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納粹德軍最後的輝煌庫爾蘭戰役,最後一名德軍竟戰鬥到1959年

納粹德軍最後的輝煌庫爾蘭戰役,最後一名德軍竟戰鬥到1959年

1944年9月14日—11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為粉碎波羅的海沿岸的德軍和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國而實施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蘇軍1944年對德軍十次打擊的第八次打擊。

參加這一戰役的有: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戈沃羅夫),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面軍(司令為馬斯連尼科夫大將)、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大將)、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司令為巴格拉米揚大將)、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為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大將)一部以及隸屬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的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司令為特裡布茨海軍上將)。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對波羅的海沿岸各方面軍的行動進行協調,從9月24日起,蘇聯元帥戈沃羅夫負責協調列寧格勒方面軍,波羅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軍的行動,同時他仍擔任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

戰役開始前波羅的海沿岸的總情況,是由蘇軍1944年夏季的順利進攻行動所決定的。這些進攻行動,使蘇德戰場德軍各主要戰略集團相繼被粉碎。負責防守波羅的海沿岸的德軍損失慘重,退至納爾瓦灣至東普魯士邊界之間的新地區。它們被蘇軍壓至波羅的海海邊狹小區域,其主力被從南面深遠包圍。德軍統帥部深知扼守這一戰略要地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失掉它,就會使德國的軍事政治和經濟狀況更加困難,同時為蘇軍從東北面進攻東普魯士造成有利形勢。德軍力圖在波羅的海沿岸方向穩定戰線,便在此趕築補充防禦工事,加強其軍隊集團。德軍建立了完善的縱深梯次配置的多地帶防禦(特別在里加方向)。大量河、湖和森林沼澤地易守難攻。德軍最強大的集團部署在里加地域,由5個坦克師編成。在波羅的海沿岸防守的是「北方」集團軍群(「納爾瓦」戰役集群,第18、第16集團軍)、「中央」集團軍群所轄坦克第3集團軍(9月21日起轉隸舍爾納上將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第1航空隊航空兵和第6航空隊一部對陸軍進行支援。這一集團共有70餘萬人,12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約7000門火炮和追擊炮、近400架作戰飛機。

蘇軍4個方面軍共有90萬人、約17500門火炮和追擊炮、308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640架作戰飛機。蘇軍有生力量比德軍多0.3倍、炮兵和坦克多1.5倍、飛機多5倍多。

戰役企圖規定,切斷德軍在蘇聯波羅的海沿岸防守的集團,將其分割並各個殲滅。因此,主要力量集中於里加地域德軍第16、18集團軍基本兵力當面。為了粉碎這些德軍,預定以3個波羅的海沿岸方面軍對里加實施向心突擊。列寧格勒方面軍應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配合下,粉碎盤踞愛沙尼亞的德軍集團(「納爾瓦」戰役集群)。

在戰役準備時節,進行了方面軍之間的大規模軍隊變更部署,並從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抽調許多兵團和軍團到波羅的海沿岸方向。由於在各方面軍主要突擊方向堅決集中兵力兵器,蘇軍在總兵力對比上佔2倍於德軍的優勢。

指揮員、政治機關和黨團組織竭力動員全體人員順利完成戰鬥任務,在軍隊中激發高昂的進攻銳氣。黨政工作的重點是講明波羅的海沿岸戰役的軍事政治意義,研究以往各次戰役突破德軍堅固防禦的經驗和在森林沼澤地條件下進攻的經驗。十分重視做新兵的工作和以蘇聯各族人民的友愛精神教育軍人。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兵團(愛沙尼亞步兵第8軍、拉脫維亞步兵第130軍、立陶宛步兵第16師)參加戰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在進攻前,加強了連、營的黨組織,共產黨員被分配到最重要、最危險的地段。各方面軍和集團軍軍事委員會發布號召書,號召全體人員儘快粉碎德軍和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國,這些號召書對提高軍隊的進攻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戰役第一階段(9月14—27日),波羅的海沿岸第3、2、1方面軍實施了里加戰役,在戰役過程中進抵距里加25—60公里處德軍「錫古爾達」堅固防禦地區。由於德軍在該防禦地區進行激烈抵抗,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為儘快切斷德軍波羅的海沿岸集團與東普魯士的聯繫,於9月24日決定將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的兵力從里加方向轉移到梅梅爾方向,該方面軍應會同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部分兵力,在此方向實施進攻戰役。列寧格勒方面軍與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協同,於9月17—26日實施了塔林戰役,此役重創德軍「納爾瓦」戰役集群,解放了塔林和愛沙尼亞整個陸地部分。該方面軍於9月27日日終前進抵濱海地帶,其左翼進抵德軍在拉脫維亞境內的「錫古爾達」防禦地區。愛沙尼亞濱海地帶的解放,大大改善了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在波羅的海的活動條件,為完全解放愛沙尼亞創造了前提。

