂。俄軍士兵是在幾乎沒有什麼準備的情況下被派到前線的,有時甚至連武器裝備都沒有,結果導致軍隊發生集體嘩變和起義。城市居民對嚴酷的生活環境,特別是麵包價格高漲極端不滿,加之戰時管制體制極為粗暴惡劣,種種不滿交織在一起,引發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廢黜了沙皇統治。革命後,新成立的臨時政府仍然繼續進行戰爭,最終於1917年11月被弗拉基米爾·列寧(1880—1924年)所領導的一場著名的布爾什維克革命式的政變所推翻。列寧早年曾被大學除名,但他自修法律,逐漸成為一名職業革命家。通過自學,列寧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因此他一掌握政權,就開始將俄國改造為一個共產主義社會。他首先與德國簽訂和約(1918年3月),並在1918—1921年間的內戰中將他崇拜的戰時德國所實行的統制經濟體制付諸實施,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曾在蘇黎世居住,故而對其有深入的觀察和體認,從而贏得了內戰的勝利。他所締造的國家,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USSR),在此後的歲月里仍得益於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先倡導的國家對經濟的管理模式。同時,蘇聯還仿效沙俄帝國設置秘密警察的傳統,施行政治高壓統治,列寧及其追隨者們承繼了沙皇統治的各種傳統並將其發揮到極致,從而給國家帶來了災難。
弗拉基米爾·列寧
協約國的其他一些國家也深深感受到戰爭所帶來的沉重負擔。義大利政府在罷工和街頭暴動(1912—1922年)中垮台,本尼托·墨索里尼(1883—1945年)建立起法西斯獨裁政權。法西斯主義拒絕民主政治,抵制社會主義,尋求通過一黨專政動員群眾,鼓吹民族至上,美化武力及戰爭的純潔作用。對於在戰爭中及戰後遭受痛苦的數百萬民眾,特別是對於那些感到被在戰爭中一直袖手旁觀的文官政府當局所背叛和嘲弄的退伍老兵,以及在通貨膨脹期間喪失了生活補助金的受害者們,法西斯主義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在歐洲乃至世界億萬民眾看來,俄國和義大利分別對解決戰後混亂給出了最佳方案。市場的繁榮與衰落意味著不斷的失業威脅,而對農民而言,則意味著要不斷面臨食品價格持續走低的災難性處境。無論是宗教機構、政治團體、工會組織、商業協會還是各家報紙和大學——全都曾狂熱地支持戰爭,自然也就都或多或少地嘗到了喪失尊嚴這一戰爭的必然後果。隨著民眾對新的經濟和政治安排的興趣趨於高漲,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在歐洲各國贏得了眾多的支持者,同時,在中國、英屬印度殖民地、美國以及其他地方也有支持者,只不過人數要少一些。中國的民族主義者或國民黨人,作為孫中山領導的1911年革命的繼承人,既尊崇義大利法西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又尊崇列寧主義的政權組織形式,並努力將其施用於中國。作為國民黨有力對手的中國共產黨,倒是更喜歡蘇聯模式。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中國內部的權力鬥爭(約1925—1940年)反映了歐洲兩種意識形態的鬥爭。
蘇聯和義大利模式的吸引人之處,部分在於它們都許諾為防止國際市場的動蕩提供緩衝。它們都將經濟上的自給自足作為最高優先權(雖然義大利從未接近或達到這一目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貿易總量急遽下降。交戰各國中斷了彼此之間的貿易往來,而積極著手擊沉敵方的商船,潛水艇的發明則使這一行為變得更加容易付諸實施。於是物資短缺對所有參戰方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特別是對那些亟須進口食物的參戰國來說更是如此。如何設法為失去的進口貨物尋找替代品便成了戰時經濟中的一個關鍵部分, 然而,卻沒有人能夠找到食物的替代品。為了不再承受這種物資短缺之苦,蘇聯和義大利兩國決定將自給自足的經濟政策確定為其和平時期的經濟政策。它們也對向外移民予以限制。此外,戰後和約在中東歐地區形成了6個新的國家,從而又為貿易和移民豎立了新的障礙。這些脆弱的新國家,包括德國的魏瑪共和政府,採取多印鈔票的辦法來平衡其預算,結果導致了惡性通貨膨脹,在1923年的德國,鈔票已經變得一文不值,普通民眾根本就買不起什麼進口商品。因此,雖然資金和貿易的流動在20世紀20年代得以充分恢復,但是政治版圖的支離破碎以及各國實現自給自足的抱負卻使1914年以前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全面恢復受到了阻礙。
這種殘局很快便告瓦解。1924年以後,美國提供的貸款使德國可以向英國和法國支付部分戰爭賠償,不久,德國、英國和法國又恢復了從世界各地的進口:國際貿易慢慢地得以恢復活力。然而,當股票市場的繁榮吸引所有流動資金時,美國貸款卻於1928年枯竭了。為拉丁美洲、澳大利亞和其他農業地區出口提供的資金也化為泡影了,從而引發了農業的大蕭條。之後,在1929年,美國股票市場全面崩盤,因為要歸還貸款,眾多美國銀行和公司突然破產了。由於所有銀行均與世界範圍的貸款網路相鏈接,紐約股票市場的垮台以及相繼而來的全美40%的銀行的破產引起了全球範圍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不久以後,各個工業國家的數百萬工人失業,全世界的農場主也無法出售他們的農產品。鑒於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經濟管理成功經驗的記憶,各國政府不得不出手採取某些行動了。
美國經濟危機
它們所採取的措施是:為了保全自身,不惜毀滅世界經濟。各個國家紛紛以提高關稅、實施配額和其他方式來阻礙貿易。它們各自使本國的貨幣貶值,提高稅率,降低公共開支以平衡預算,有的國家甚至拒絕承兌債券,使得眾多企業破產關閉。他們還放棄金本位的貨幣體系,結果令所有國際交易都更為艱難。每個國家都試圖減少進口以擴大本國的生產和國內就業。簡而言之,所有國家都試圖從不景氣之中擺脫出來,然而,卻使經濟蕭條在世界範圍內進一步加劇。到1932年,世界經濟的整體水平已經降低了1/5,世界貿易總量減少了1/4。像美國、加拿大和德國等受打擊更為沉重的國家,其失業率已高達20%—30%。食品和原材料價格下跌了一半。世界各地的農場主和農民們失去了大部分收入,如果負債的話,他們通常都會失去土地。


※如何囊盡天下財富?晉商與徽商告訴你
※《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的頒布能否保住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政權?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