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知乎年度高贊:其實2019的許多答案,早已寫在2018的問答里

知乎年度高贊:其實2019的許多答案,早已寫在2018的問答里


每年職場人關心的問題都相似中略有差異,領英聯合知乎總結了上一年職場最關心的幾個問題,和最有洞察的答案,建議仔細閱讀,並且收藏。

相信我,今年你或許用得上。

本文由LinkedIn與知乎整理,張良,

以太創服

等用戶原創。



第一份工作明白哪些道理,


可以在30歲受益匪淺?

@張良

(

微信公眾號「張良計」,id:zhang_liangj)的回答:





  • 做事善始善終,養成閉環思維

判斷一個職場新人是否有潛力,不是看他夠不夠聰明,也不是看他努不努力,而是看他有沒有善始善終的好習慣。

這個感悟來自我的親身經歷。那是我人生第一次遭到投訴。

直到現在我還記得那位客戶寫的話:「對於Allen 的工作表現我們非常失望,這本是一個有潛力做成標杆的項目。」

後來我的老闆下班找我談心。她生氣的原因不是因為項目做砸了,項目還沒有到最後階段,這可以補救。



她生氣的點在於,我一開始幹勁十足的樣子給了客戶一個很好的印象,可是到後來卻急轉直下。




這種態度上的巨大落差會讓對方對公司的專業性產生質疑,而這會影響到公司後面接下來其他項目的進行。

「你知道職場上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嗎?」老闆問我。

我隨便亂猜:「專業?天賦?勤奮?......

她連連搖頭。


是承諾,做出的承諾,就是你在合同上籤的字。

既然開了這個頭,那麼接下來硬著頭皮也要把事情順利做完。哪怕中間不吃飯不睡覺,拼了命也要履行你的承諾。

這叫契約精神,也是你以後在職場上,賴以生存的根本。

這番話對我衝擊極大。

在此之前,我以為只要能把工作按時完成就好了,哪怕是這次投訴事件,我都以為只要後面在項目上彌補回來,再和客戶道個歉就沒事了。

我從來沒有想到,這會對我後來的職場發展產生這麼深刻的影響。

後來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加,我越來越覺得老闆當初的這番話非常有道理。

一定要養成做事的閉環思維,時刻記住要「Close the deal」。

我遇見過一個離職的同事。在他離職2個月後,還能耐心地跟前客戶解釋項目發生的問題。這種態度就是榜樣,值得每一個新人學習。



  • 即使放棄,也要有充分的理由

我的職業生涯中,所有那些讓我開心的工作,一開始都讓我提不起興趣。

我們判斷一個工作適合不適合自己,第一眼是看不出來的。因為第一眼永遠只能看到表面,深入不了本質。

就像很多新人去找工作,覺得出入高級寫字樓,辦公室漂亮,或者食堂飯菜好吃,每天有班車接送,這就是好工作。

真正讓你當下,甚至是未來十年二十年能得到可持續成長的工作,都需要日積月累地沉浸其中去感受。

邊感受,邊反思這份工作的要求,與你的能力是否匹配;反思這份工作未來的成長空間是否有局限;



甚至反思如果你未來離開這個公司或這個行業,這份工作教會你的技能是否可以讓你不愁飯吃。

這全都是第一眼看不出來的東西。當你對一個工作的了解還不到60%的時候,就說不適合自己,那是不是也太草率了?

哪怕這份工作真的不感興趣,起碼也要找到你不感興趣的點在哪裡。

它們在哪些層面不適合自己,是工作環境不喜歡?同事關係不好?工作內容枯燥?還是老闆對你太嚴苛?