戰役第二階段(9月28日—11月24日),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第39集團軍(司令為柳德尼科夫中將)向梅梅爾方向展開進攻,波羅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軍則繼續進行里加戰役,列寧格勒方面軍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實施蒙海峽群島登陸戰役。

在列寧格勒方面軍左翼當面行動的德軍於9月24日前將主力撤向里加,而以部分兵力在蒙海峽群島固守。德軍在里加方向建立了強大集團,依靠從愛沙尼亞退卻的兵力對它進行了補充。該集團編成內有33個師,內4個坦克師。在梅梅爾方向(由奧采至涅曼河),德軍有7—8個師,內4個坦克師。

根據當時的情況,蘇軍在梅梅爾方向實施了猛烈的正面突擊,因為該處德軍集團及其防禦都比里加地域薄弱。蘇軍面臨的任務是切斷德軍「北方」集團軍群與東普魯土的聯繫。

為了實施梅梅爾戰役,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將其全部軍隊隱蔽調到了希奧利艾地域,並於10月5日向梅梅爾(克萊佩達)方向實施了突擊。突擊第4集團軍(司令為馬雷舍夫中將)向利巴瓦(利耶帕亞)方面積極行動,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第39集團軍由羅謝內(拉塞尼艾)地域向陶拉格方向實施突擊,分別從北面和南面保障梅梅爾方向的進攻。

由於列寧格勒方面軍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早在9月27日就開始了蒙海峽群島登陸戰役,也由於波羅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軍在里加地域積極行動,所以德軍未能從「錫古爾達」防禦地區調龐大兵力來抗擊蘇軍在梅梅爾方向的進攻。梅梅爾戰役的結果,蘇軍前出至波羅的海沿岸,楔入東普魯士領土,並切斷了整個「北方」集團軍群與東普魯土的聯繫。

正當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在梅梅爾方向展開進攻時,波羅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軍從10月6日起對深恐丟掉退向東普魯士之路而開始從里加地段向庫爾蘭半島倉卒退卻的德軍轉入追擊。10月13日,蘇軍解放里加。10月16日,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面軍撤銷,所部分別編入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第61集團軍,司令為別洛夫上將)、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突擊第1集團軍、空軍第14集團軍,司令分別為扎赫瓦塔耶夫中將、茹拉夫廖夫空軍中將)和列寧格勒方面軍(第67集團軍,司令為羅曼諾夫斯基中將),一部編入大本營預備隊(第54集團軍,司令為羅金斯基中將)。至10月22日前,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以其右翼進抵德軍圖庫姆斯防禦地區,結束了里加戰役。「北方」集團軍群被從陸上封鎖於庫爾蘭半島。波羅的海沿岸第2、第1方面軍負責消滅被封鎖集團。

列寧格勒方面軍利用各波羅的海沿岸方面軍在里加方向和梅梅爾方向的進攻,會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從9月27日—11月24日經過蒙海峽群島登陸戰役解放了蒙海峽群島。由於這一戰果,也由於蘇軍前出至利巴瓦以南波羅的海沿岸,紅旗波羅的海艦隊艦艇在溝通庫爾蘭集團和德國聯繫的德軍交通線上行動的條件得到改善。

