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人都去修仙了,他們的日常收入怎麼解決

道人都去修仙了,他們的日常收入怎麼解決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每次和道長走在一起,總會遇到一些人提出很多奇怪的問題,其中大多數都會問道:「道長,你們平時的收入怎麼解決?」雖然道長總是耐心解答,但人們往往很難把世外逍遙與金錢相關聯。其實,道長也是人,他們也需要基本的物質保障。百川老師的這篇文章,解答的正是那些人的疑問。

——編者按

道教有財神信仰,其中財神趙公明的影響甚大。道教信徒認為,財神趙公明能使人「公平買賣,求財利,宜和合,但有至公至正之事,可以對神言者,禱之無不如意」,鼓勵世人對物質財富的正當追求。趙公明成為財神後,身邊常跟隨有招財使者、利市仙官等專司財運的總管。趙公明不僅在道觀中接受萬家香火,還進入世人的廳堂享受獨家的香火。

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是入世的宗教,道教並不主張貧窮,同其它宗教一樣道教也有一套系統完備的財富觀和取財之道。

早期的道教認為,社會上的財富是公有的,每個人都有享用社會財富的權利,少數人佔據大量社會財富的現象是不合理的。這種思想在《太平經》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太平經》認為,富人好比鑽進穀倉里的老鼠,不能因為老鼠呆在穀倉里,就認定穀倉歸老鼠所有。《太平經》對那些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饑寒而死的為富不仁者,給予了嚴厲的抨擊。

同時,道教的教義中非常注重取財的方式。道教經典認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主張用正當手段謀取財富,反對用非法手段謀取不義之財。道教有多種戒律規範信眾的取財之道。如《玉清經·本起品》載元始天尊所說十戒國的第七戒規定:「不得欺孤貧,奪人財物。」《妙林經二十七戒》規定:「不得盜竊人物」、「不得妄取人財。」《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規定:「不得橫求人物」、「不得強取人物」、「不得妄取人一錢以上物」。劉宋道士陸修靜在其所撰《受持八戒齋文》中指出:「不得盜他物以自供給。」道家認為,以非法手段謀取不義之財,必遭惡報。《太上感應篇》昭示:「諸橫取人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道教用因果報應的學說警示世人,非我所有,一毫莫取。道教反對世人對財富貪得無厭、為富不仁,強調對財富的追求行止有度,扶危濟困。《初真十戒》中的第七戒規定:「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

對於修道之人,道教主張出塵離俗,安貧樂道,反對把累積財富當成是人生至上追求。《丹陽真人語錄》曾言:「飢則餐一缽粥,睡來鋪一束草,襤襤縷縷,以度朝夕,正是道人活計。」道教是講奉獻的宗教,濟世利人、慈心於物、齊同慈愛、愍人之苦、救人之窮、施恩不求回報等思想準則一直為道教所推崇。

儘管修道之人不求財富,但作為一個宗教組織,必然需要一定資金維繫正常道務活動。早期的道教主要傳播於民間,道教活動場所收入來源分兩個層次:下層教徒的入道資費和上層教徒的帶產入道。

例如天師道要求受道者必須出五斗米,並在路邊設立義舍,以供行路之人按量取食。這一帶有太賓士世色彩的教化方式,受到大批社會民眾的追捧。而隨著早期天師道的衰落,為了振興道教,以寇謙之為代表的出身世家大族的道教徒把儒家文化融入了道教,道教逐步演變成為一種官方宗教。這一時期,道教興起了道館、道觀制度。道觀的經濟來源不再依靠徵收道民的「天租」,主要依靠帝王、官府和貴族富豪的賞賜和施捨供養。一些道館開始擁有相當數量的房舍地產和供養驅使的館戶。

唐朝時期,道教與李唐皇室結合,成為皇族宗教,道教達到鼎盛時期。道觀經濟急速發展,形成了與佛教寺院難辨雄雌的格局。唐高祖敕建亳州老君廟,同賜封戶20餘戶。唐玄宗在全國遍建玄元皇帝廟,各觀准有道士37名,盡賜莊園、奴婢以供自養。唐朝時期,頃家破財自願捐助道教的善舉在士庶公貴中被視為時尚。

宋徽宗時,在全國大建神霄宮,各宮均撥田產千畝以為恆產,各宮道士擁有土地達萬畝之多。金兵圍困汴京時,北宋朝廷向道教宮觀搜檢錢財以充軍費,由此可見當時道教財勢之大。

有資料顯示,歷史上道觀經濟的經營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農業生產收入,這裡包括道士的自耕自食,也包括宮觀的地租收入;二是邸店的經營。位於城市的宮觀靠房租或生意買賣增加宮觀收入。宮觀邸店的經營方式多採取租賃方式,租息視店況、時代、地區各種因素而定。三是廟會收入。廟會是道觀經濟的重要形式。廟會期間,四方善男信女雲集,香火旺盛,宮觀收入可觀。四是香稅收入。清代泰山、武當山道教宮觀的香稅制度最為有名。五是香火和經懺收入。凡宮觀必有香火,有香火就有香資。有些道士為人傳授經典、替人作齋祈福治病也有一定的報酬。

儘管道觀的增收方式多種多樣,但修行講求的是不執念於物質,從而獲得身心兩重逍遙。道教倡導人們積極有為地工作和生活,同時也勸導人們不要被生活中的聲色名利困頓了情志。如此陰陽相生的哲學性思考,才構成了道教獨特的人生價值觀和修行觀。

註:本文作者,百川。原文名稱《道教經典中的」取材「之道》。因發布需要有所刪改。

道教之音原創文章,轉載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人生在於使內心平靜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