想清楚了這些,別急著想怎麼逃,而是繼續想:如果有機會去改變現狀,你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比如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去嘗試適應新環境;也可以去找老闆誠懇地聊一聊,把你的想法和困惑告訴他並尋求指導;


甚至還可以向身邊的一些前輩傾訴,從他們的視角獲得不一樣的看法。

這個過程不僅是培養你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一個全面了解自己的好機會。

想要放棄不難,難的是真正看透之後的放棄。



  • 比起優勢,你更要了解自己的劣勢

越早知道自己劣勢的人,成長得越快。這是我最後一條親身體會。

優勢能夠讓你在專業領域所向披靡,然而劣勢卻能幫你找到事業上的好搭檔。

比如我在工作第二年的時候就非常清楚,自己不適合做細節統籌、多任務並行之類的工作。

一旦碰上3個客戶同時找我,就會六神無主。(得知這一點,還是因為我曾做過半年的客戶服務,後來發現實在不喜歡。所以你看,做不喜歡的工作是有助於發現自己劣勢的)。

相反,我更喜歡沉浸式的獨立思考,不喜歡被周遭瑣事打擾。但這些瑣事又必須得處理,不然客戶會覺得你不重視他。

因此在往後的工作中,我都會刻意去尋找擅長做這類工作的同事,和他搭檔。而我,就把精力主要放在大方向的規划上。

事實證明這樣的組合,比起以前我一個人去應付客戶,效率提高了十倍不止。



這樣的例子在日常工作中還有很多。

一個不懂交流只會埋頭做研發的程序員,就需要一個能說會道的人,幫他將好的產品想法賣出去;

一個細節執行力超強但是缺乏戰略思維的人,就需要一個經驗豐富的領導,幫他指引方向,避免做無用功;

優勢讓你樹立壁壘,劣勢幫你補足差距。

你越早能夠全面了解自己,越早就會形成「搭配合作「的意識,以後走得彎路就越少。




未來 10~20 年


哪些行業會快速發展?為什麼?




@以太創服

的回答:

所謂行業發展,無非分為三種情況——




一種是技術驅動的發展;

一種是消費結構驅動的發展;

還有一種是人口結構驅動的發展。

身處創投行業,我們對於項目未來(無論幾年)的發展趨勢的預判,也就不過這三個維度。基於此,我們不妨分別來分析一下:



  •  技術驅動的發展

放到未來十幾二十年,我們認為這個技術推動的發展,大概率是「人工智慧」。





這從目前的資本市場的動向就能看出——




資產端:人工智慧項目明顯增多。



近兩年,人工智慧領域從無人問津到迅速佔領資本風口;相關項目的融資金額在顯著增長,融資進程顯著加快中。

基金端:基金及投資量明顯增多。



人工智慧對應的國內產業資本形成總額(GCF)近年來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一方面,之前專註「TMT」領域的基金轉向人工智慧;另一方面,更多專註於人工智慧的專項基金也相繼成立。

越來越多的學術界人才投身產業。



行業里資本大量集中引發市場人才的積極反饋,國內外年輕學子紛紛將人工智慧作為第一專業導向。

眾多高校科研人員從實驗室湧入企業,「投筆從商」蔚然成風。



當然,人工智慧行業真正從技術突破走向商業應用還需要一段時間,我們也相信這就是未來十幾二十年,行業從業人員的課題方向。





  • 消費結構驅動的發展



現階段可能有兩種主要的表現——




消費結構的升級。

品類選擇的升級。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物質層面的消費將很快得到滿足。



因此,未來的消費升級很可能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從純物質向精神、健康領域偏移。



這裡提供幾個思路——

醫療行業

中國的醫療產業供給不足幾乎是歷來的癥結,同時也是迎來爆發性機遇的突破口。



高端醫療、信息化、分級診療等體系優化、高科技的應用都是未來的趨勢和方向,甚至擁抱金融等相關行業也不無可能。



對於創業企業來說,誰在未來的路徑中真正解決了醫療供給不足的問題,誰就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生產力提升的創造者。



