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藥回陽救逆第一品之附子

中藥回陽救逆第一品之附子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子根的加工品,中醫藥用始載於《神農本草經》:「附子,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諉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日華子本草》:「烏啄似天雄。附子大短有角平穩而實。烏頭次於附子。側子小於烏頭。虎掌為連聚生者。並是天雄,一裔子母之類,力氣乃有殊等,即宿根與嫩者耳。以上忌豉汁。」

附子有毒,歸心、腎、脾經,通行十二經,具逐寒祛濕止痛,通利關節,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效,主要用於腎陽衰弱之陰寒內盛、腰膝冷痛;脾陽衰弱之泄瀉久瀉;形寒畏冷,風寒濕痹 大吐、大瀉、大汗,身涼肢冷,陽衰欲脫,脈微欲絕等癥候。在古代的運用中還是比較廣泛的,如在《傷寒論》中入二十三方,《金匱要略》中入二十六方,中醫的最後一個流派火神派就是因擅用附子而得名火神的。

附子在中醫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證:

1)、亡陽欲脫:

由心腎陽虛欲絕或大吐、大下、大汗後導致的陽虛欲脫而出現的脈微欲絕、四肢厥逆、手足冰冷等虛寒險症。

2)、溫助腎陽:

3)、寒濕痹痛:

附子可逐寒燥濕,治因風寒濕三邪侵入身體而致氣血凝滯、閉塞而出現關節、肌肉疼痛,筋骨麻木、沉重,膝肘屈伸不利,陰天下雨則疼痛加重等症。

附子有大毒,因此在中醫臨床上使用附子需要謹慎用藥,可以參考下列徵象,並根據基本癥狀,再結合其它證候來進行使用:

1)、脈沉遲無力或細弱;

2)、畏寒、四肢不溫、腰膝酸冷;

3)、小便清長,大便稀爛,次數增多屬於陽虛泄瀉者;4)、面色蒼白、唇淡、多誕、舌白膩而質胖。

此外之外,還可以參考下列證候:下肢浮腫、嗜睡、自汗。結合其它證候,適當配伍。

附子的使用配伍:

1)、附子配乾薑:附子辛熱,功善回陽救逆、溫助脾陽;乾薑辛熱,重在溫中,兼能回陽。兩葯相合,回陽救逆及溫中之力大增,治亡陽證及中焦寒證效佳。

2)、附子配細辛、麻黃:附子辛熱,善補陽散寒;麻黃辛溫,善開腠里而發汗散寒;細辛辛溫氣烈,善祛少陰經風寒。 三葯相合,善補陽發表散寒,治陽虛外感風寒功著。

3)、附子配人蔘、山茱萸,治汗脫亡陽。

4)、附子配熟地黃、當歸,能目力生血之力。

5)、附子配肉桂,能補助腎陽。

6)、配桂枝、白芍、黃芪皮,治陽虛自汗。

附子的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5g,先煎30~60分鐘,以減弱其毒性;或入丸散。

附子使用的禁忌症:

附子有毒,使用不當會發生毒性反應,輕則口腔刺痛、麻木,說話不流利,四肢麻木;重則肌肉強直、抽搐,心律紊亂、傳導阻滯,劇烈咳嗽、呼吸肌痙攣、窒息,最終因呼吸、循環系統功能衰竭死亡,因此需注意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均不宜用:

1)、中醫陰虛及熱症者忌用,熱症無妄投附子,恰如火上添油,會出現口鼻出血,甚而抽搐;

2)、脈實數或洪大;

3)、大便熱結;

4)、高熱;

5)、內熱外寒、真熱假寒

6)、心臟病房室傳導阻滯禁用;

7)、孕婦禁用。

附子的使用注意事項:

1)、附子宜熟用,不宜生用,生用易中毒,用時先煎40~60分鐘,口嘗無麻辣感為宜,可破壞附子的生物鹼毒性,煮沸一小時以上,對心臟毒性有所降低,但強心作用仍在。

2)、附子中毒癥狀為四肢麻木(由手指開始)、眩暈和衰弱感、出汗、流涎、噁心,嚴重者為心悸、心律不齊、血壓下降、抽搐、昏迷。救治時輕者可洗胃、保暖等,重者則需注射阿托品。

3)、甘草或乾薑與熟附片同煎煮,可使熟附片毒性降低。因此祛寒劑中用甘草、乾薑配附子,不僅能加強溫里作用,且可減少附子毒性。

4)、在中醫運用上,附子反貝母、瓜蔞、白及、半夏、白蘞,畏犀角,不宜同用或配伍。

5)、附子以溫服效果較佳,而下部虛寒、上部假熱,有面紅、狂躁等癥候者宜冷服。

6)、生薑120g,甘草15g,水煎服,或綠豆90~120g,濃煎服用,對附子輕症中毒有一定解毒作用。

附子的現代化學成分:烏頭鹼、新烏頭鹼、次烏頭鹼、塔拉胺、川烏鹼甲、川烏鹼乙等生物鹼。

附子的現代藥理作用:

1)、強心作用:附子能增強心力收縮,改善全身循環功能,救治心血管功能不全。有效成分為非生物鹼部分,該成分煎煮後不會被破壞,仍有強心作用。

2)、鎮痛作用:實驗證明,烏頭鹼的分解產物有一定鎮痛作用。

3)、抗炎作用:對實驗性關節炎(甲醛性和蛋清性)有明顯的消炎作用。

4)、對血液系統的影響:體外附子可促進血小板聚集,促進血凝,靜脈注射也見血小板聚集性增強。但另有研究附子煎劑灌服能明顯延長凝血酶原消耗時間、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還能使血栓形成時間延長,表明有抑制凝血功能和抗血栓形成作用。

