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志願軍士兵為何不戴鋼盔?並非造不出用不起,主要是這三點原因

志願軍士兵為何不戴鋼盔?並非造不出用不起,主要是這三點原因

在現代戰爭中,士兵上戰場,頭盔是不可或缺是軍用裝備。據統計,二戰期間,戰場上死於彈片和碎片的士兵佔到總死亡人數的七成左右。美軍因為大量裝備M1鋼盔,起碼少犧牲7萬人。當然,頭盔的作用並不是用來擋子彈,擋也擋不住,子彈的巨大衝擊力打在頭盔上足以將脖子折斷。頭盔的作用主要還是用來防彈片、碎片以及爆炸所產生的衝擊波。

翻閱過去戰爭年代的老照片,如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解放軍的隊伍里,有少量士兵佩戴有鋼盔。開國大典時的閱兵部隊就帶頭戴鋼盔,走過天安門廣場。讓人疑惑的是,為何到了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極少有志願軍士兵戴鋼盔呢?

有人說是國內缺少鋼鐵,技術能力有限。看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細細推究下來,漏洞很多。首先當時東北重工業基地已掌握在手中,按照一隻鋼盔四五斤的重量來計算,生產十萬隻鋼盔,耗費鋼鐵不過在兩三百噸,完全可以承受得起。從技術上角度而言,鋼盔有卷邊、包邊、切邊之分,前兩者有一定的工藝要求,後一種切邊技術難度不高,不存在技術上的障礙。

還有人說後勤運輸能力有限,輸送鋼盔到前線不如輸送彈藥、糧食,但是這一說法也難服人,因為部隊完全可以在後方佩戴鋼盔後再開赴前線,無需另行運輸。

其實,說白了,參加朝鮮戰爭的志願軍士兵頭沒戴鋼盔,最根本的一點還是與當時的戰場環境有關。一個是傷亡理論的計算,在戰場上,如果是進攻戰,胸腹部中彈導致傷亡的概率要比頭部高得多,其中胸腹部中彈導致犧牲的比例高達83%,而頭部只有15%。如果是兩軍僵持的戰場,狙擊手瞄準的部位也多半是頭部,頭戴鋼盔很容易暴露目標,且一旦被擊中,幾無生還的可能。也就是說戴了鋼盔也沒有多大的作用。

另一個原因就是與當時的作戰方式即環境有關,在前五次戰役,志願軍多採取穿插迂迴、包抄堵截的急行軍作戰,猛打猛衝猛追,士兵不能負擔過重。想像一下,一個頭戴四五斤重頭盔、背負彈藥乾糧的士兵,靠著兩條腿追擊敵人的汽車輪子,體內的熱量驟然升高,會嚴重削弱戰鬥力。而且朝鮮戰場,冬季漫長,頭盔不保暖,美軍在天寒地凍的時候,也都是一水的棉帽。

在缺少補給的戰場,士兵寧願會選擇選擇多背些彈藥和糧食而不帶鋼盔。而布軍帽則不同,既輕便又可擦汗,奔襲中的士兵從腦袋上扯下軍帽當毛巾用已經是習慣,這也是影響士兵戴鋼盔的因素之一。

最後一點是政治因素,當時的志願軍士兵士氣高漲,充滿著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認為決定戰爭勝利因素的根源不是武器,而是人。這時有人提出軍隊配戴鋼盔也很難提起重視。

儘管志願軍士兵不佩戴頭盔有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毋庸置疑,頭戴鋼盔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傷亡。只要在槍炮世界上存在一天,頭盔的價值就不會消失。看來,有著上千年歷史的頭盔退出歷史的舞台,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下 的精彩文章:

蘇軾帶歌妓闖禪房讓和尚很生氣,看了蘇軾的填詞,和尚轉怒為喜
這位唐代大詩人,有感兒童被拐賣寫下一首詩,讀來催人淚下

TAG:文史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