娛樂行業

有分析稱,中國在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時進入了新的拐點。



在發達經濟體中,泛娛樂產業在GDP中所佔比例龐大,而已經過了這個拐點的中國。



目前文娛方面的需求還未被充分開掘,其與互聯網、高科技結合的想像空間也還很多,屆時產業潛能會高速釋放。



雖然從短期來看,由於供需不匹配,難免有部分標的過熱,但是從長期看,整個行業的前景和空間都非常廣闊。



教育行業

現階段的教育項目已經佔據投資「白名單」之列。



舉一個「K12和幼教」項目的例子,現階段,中產階級花在教育上的支出大約為家庭收入的30-50%。



這個方向創業的教育項目往往擁有更好的現金流和利潤,上市的通道也十分不錯。



此外,伴隨家長和學生的觀念、意識升級,steam教育、留學後服務、教育技術化也都是可預期的發展方向。





  •  人口結構驅動的發展



人口結構的變化,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


城鄉人口結構的變化。



人口年齡結構所帶動的一個典型的行業發展,或許是養老行業的發展。越是老齡化嚴重的國家,養老行業越有可能迎來高速增長。



中國也在其列——

1960年前後為整體人群的劃分節點,「60後」的整體消費觀念和能力在提升。



且計劃生育造成的「少子化」現象讓養老問題逐漸顯現,可預見在5到10年內需求端會產生爆發性的增長。



此外,在「城鎮化」的進程中,由於很多產業「百廢待興」,屆時也一定會邁入高速發展的階段。



舉個小例子,房地產行業的發展(這裡不面向一線城市)。



當一個地區因為政策或某些高新產業的崛起而人口凈流入、走向城鎮化,那麼住宿需求很可能就是第一位的;



而當房地產行業紛紛進駐得以發展的時候,

之後連帶的周邊產業,如通訊、汽車等等基礎建設的步幅也會不斷跟上,成為連帶的朝陽產業。




現在的人真的會逃離 「北上廣」


轉投二三線城市工作嗎? 

@李傲文

的回答: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



「逃離北上廣」並不是新說法,我印象中,這個說法在2010年就已經被媒體評為了十大熱詞之一,如今,這種聲音呈現了愈演愈烈的趨勢。



我知道大家有種誤區(這種誤會在知乎上尤其嚴重),

那就是二三線城市沒有就業機會,基本等同化外之地,「逃離」回去的人,只能一輩子碌碌無為,所謂「一眼能看到盡頭的人生」。





  • 真的是這樣嗎?



近期為了投資,研究市場和數據,印證了我一直以來的看法:

二三線城市其實正在進行這一場巨大的消費升級。



從海外商品跨境電商消費方面來看,三線城市海購增速為108.65%,遠超一線城市77.57%的增速。



此外,根據調查,二三線城市在消費行為上更大膽,顯示出了巨大的消費能量。



而且,從人口來看,雖然一線城市因為資源而呈現了巨大的虹吸效應,但外來人口數據卻已經開始下降。



上海從2015年開始,連續兩年外來人口數呈負增長,而北京也於2016年末出現了18年來第一次的外來人口負增長。



  • 市場行業有前途嗎?



零售行業



二三線城市巨大的消費能力和升級的消費需求,使得人們對大型商場和超市有著更迫切的需求,而這一塊相對一線城市還有大量的發展空間。



如鄂武商、天虹商場、重慶百貨、合肥百貨等大型商場,都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教育行業



也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市場。有資料顯示,三四線城市在學前教育及課外輔導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提升。



比如,新東方一向是民營教育產業的先行者和風向標,可以看看它現在在做什麼。



新東方開始大力進軍三四線城市,採用的是「在線教師直播授課+線下助教課後輔導」的模式。



由優質教師在線授課,然後結合本地教師進行後續的輔導和跟蹤答疑。





  • 二三線城市教育一定差嗎?



知乎有個答主的說法令我印象深刻——



「北京學區房12萬一平,我們大成都學區房2萬一平,北京好學校一本率95%,我們成都的好學校一本率也是95%!歡迎來我們成都發展啊!」



另外,成人職業教育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而且隨著人口迴流,這部分的需求會更大。



一線城市成熟的教育模式完全可以在這些地方進行複製,這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市場。





  • 就業市場怎麼樣?



因為一線城市高昂的土地成本,許多大公司選擇了到二三線城市開分公司。



比如華為就「遷都」東莞,騰訊也在成都設立分部,去哪兒網甚至宣布戰略下沉至三、四線城市。



在全國17個省市開實體店,招募當地「創業合伙人」,並在初期免收加盟費……



這些機會,對於想做出一番事業的年輕人來說,很有吸引力的。

其實,二三線城市在教育和醫療方面,並沒有落後一線城市太多,而在環境與住房更是要好得多。



目前一線城市基本飽和,大部分行業都已發展成熟,很難有什麼機會。



而二三線城市卻依然有著大量的空白和機遇。



而在大城市歷練過的年輕人,有經驗有技術,都是二三線城市極度缺乏的人才,要想做出一番成績,其實並不難。

逃離北上廣,並不等於逃離夢想,在二三線城市其實有著更為廣闊的天地,也許在那裡,你的夢想才能真正啟航。




 

有什麼是你面試很多次


都失敗後才知道的?