5)、對腸道平滑肌的影響:附子具有膽鹼樣、組胺樣及抗腎上腺素作用,能顯著興奮離體腸管的自發性收縮,但抑制胃排空。烏頭鹼明顯增強離體迴腸收縮,次烏頭鹼在低濃度時能使膽鹼能神經末梢釋放乙醯膽鹼而使腸管收縮。

6)、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熟附片的煎劑能顯著降低大鼠腎上腺內抗壞血酸的含量,增加尿中17-酮類固醇的排泄,減少末稍血液中嗜酸性白細胞數;對某些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的患者,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的作用。

附子的毒理反應:

1)、附子的有毒成分主要為雙酯型的烏頭鹼,加熱後雙酯型烏頭鹼類轉化為單酯型類烏頭鹼,毒性降低1/100~1/50;進一步轉化生成醇胺型生物鹼之後,毒性進一步降低,為雙酯型的1/2000~1/4000。

2)、烏頭鹼對心臟的作用,部分由於迷走神經的影響,更主要的是直接對心肌起作用。

3)、烏頭鹼可抑制呼吸中樞,使呼吸變慢,大劑量可致多種動物全身性呼吸麻痹,呼吸停止先於循環紊亂。

4)、附子所含雙酯型二萜生物鹼,既是毒性成分,也應是有效成分。

5)、3-乙醯烏頭鹼雖無致畸作用,但有胚胎毒性,並減少小鼠精子數量。

常用的幾個附子中醫方劑:

1)、真武湯(《傷寒論》):熟附片9g、白朮12g、白芍9g、茯苓12g、生薑9g,水煎服。

2)、實脾飲(《濟生方》):熟附片9g、白朮12g、茯苓9g、厚朴6g、大腹子6g、木瓜6g、草豆蔻3g、廣木香3g、乾薑6g、炙甘草3g,水煎服。

3)、四逆湯(《傷寒論》):熟附片15g、乾薑6g、炙甘草6g,水煎服。

4)、附子湯(《傷寒論》):熟附片12g、白朮9g、党參12g、白芍6g、茯苓9g,水煎服。

5)、參附湯(《正體類要》):人蔘15g、熟附片12g,水煎服。

6)、右歸飲(《景岳全書》):熟附片4.5g,肉桂3g(煸服)、熟地18g、山萸肉9g、淮山12g、杜仲9g、杞子6g、炙甘草3g,水煎服。

7)、桂枝附子湯(《金匱要略》):桂枝9g、熟附子9g、白芍9g、生薑9g、炙甘草6g、大棗4枚,水煎服。

8)、附子理中湯(《閻氏小兒方論》):熟附片12g、乾薑6g、党參15g、白朮9g、炙甘草3g,水煎服。

附子的歷代資料文獻記載:

《本草經集注》:「烏頭與附子同根。」「春時莖初生有腦頭,形似烏鳥之頭,故謂之烏頭。有兩歧共帶,狀如牛角者名烏喙,喙即鳥之口也。八月采搗笮莖取汁日煎共為射罔。獵人以傅箭射禽獸。」「附子以八月上旬采,八角者良。」「側子即附子,邊角之大者。」「凡用附子、烏頭、天雄,皆熱灰微炮令拆,勿過焦。」

《醫學正傳》:「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補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葯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葯達下焦,以驅逐在里之冷濕。」

《傷寒蘊要全書》:「附子乃陰證要葯。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者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

《本草匯言》:「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葯也。」「細辛,佐姜、桂能驅臟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諸疾之冷。」

《本草正義》:「附子,本是辛溫大熱,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葯,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里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臟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

《本草正》「專理下焦風濕,兩足痛痹,濕癢拘攣。」

《古今名醫方論》:「附子與麻黃並用,則寒邪散而陽不亡,精自藏而陰不傷。」

《湯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

《本草備要》:「附子,補腎命火,主風寒濕。」

《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附子以白朮為佐,乃除寒濕之聖葯,濕葯少加之引經。」

《三因極病證方論》:「附子、黑豆入瓷瓶內慢火煮,以附子爛為度。」

《備急千金要方》:「搪灰炮,蜜炙黃。」

《銀海精微》: 「青鹽二錢,以泔水同爽水浸去皮根。」

《聖濟總錄》:「以生薑、棗同煮去皮臍切碎焙乾炒。」

《食療本草》:「黑豆煮食之,殺烏頭、附子毒。」

《本草綱目》:「生用則發散,熟用則峻補。」

《普濟方》:「炮去皮,以地黃汁煮焙乾;防風、鹽、黑豆合炒,附子裂去諸藥用附子,去皮臍;米泔水、姜、蛤粉炒制,去皮臍。」

《串雅外編》:「附子切薄片用夏布包定甘草、甘遂捶碎,以燒酒共浸半日,文武火煮,酒干為度。」

《外台秘要》:「療半偏風半身不遂,冷癖疰,附子一兩生用,無灰酒一升,右呅咀內於酒中,經一七日,隔日飲之,服一小合,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魔童兄弟的小窩 的精彩文章:

《天龍八部》,周伯通被困於桃花島上是真的走不出來嗎?
《倚天屠龍記》,完全掌握《九陰真經》的周芷若打得過張無忌嗎?

TAG:魔童兄弟的小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