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流傳1400多年,卻因太好用而慘遭「封殺」的千古良方

流傳1400多年,卻因太好用而慘遭「封殺」的千古良方

仰望岐黃中醫 性命 心靈

關注並在公眾號首頁回復關鍵字:

回復「入群」:加入中醫養生微信群

回復「切脈」:比現場魔術更裝B,3分鐘教會你老中醫切脈

回復「自學」:岐黃原創、無價之寶,15天中醫零基礎入門

回復「減肥」:10秒減肥操,效果好到爆!

回復「音樂」:聽聽專屬中醫五臟調和音樂養生

這個方能從唐代流傳至今的原因是因為它好用,現代藥店里很難看到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又好用又便宜我們中醫在經濟浪潮之下,有很多東西都失傳了……

不說了,大家先來看一則醫案吧,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患者,你會開什麼方?希望這樣的好方能從你手裡傳承下去

關於五積散的一些解析及答疑

來源/楊楨老師 整理/小葯童

—1—

醫案一則

《續名醫類案》中收錄了清代名醫張石頑之子張飛疇的一則關於五積散的醫案。為便於大家理解,將此文言文醫案用現代語言翻譯如下:

有一位胖小伙兒,平時左半身無汗、脅下常冷。一天,此人去鄉下,正趕上天氣暴寒。

途中,他在乘坐的船中吃飯,越吃越冷,沒多久就覺得全身畏寒。離船上岸的時候,他又摔了一跤

當天夜裡他就病倒了,主要癥狀為發熱頭痛、喘鳴胸滿、遍體煩疼且以腰脊和左脅較嚴重、左半身不能轉側、感覺冷而不熱。

因有事,一直沒時間看病,出門在外看病可能也不方便。拖到第三日,他帶病回家,方才就診。

初診醫生認為是脅痛,用小柴胡湯兩天無效。後來,又發現病人似半身受風,又用小續命湯,仍然無效。

醫生重新分析臨床表現,根據半身無汗的情況,査閱了一些方書,按照提示,就用了二陳湯、四物湯合用,仍然無效,於是邀請張飛疇會診。

張飛疇分析說:「該人素有寒飲結聚脅下,又外感寒邪,內傷寒食,應該用五積散。

並且囑咐晝夜用藥3次,發揮其辛溫解表散寒之力,還可以內消寒滯、祛痰化飲、溫通血脈,一舉數得。

岐黃小廣告

堅持艾灸扶陽,108粒隨身灸艾柱(艾條段),25:1,三年艾,煙白絨純雜質少,艾柱放入艾灸盒中想灸哪就灸哪,首次購買送艾灸盒 隔熱布袋 經絡圖。

—2—

五積散是個什麼方?

五積散出自唐代藺道人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原文】治五癆七傷,凡被傷頭痛,傷風發寒,姜煎二錢,仍入蔥白,食後熱服。

處 方

蒼朮 桔梗(各二十兩)

枳殼 陳皮(各六兩)

芍藥 白芷 川芎 川當歸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湯泡

各三兩

厚朴 乾薑各四兩

麻黃去根、節六兩

【用法】上除肉桂、枳殼二味,余細銼,用慢火炒,令色轉,攤冷,入肉桂、枳殼末令勻。

每服三錢。水一盞,加生薑三片,煎至半盞,去滓,熱服;凡被傷頭痛,傷風發寒,每服二錢,加生薑、蔥白煎,食後服。

【現代用法】上藥為散,每服9g;亦可作湯劑,水煎服。

【功用】發表溫里,順氣化痰,活血消積。

【主治】外感風塞,內傷生冷證。身熱無汗,頭痛身寒,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以及婦女血氣不和,心腹疼痛,月經不調。

【證治機理】本證系寒、濕、氣、血、痰五積所致。

外感風寒,郁於肌表,腠理閉塞,故見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疼、項背拘急等表實證。