 @斯丟匹德

的回答:





  • 很多企業掛在網上的招聘信息,其實並非企業迫切想要招人。




有招聘信息表示企業有這方面需求,但不一定是現階段就要招人。



有些企業的招聘信息長時間不更新,常年掛在上面,一是戰略合作,二是找備胎。



  • 如果是專場招聘會、宣講會,一定要認真看企業的招聘要求。



如果有哪一條自己硬性條件不達標,就不要去浪費時間了,這樣的招聘會本身就是百里挑一。



硬性條件有不達標的,去了也沒結果,何必浪費雙方時間。



  • 如果面試後一段時間沒回復,你一定要發個簡訊給HR。



可以問問面試結果,很多企業對於被刷下來的求職者,是不主動通知的。





  • 如果一家企業面試後一直讓你等消息,

    那就是還有希望,但概率不大。



類似 「你沒有被刷下來,還在我們的考慮範圍,你再等等」,可以稍等一下。



但超過一個月還讓你等消息的,就沒必要再問了,對方是拿你當備胎,而且是那種永遠都無法扶正的備胎。








  • 如果是通過內部人士推薦,最好讓推薦人問好公司是否招人。



有時候給你面試機會也未必真的會考慮你,有可能是HR顧及到同事之間的面子。



所以讓你前來面試,如果是這種情況,面試就不用去了,沒有招人計劃,別為了別人之間的面子浪費自己時間。





  • 加一些HR和獵頭的微信,不管什麼時候都是有必要的。



而且求職期間,經常更新一些朋友圈,哪怕發一些僅HR可見的正能量的內容,刷一刷存在感,也是對自己有利的。





  • 騎驢找馬的時候,也要適當考慮自己現單位的感受。



自己要學會分析每一次面試的成本,這個成本不僅僅指的是金錢和時間,還有現單位的情感消耗成本。



如果隔三差五請假,對自己後面的工作,也是極為不利的,因此要學會取捨。



  • 不惜一切代價去參加

    心儀的

    面試機會。



遇到心儀的、合適的,並且覺得有希望的面試機會,不惜一切代價去參加。



哪怕單位領導不給假,也要去,有些機會真的很難得,失去了就不會再有。



  • 回答問題

    記住一個原則:講自己擅長的、了解的。



有些比較寬泛的問題,比如「你工作經歷中最自豪的一件事」、「你這些年工作中最難忘的一件事」,一定要記住一個原則:講自己擅長的、了解的。



因為這個問題很有可能只是今天面試的切入點,接下來的一系列問題,可能都是從你講述的這件事引起的。



千萬別講自己不熟悉、甚至是胡編亂造的經歷,那樣的話,等於給自己挖了個坑。





  • 簡歷要簡潔明了。



簡歷裡面少寫廢話,多寫一些項目經歷,重點是自己在這段經歷中擔任什麼角色、主要負責哪方面工作。



有的人介紹自己干過的項目多麼高大上,其實HR更看重你在這個項目中是做什麼的。





  • 面試第一步就是自我介紹環節。



最好從兩方面來介紹自己:工作經歷和個人描述。



個人描述指的是自己有哪些性格特點以及在工作中很明顯的優勢。



比如抗壓能力強、學習能力強、執行力強。短短几分鐘的時間,你不說,就沒人知道。



點擊

「閱讀原文」

,獲取職場內容更多精彩盤點。





對現在職場的發展你有什麼看法?





本文由LinkedIn與知乎整理,張良, 

以太創服

等用戶原創。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影視截圖,為非商業用途使用,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nkedIn 的精彩文章:

「當你老了,無工可打」:真相可能比想像中更殘忍
碰壁100天挑戰:被拒絕的100天里,我學到了什麼?

TAG: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