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研人員運用新方法估算出射電核光度函數

科研人員運用新方法估算出射電核光度函數

近期,國際天體物理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袁尊理、王建成與合作者(英國布里斯託大學教授 Diana Worrall 、南京大學副教授張彬彬等)的研究成果,該項研究基於一個強有力的統計學方法,可靠地估算了活動星系核中射電核的光度函數。這項研究對於理解活動星系核(AGN)的射電活動、噴流觸發以及黑洞吸積物理具有重要意義。

AGN 是一類特殊的星系,其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吸積周圍物質,產生非常強的電磁輻射,呈現劇烈的活動現象和複雜的物理過程。大約10%的 AGN 具有相對較強的射電輻射,被稱為射電噪 AGN(圖1),它們具有典型的「緻密射電核 延展射電瓣」結構,反映緻密射電核的噴流活動和演化歷史,但具體的物理過程仍不清楚。

基於射電噪 AGN 的觀測樣本,獲得可靠的射電核心的光度函數,是理解 AGN 的射電活動特性以及黑洞吸積過程的重要方法。然而用傳統方法很難估算射電核光度函數,因為這對樣本的完備性要求十分苛刻,目前還無法建立一個完備的射電核樣本。袁尊理等人提出一種新方法,即用近代統計學中的 Copula 方法,處理射電核光度和總射電光度之間的相關性,並結合可靠的 AGN 總射電光度函數,用貝葉斯方法成功估算了射電核光度函數。

研究的重要結果包括:1、射電核的數密度在紅移z=0.8附近達到峰值,隨後呈指數下降;2、峰值紅移不顯著依賴於射電核光度,呈很弱的光度依賴的演化特徵(圖2);3、射電核數密度的峰值紅移小於黑洞增長/活動達到峰值時的紅移,表明 AGN 的射電活動滯後於黑洞吸積,具體原因還有待理論研究;4、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 Sadler 團組的高頻射電巡天觀測結果非常符合(圖3)。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天體結構與演化重點實驗室等的資助。

圖1. 射電噪 AGN 的「緻密射電核 延展射電瓣」結構,圖片源自 3CRR Atlas

圖2. 射電核的數密度隨紅移的變化,由上到下依次代表光度從低到高

圖3. 研究結果(紅色點線)與觀測(紅色點),以及非 copula 方法結果對比

來源: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揭示mRNA多聚腺苷酸化在生長素和植物發育中的作用機理
納米探針功能設計及調控機制研究獲系列成果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