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元代文人好印之風,也正是現代的書壇!

元代文人好印之風,也正是現代的書壇!

一般書法家,特別是元代文人很喜歡玩印,這與篆隸之學在其時的復興有很大關係。元代文人印章的領袖趙子昂、吾丘行,都擅長篆、隸書,有這樣的書法經驗,進而推重以篆、隸書人印就不難理解了。在過去,人們都認為印章乃是雕蟲小技,壯夫不為。而元代士人卻從印章之中體驗到「古意」,其中不僅有河洛縱橫之意、井田開方之法,還有盤鼎鍾鬲之古與專門名家之學。

根據吾丘衍的記載,宋人所傳集古印譜包括《宣和印譜四卷》、《王厚之復齋印譜二卷》、《顏叔夏古印譜二卷》、《姜夔集古印譜二卷》。到了元時,他與趙子昂又分別編成《古人印式二卷》和《印史二卷》。其實元人編撰的古印譜還很多,如上海縣主簿吳福孫,與趙子昂關係十分親密,當時學趙字的人很多,但罕有像吳福孫這樣能得其早年楷法的。吳兼工篆籀,得到趙子昂的稱許。他一生嗜好古代彝器與法書名畫,所寫的篆書施於金石的也很多。根據其墓誌的記載,他也曾編《印史》一卷藏於家。

元人對於古代出土印章很注意收羅,王惲記載了一位何姓參政,易州人,曾從燕丹廢城中耕得圖書小印百枚,形制各不相同,因王惲喜愛,何參政舉以相贈。從王惲所作《集古印譜記》可知,陸氏蓄古印甚富,《集古印譜》 所摹,除了他自己的收藏外,亦選了其他好事家的藏品。在編輯印文的同時,陸氏還稽考時世、制度,辨析古文、籀篆、分隸之同異。小小的印章,在元人的生活中,已開始扮演考究學問與精研書學的重要角色。元明以來,這樣的集古印譜代有編集。

元代文人除了收藏古代印章之外,還嘗試自己篆印、刻印。吾丘行確曾篆印,但並非自己刻,而是交由印工謝杞等人刊刻。他的《三十五舉》並不教人刻印,而是教人寫篆書、篆印稿。但也有人認為:「元至正間, 吾子行、趙松雪諸公始研精二篆,自鐫印章。」虞集《願鮮於伯幾小篆》提到鮮於樞也篆印,由趙子昂「運畫沙之錐,刻希世之玉」,遂為二妙。因是當時人的記載,應該較為可信。儘管當時文人刻印未成風氣,趙子昂偶為之, 並非沒有可能。元人搜集的印章都是漢、晉時代的,他們以此為參照來討論印章法。吾丘衍《三十五舉》,談的最多的是印章的篆法與章法,說:「漢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與隸書相通。後人不識古印,安意盤屈。」「漢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過寸許。」「三字印,右一邊一字,左邊兩字者,以兩字處與為一, 字處相等,不可兩字中斷。」基本都是漢印文字的結構法與布白的基本規律。

趙子昂則倡導了一種講究古意的篆刻審美風氣。他說自己看到近世士大夫所用的印章,大多以新奇相矜。或者模仿鼎、彝、壺、爵的形制,或者刻遷就對偶的文句,或者刻水月、木石、花鳥的形象,可謂不遺余巧。但是合乎古法的卻百無二三。趙子昂從程處借歸後,選擇那些尤其古雅的,招募了三百四十枚,並加考證,集為《印史》一書。他在序言中殷殷希望好古之,能從中體會「漢魏而下典刑質樸之意」,而好奇者見了這本印譜,能夠改弦易轍。以漢印為美在元未成為印人的共識,齊都太史子玄氏編有漢、魏、晉、唐官私印譜,無論是趙孟,還是楊維楨,都倡導漢印之古拙,而鄙視唐、宋印之機巧。

元代文人篆刻家知名的有吾丘行、趙孟、王冕等人,後人認為他們於印章具有「法古正今」的示範意義。趙孟雖鼓吹漢魏印章,但他自己的印章不類漢印,往往以小篆作朱文,後人稱「圓朱文」。有人評價它「雖革唐謬而宗《說文》,去漢逾遠」「殊少漢法」, 也有人認為「雖非古法,然自是雅制」。但是大德、至大年間( 1297——1311),館閣諸公的名印皆以趙孟頻為法,都是陽文小篆。

王冕是元末的一位隱士,因不諳干祿,晚年終日忍飢,但以畫梅、作詩、讀書、寫字遺興。據記載,正是他發現了花藥石(稱花乳石)可以刻印,他或許是元代文人刻石印的第一人。同樣在元人的記載中,績邑之地多石,「以印彰者, 惟績邑最」。可見,以石刻印對元末人而言,已不陌生。石質鬆脆,利於刀刻,這極大地方便了文人擺脫印工,直接操刀。所以我們現代書壇也是,也有很多現代書法家喜歡印章,用印章讓自己來讓別人來知道自己的才華!

(本文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雜談 的精彩文章:

張旭《古詩四帖》中一個片段的技術細節
草書不是「連筆字」,「一筆書」技法最難學!王鐸米芾善此技

TAG:書法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