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美女博導孫曉云:書法練了二十年「提按」,才知道是錯誤的!

美女博導孫曉云:書法練了二十年「提按」,才知道是錯誤的!

人們練習書法,多從「提按」練起,將其視為最基本的「筆法」,中央美院的博導孫曉雲就說「我從小到大『提按』了二十年」。可是,在《書法有法》一書中,孫曉雲卻說「而今人所謂『力』,口口聲聲謂『提按』,此說法與『中鋒』用筆都出自於清末……古人的書法字典中,是沒有『提按』二字的。」

為什麼孫曉雲會得出這樣的觀點?我們從小到大,所長期堅持練習的「提按」,真的錯誤了嗎?

一 「轉筆」與「提按」

孫曉雲,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當代著名女書法家。孫曉雲出身於書法世家,從3歲起就接受了嚴格的書法訓練,她的《書法有法》圍繞「書法是否也和劍法、槍法、刀法一樣,有秘而不傳的要訣」,展開論述,成為書法理論銷售最高的書籍。孫曉云為什麼得出「古人的書法字典中,是沒有『提按』二字」的觀點?這主要包括如下原因:

第一,「古人是轉筆,以勢取形」。

孫曉雲認為,古人書法中筆畫的粗細是由轉筆「取勢」發力所造成的。(「古人是以轉筆的『取勢』發力輕重造成筆畫的粗細」)對此,孫曉雲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論證。

孫曉雲書法

一是古代的筆論。如東漢蔡邕《九勢》的二勢即「轉筆」;唐盧攜《臨池訣》中說「凡用筆」,皆「令轉動自如」;宋蘇軾《論書》中說「當使指運而腕不知,此語最妙」;元陳繹曾《翰林要訣》中說用筆要「圓活易轉動也」;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說:「轉事束二字,書家妙訣也」等。

二是實踐。孫曉雲自己試了試「轉筆」,覺得「不試不知道,轉與不轉如此大相徑庭……那些左右圓滑呈扭曲狀的筆畫,正是左右轉筆所致!」

三是實物。孫曉雲考察了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以及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陶罐上的幾何圖形,說:「只有將筆桿左右轉動,才可能將筆毫隨時裹住,既快速又勻稱地畫出這樣的線條。」

第二,「今人是不轉筆,以目取形」。

為什麼今人寫書法,會不轉筆而改為「提按」了呢?孫曉雲主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證。

一是高桌的誕生造成書寫方式變化。孫曉雲舉古代瓷俑、圖畫等為例,認為唐代之前的書寫是一手拿紙,一手拿筆,在手臂、手腕沒有依託的情況下進行(當時的几案只是用來放置器物與文具的東西)。從隋唐開始,人們逐漸用幾、桌子寫字,這樣一來,不用轉筆亦可自由穩定地書寫,於是「古法漸衰」。

《女史箴圖》(局部)

二是追求與古人書法「形似」。孫曉雲說「不轉筆運指了,用力豈不是只能『提按』了?」這就是說,今人由於大多數寫字不轉筆了,要造成筆畫粗細與古人近似的效果,就只有通過「提按」改變用力的輕重,以造成筆畫的精細等變化了。

孫曉雲書法

二 書法是否應該「轉筆」?

基於上述認識,孫女士認為,書法是應該「轉筆」的。她說:「以不轉筆運指模擬、延續古人以轉筆運指約定俗成的漢字造型和特有的筆畫……這就是『畫字』。」

沈尹默書法

但書法家沈尹默先生卻反對「轉筆」。他說:「我對轉指是不贊成的」。其理由是:指是專管執筆的,它須是常靜的;腕是專管運筆的,它須是常動的。假使指和腕都是靜的,當然無法活用這管筆;但使都是動的,那更無法將筆鋒控制得穩而且准了。必須指靜而腕動的配合著,才好隨著隨處將筆運用到每一點一畫的中間去。」

三 結論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今天再進行書法練習時,還應不應該進行「轉筆」呢?

其實「轉筆」(「捻管」)的作用不外有二:一是為了「調鋒」,使筆鋒圓轉光滑,便於行筆;二是為了「起勢」,令毛筆行筆迅速,增加點畫氣勢。

沈尹默書法

就第一個方面來說,我們現在使用的狼毫等健毫於桌面書寫,降低了書寫難度,只需手腕的轉動或靠提按就能使筆毫彈起,順利調換「筆鋒」,運轉自如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再去「轉筆」似乎沒有必要了。

沈尹默書法

就第二個方面來說,所謂「轉筆」能增加「筆力」,「以轉筆的『取勢』發力輕重造成筆畫的粗細」,避免「畫字」的嫌疑。這就見仁見智了,畢竟蔡襄說:『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像,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

(本文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雜談 的精彩文章:

當今書法圈的十位名人評為了當代十大騙子書法家,你怎麼看?
淺談蔡襄書學思想

TAG:書法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