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在東普魯土境內貢賓嫩方向的進攻,促進了蘇軍在波羅的海沿岸各戰役的勝利結束。該方面軍長時間牽制了德軍龐大兵力,使這些兵力無法用來對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作戰。

點評:波羅的海沿岸戰役的最重要政治成果,是從德軍手中解放了蘇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除庫爾蘭半島外)。德國喪失了重要的糧食、原料基地,德軍則喪失了賴以實施翼側突擊威脅在東普魯士進攻的蘇軍的有利基地,蘇軍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勝利,使芬蘭加速退出戰爭。

戰役結果,使德軍在波羅的海沿岸的集團失去了戰略意義。蘇軍進攻前德軍在該處的59個兵團中,29個被擊潰,其餘兵團則被隔離在庫爾蘭和被封鎖於梅梅爾地域(3個師)。波羅的海沿岸地段的戰線長度縮小到250公里,使蘇軍有可能騰出相當大的兵力,用於實施1945年初的冬季進攻。波羅的海沿岸戰役的特點是規模大。參加進攻的有5個方面軍、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和遠程航空兵兵團。德軍參加作戰的兵力,占其蘇德戰場總兵力的25%。

進攻第一階段各方面軍戰役的縱深為250—300公里,第二階段為130公里。總進攻地帶寬達1000公里。波羅的海沿岸戰役表明蘇軍軍事學術在不斷提高。戰役最顯著的特點,是在進攻過程中將主要力量由里加方向轉移到梅梅爾方向,這要求進行距離為120—140公里的大規模軍隊變更部署,並在短時間內準備新的進攻戰役。變更部署的隱蔽性保障了突擊的突然性,並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整個戰役的勝利。空軍集團軍的基本力量被用於支援各方面軍主要方向的陸軍。在戰役第一階段,僅在3個波羅的海沿岸方面軍編成內行動的空軍第14、15(司令為瑙緬科空軍中將)、3集團軍(司令為帕皮溫空軍上將),就出動3.4萬架次,在整個戰役過程中共出動5.5萬架次。在波羅的海沿岸戰役準備和實施過程中,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擔任軍隊和技術裝備的輸送;從海上掩護進攻軍隊的翼側,以航空兵和艦艇炮兵對在濱海方向進攻的軍隊進行火力支援;實施登陸;進行海上交通線上的鬥爭。波羅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國的游擊隊員和地下工作人員,積極配合蘇軍在波羅的海沿岸的順利行動。德軍被迫從前線抽調龐大兵力對付游擊隊和警衛自己的交通線。蘇軍共有112名軍人榮獲蘇聯英雄稱號,3名被授予第二枚「金星」獎章,33.2萬餘名被授予勳章和獎章。131個部隊和兵團榮獲「里加」、「塔林」、「瓦爾加」等榮譽稱號,481個榮獲政府獎勵。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庫爾蘭集團軍群里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阿爾弗雷德·萊科斯汀SS-Unterscharfuhrer Alfred Riekstins騎士十字勳章獲得者及前黨衛軍第19武裝步槍營下士SS-Waffen Fusilier Bataillon 19)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一個戰死在戰鬥中的黨衛軍軍人;弗勞恩堡是蘇聯紅軍在1944年末1945年初為奪取德軍的庫爾蘭橋頭堡所發起的一系列進攻中的重要攻擊點。在德國向同盟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作為黨衛軍外籍志願兵的拉托維亞人萊科斯汀並沒有放下武器,而是在此地繼續戰鬥了十四年之久,1959年夏,阿爾弗雷德·萊科斯汀被蘇軍擊斃在拉托維亞弗勞恩堡附近的一片森林中。他的行為充分表明了當年德軍在庫爾蘭戰役中抵抗的強烈程度及士兵的戰鬥決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絡西 的精彩文章:

二戰德軍坦克裝甲車輛實物展示,很多現代武器也存在著它們的影子
二戰中擁有150萬陸軍的波蘭為什麼不到一個月就被德國打敗?

TAG:絡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