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消失在中原,保留在青銅器的上古野獸

消失在中原,保留在青銅器的上古野獸

專家為您掌眼

此前,流失海外百餘年的圓明園舊藏青銅器「虎鎣」歸國,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虎鎣」因其上虎形裝飾而得名,這種惟妙惟肖的動物形裝飾是我國古代青銅器的一大特色。除了虎以外,我國古代青銅器上還時常能看到象、犀、貘等野生動物造型,這些動物在中原地區早已絕跡,所以如今看來更顯珍罕。

犀 尊

犀牛曾廣泛分布於亞非地區,我國中原地區古代也有犀牛,並形成了獨特的犀牛文化,比如「犀牛望月」的典故。可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犀牛在我國絕跡了,時至明代,人們已不知犀牛為何物。

我國曾出土過多件青銅犀尊,其中錯金銀雲紋銅犀尊尤為精美。此文物1963年出土於陝西興平豆馬村,通高約34厘米,長約58厘米,重約13公斤,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錯金銀雲紋銅犀尊為極具寫實風格的犀牛形象,頭部有雙角,耳小,眼睛以藍料鑲嵌,閃爍有光;足為三瓣蹄,尾夾於股間,刻畫極其逼真,肌體富於力感。器口開於背部,橢圓形,上覆素麵活動銅蓋,可以啟閉。在裝飾技法上,該器採用錯金銀技術,遍布華麗的錯金銀雲紋,金、銀、銅三色交相輝映,犀牛軀體不同部位施加各類花紋,以形成相異的質感。犀身主要部分遍飾精細的嵌金流雲紋,華美的紋飾既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又有助於表現犀皮粗糙厚重的質感,使紋飾與造型得到完美的結合。

對這件犀尊的鑄造年代,專家有不同看法,一種認為是戰國,一種認為是秦,還有的認為是西漢,目前學界較多地認為其鑄造於西漢。

貘 尊

1974至1975年間,陝西寶雞西周早期茹家莊2號墓中出土了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銅器。該器通高18.6厘米,通長30.8厘米,重3.25公斤,呈動物形,似羊非羊,似豬非豬,體態豐滿,大圓耳,兩目圓睜,長喙前伸,腹部微垂,4個獸蹄樣的足較短,尾巴短小捲曲。獸兩耳、兩肩胛和後臀上均飾圓渦形捲曲獸體紋。器體中空,背部開方口,上有四角橢圓方蓋,蓋上立一虎,虎頭前伸,雙目直視。此器出土時與一銅盤相配,應是一套盥洗器。後經考古學界反覆商榷,此器物被命名為「貘尊」。

貘是一種分布於熱帶地區的哺乳動物,其體長一般在1.8至2.6米,鼻端向前突出很長,能自由伸縮。目前我國境內沒有貘的蹤跡,一些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過貘,比如白居易寫過一篇《貘屏贊》,文章描述的是一件繪有貘的枕屏(古人用來放在枕邊的小屏風,有擋風功能),文中提到:「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谷中。」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貴州發現了7000年前的貘群化石,說明我國確實曾有貘;考古學家對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獸骨進行科學鑒定,在其中發現了貘的左右下顎骨,說明當時中原也有貘存在,但種群數量尚無法推測。

古代青銅器上的動物為今人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參考,在此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國古代青銅器中還有許多長相奇特的野獸,但不能確定它們是否真實存在過,所以就不一一介紹了。

象 尊

如今我國只有在雲南南部等地能看到野生大象,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時而能見到象群。據史料記載,殷人對象很有感情,他們不但能馴服野象,而且還將其用於戰事。而到了春秋時代,因為氣候變化的原因,中原地區的象群向南遷徙,最終從人們的視野里消失了。

目前存世的商代青銅象尊有多件,但能夠明確出土地點的僅有一件。該象尊通高22.8厘米,長26.5厘米,寬14.4厘米,重2.78千克,1975年出土於湖南醴陵獅形山,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象尊為酒器,器身裝飾有夔龍、玄鳥、虎、饕餮等紋飾,各個紋飾之間交織裝飾著雲雷紋,以連續紋樣伸展,作為底紋陪襯,從而產生錯落有致、圖底分明的紋飾編排效果。象背部有一個橢圓形蓋口,出土時尊蓋已遺失,象鼻與腹相通,可作流口。象尊器體精緻緊湊,形制厚重堅實,大象看上去栩栩如生。它眼睛圓突,眉毛呈豌豆狀,嘴角向下,兩顆尖尖的象牙外露,右耳稍有殘破,象鼻上翹成「S」形,大象正面有3個腳趾,背面也有3個,細節十分到位。這隻青銅大象與現實中的大象相比,在比例上軀體明顯短了許多,但這樣的設計並沒有讓人覺得怪異,反而增添了許多美感。

域鑒APP

快樂收藏·輕鬆入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U鑒 的精彩文章:

送子娘娘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文物鑒定,眼學」和「科學」誰更可信

TAG:YU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