內傷生冷,或宿有積冷,中陽受損,牌胃運化失常,停濕生痰,阻滯氣機,氣血不和,故胸滿惡食、嘔吐腹痛。

婦人以血為本,寒凝氣滯,氣血不和,婦人又可見月經不調、心腹疼痛。

寒為五積之始,五積形成亦以寒為中心,故治療應以表散外寒、溫化里寒為主,兼以行氣活血、祛濕化痰。

岐黃小廣告

睡覺敷肚臍,可以調理腸胃、養血安神,還可以改善手腳冰涼、宮寒痛經、失眠,對風寒感冒也有效果。晚上睡覺貼一帖,扶陽排寒全搞定

—3—

方解

【五積散方歌】五積散治五般積,麻黃蒼芷歸芍齊,枳桔桂苓甘草朴,川芎兩姜半陳皮,發表溫里活血瘀,祛濕化痰兼順氣。

【五積散方解】

1、方中重用蒼朮,既解表又燥濕,配厚朴,合陳皮、甘草為平胃散,功擅苦溫燥濕、健脾助運,以消濕積

2、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相伍,為二陳湯,行氣燥濕化痰,以消痰積

3、麻黃、白芷辛溫發汗解表以散外寒,乾薑、肉柱辛熱溫里以祛內寒,合而用之,以除寒積

4、當歸、芍藥、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以化血積

5、桔梗、枳売升降氣機,理氣寬胸,善行氣積,並可助化痰除濕;炙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葯。

諸葯合用,共收表裡同治、散寒溫里、氣血痰濕並行之功,使脾運復健,氣機通暢,痰消濕化,血脈調和,諸症得解。

「本方能散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積,故名五積散」(《醫方集解》)。

本方能溫里散寒,行氣活血,故對婦女血氣不調,寒凝氣滯所致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亦可治之。

【配伍特點】本方以燥濕化痰,溫里散寒,行氣活血合方,可謂消、溫、汗、補四法並用,但以溫消為主。

【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所致寒、食、氣、血、痰五積證之代表方。以身熱無汗,胸腹脹滿或疼痛,苔白膩,脈沉遲為辨證要點。

【臨證加減】本方解表溫里,溫散寒邪,燥濕化痰,順氣活血等多法配伍運用。

《醫方集解》雲其「為解表溫中除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也。一方統治多病,惟活法者變而通之」。

本方乃示人以治療大法,臨證之時宜隨證加減變通。

岐黃小廣告

兒童最佳伴侶,再也不用擔心小朋友消化不良、了。本品採用山楂、麥芽、雞內金、陳皮、大棗、淮山藥、茯苓,健脾消食的作用很明顯,改善積食、厭食、磨牙、流口水、腹部脹、容易飽不長肉等問題

—4—

五積散那麼好用,

為什麼沒有普遍應用呢?

問:五積散好像什麼病都可以治的感覺,有點包治百病的感覺。

但我們上學時學習《方劑》,老師也不講這個方,藥店里幾乎看不到它的成藥,也很少聽說有人用這個方。

它既然這麼好,為什麼沒有普遍應用呢?

楊楨老師答疑:關於五積散的問題積,同學們提了非常多,說好像五積散,什麼都可以用。

有段時間五積散,確確實實什麼都可以用。所以大家批評它說是一個萬金油。

我們中醫裡面的萬金油非常多,就拿我們實實在在的萬金油來說,你們還有幾個來用啊?為什麼不用了?是因為萬金油不好用嗎?

萬金油很好用,萬金油可以治療感冒的頭痛,可以治療頸椎病的頭痛,也可以治療高血壓的頭痛,也可以治療扭傷摔傷的疼痛,也可以防止蚊蟲叮咬,也可以用於風疹濕疹等。

把萬金油塗在肚臍眼這,還可以治療吃錯東西造成的肚子疼。它的作用真的非常廣泛,沒有誰會懷疑它的作用。

比如我家裡面永遠都備著萬金油和花露水,解決我無數的問題。

問題是商人不喜歡萬金油這樣的好葯。

太好用,利潤太薄,慢慢地商店裡面就沒有賣的,最後自然會把這個藥物封殺掉。

藥廠又出新的藥物,又好像作用非常強大,什麼都可以用,但它們有它們的商業目的。

我們醫學和藥物學和藥物,它永遠不是一家人。大家要知道,醫生永遠是藥店最大的剋星。

病人都會崇拜藥店,但是醫生是一個藥店的最大監管方,所以藥店也自然不大喜歡醫生,這就是天生的相愛相殺的表現,原因就在於藥店是唯利是圖的。

我們服務的宗旨有一點點區別。醫生圖不圖利?

醫生也是人,醫生也要養家糊口,醫生憑自己本事有尊嚴地拿工資有什麼不對?

但我相信很多好醫生不會過於圖利的,因為如果醫生過於圖利,你是不會有病人的。

大家需要看到這一點,不是五積散不好,而是一些現實問題讓它無法普遍應用。

—5—

五積散的應用的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

問:五積散證有種「病人來了,全身上下什麼毛病都有」的感覺。它應用的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

楊楨老師答疑:你作為一個內科醫生,如果你能把一些方用得爐火純青,臨床常用不到十個,你就能把內科常見病搞定,這是無數人的經驗總結。

明末清初時的醫家汪昂概括五積散為「解表、溫中、除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

此評價非常精闢。上述幾種病因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時間侵害人體而發病。

那麼是不是這五種病因都有要齊備,才可應用本方呢?並非一定如此。

五積散證它有氣血寒濕痰,你了解它的辨證的核心,你都可以使用。

平常氣血不足的人非常多,感冒的風寒又有濕還有痰,當然可以用啊。這是人類在發病時的一個非常大的傾向性,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所以你抓住了病機你就用。

開頭講的醫案故事,大家要記住並理解。這是清代的名醫張石頑之子張飛疇的醫案。

我只不過是用現代的語言把它轉述出來,讓你們聽起來更加舒服一點,容易一點。

—6—

開頭醫案的古文版

大家有空可以仔細讀一讀下面的醫案原文,像寫小說一樣把病案記錄了下來,文采與醫理俱佳。證治機理、遣方用藥,絲絲入扣。

讀得懂的話,就相當於中醫前輩親自帶你上了一回臨床,要多揣摩、多思考啊!

【醫案原文】

一年少體肥之人,平素左半身無汗,脅下ー片常冷。

數日前索逋下鄉,是日天氣暴寒,舟中食飯一箸,隨食隨冷,便覺凜凜畏寒,登岸失足顛仆,扶挾解帶而寢。

是夜即發熱頭痛,喘鳴胸滿,遍體煩疼,腰脊左脅尤甚,左半身不能轉側,仍冷不熱,手足亦微冷,第三日扶病而歸。

其脈左手弦細,右手遲滑,總不似外感之候。因見脈弦脅痛,與小柴胡二服,不應。又似半身風廢,與小續命亦不應。

檢方書中半身無汗例,當二陳、四物合用,按法治之,亦無效。

舌上有微薄苔,而左畔白滑,右畔微黃,得病後,大便已去二次,去亦無多,小便略見黃澀。

或問張飛疇,此是何病?當用何葯?

張曰:此人素有寒飲結聚脅下,更兼內外感寒,加以驚仆痰逆,則發熱喘鳴,頭痛胸滿身疼,勢所必致。

其右畔經絡貫通處受邪,則從陽而化為熱。左畔寒飲積結之界,平時尚且無汗,縱有寒邪湊泊,亦必從陰而釀寒。

陽氣不到之所,自然重著難移;陽氣不行於脈,自然弦細搏指。至於右脈遲滑,手足微寒,皆緣脾氣向衰,熱勢不盛,所以舌苔不能幹燥,大便不能結硬。

其小便黃澀一證,雖因肺胃氣化不行,亦見下焦真陽未艾。斯人向後必夭,目今尚可挽回,當與五積散,晝夜三進,總藉辛溫解散之力,可以內消寒滯,中溫血脈,外逐表邪,一舉而有三得。

其外可用白芥子、川烏、姜渣炙熱,包熨之。俟表邪分解,里氣調和,然後用六君加辛、附、姜、桂之屬,溫中氣可也。(《續名醫類案》)

按:體胖者多痰濕,脅下常冷乃宿寒之徵,復又感寒食冷,致內外俱寒,加之顛仆驚懼,致氣血失和。

故見發熱頭痛、喘鳴胸滿、遍體煩疼、腰脊左脅尤甚、左半身不能轉側、畏冷不熱、手足微冷、脈左手弦細、右手遲滑,系寒、痰、濕、氣、血五積之患。

故張氏投以五積散外解表寒、內消寒滯、祛痰化濕、調氣和血、溫通血脈,輔以白芥子、川烏、姜渣炙熱外熨,使表邪分解,里寒消散,氣血和調,一舉數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仰望岐黃 的精彩文章:

再談中醫不傳之秘!
能不能長壽,先看看自己的腿,教您延緩衰老的7個絕招!

TAG:仰望岐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