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二十八、專習異論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二十八、專習異論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28)

二十八、專習異論戒

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四十三輕戒

二十八

專習

安住菩薩凈戒律,越菩法,於異道研求善巧,深心翫,愛樂,非如辛近之,是名有犯,有所越,是染犯。

《瑜伽論記》卷第十(之下):「第四越菩薩法碎求異道深心實翫非如辛葯而習近之者。景云:如為除病服辛味葯即著辛味,為識邪宗暫之須披談即愛邪論;又味葯有除病用,外道邪論無生智用;又言非如辛葯而習近之。基云:此外道論狀同辛葯,應厭背之不可近也,是此中意。」

安住菩薩凈戒律,越菩法,於異道研求善巧,深心翫,愛樂,非如辛近之,是名有犯,有所越,是染犯。

「寶翫」:亦作「寶玩」。珍貴的賞玩品。

《瑜伽論記》卷第十:「景云:如為除病服辛味葯即著辛味,為識邪宗暫之須披談即愛邪論;又味葯有除病用,外道邪論無生智用;又言非如辛葯而習近之。基云:此外道論狀同辛,應厭背之不可近也,是此中意。」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的時候,「越菩薩法」,把大乘佛法拋棄了,不學習了。「於異道論及諸外論研求善巧」,「研求」的很有心得。「深心寶玩」,心用的很深,認為異道論及諸外論說的是很寶貴的。「愛樂味著」,愛樂這些外論。「味著」,特別的染著、執著。初開始是「寶玩」,進一步是「愛樂」,再進一步是「味著」。菩薩要在這個世界上度化眾生,要有一些知識不可的,所以應該學習異道論及諸外論,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像這個辛辣的葯,實在是不好吃,但是有所求的關係,而勉強的和它接近。學習異道論及諸外論,如果「非如辛葯而習近之」,佛法不學習,而學習異道論及諸外論,「深心寶玩愛樂味著」的話,「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菩薩戒本經》:「若菩薩於佛所說,棄捨不學反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於佛所說」,發了無上菩提心,受了菩薩戒,這樣的人對於佛所說的法,應該是包括了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在內,「棄捨不學」,不學習佛法,把佛法都丟棄了。「反習外道邪論」,外道的思想是不符合緣起的道理,所以叫做邪。,佛弟子是不應該學外道邪論的,反而「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不學習佛法而學習外道及外道邪論,此為捨本逐末。「世俗經典」,這就不是外道的書,是世間一般的勸人為善的書。若這位菩薩專學「外道邪論、世俗經典」而拋棄佛法不學,他就是犯了這條戒了,「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若上聰明,能速受學;若久學不忘;若思惟知義;若於佛法具足觀察,得不動智;若於日日常以二分受學佛經一分外典;是名不犯

「不犯者:」,不犯這條戒是怎麼情形呢?

「若上聰明,能速受學」,這個人是上根利智之人,智慧超過一般人。學習能力快速,什麼都很快學會,修行,他有大聰明,短時內即能整個學會,像這種人先學「外道邪論、世俗經典」,再研究佛法,也不違犯。或者「能速受學」,也能這樣解釋。就是這位菩薩對佛說的法能很迅速的就能學習好了,他能夠通達無礙。學習外道書籍、世俗經典不妨礙他對佛法的進修。

「若久學不忘」,這位有智慧的人,學習的佛法,就是經過很久,所學的都不忘。記憶力還特彆強,的確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或者修學佛法很久、很多年了,於佛法已有非常好的基礎,且能明記不忘,而暫時放下,撥空學世間異論,是不違犯。

「若思惟知義」,對於所學的佛法,能夠專精、深入地思惟,並且能夠通達其甚深之義。偶爾學習外道教典或世俗經論,亦不違犯。

「若於佛法具足觀察,得不動智」,若是這位菩薩,對於佛法已經具足的觀察了,就是很圓滿的觀察法和義,他有很好的成就,得不動的智慧。這個不動的智慧,就是成就了佛法的正知正見,外道的邪論、世俗的經典,不能動搖他對佛法的信仰、佛法的智慧。這樣的人對於佛法的學習,達到了這個程度,他去讀一讀外道的邪論、世俗經典,這樣就不算犯。

「學習不忘」屬於聞慧,而「思惟知義」是屬於思慧。若於佛法具足觀察,得不動智,這是屬於修慧,也就是有了禪定的人。在禪定里可以觀察佛法的道理,皆能具足的觀察,很圓滿地了解佛法中諸法實相,得不動智,這種智慧不是外道的思想理論,而是成就佛法之不動智,如此之人去學外道的經書而不算犯戒。

「若於日日常以二分受學佛經,一分外典」,若每一天,能用二分的時間,這個時間是精神最旺盛的時候,去受學佛經,還是要繼續學習佛法的,「一分外典」,拿出來一少分的時間,這一少分的時間是劣時,就是精神不是那麼好、不是那麼旺盛的時候,去學習外典、世間的俗論,「是名不犯」,若是這樣的話,就沒有違犯這條戒了。

為什麼發了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可以學外道與世俗經論?這是為了方便度化眾生,弘揚佛法。若只是純粹用佛法教化眾生,可能眾生一下子難於接受。如果弘法時加上一些世間知識在裡邊,這樣也許比較能夠容易使人接受。譬如,做一道菜,若加一點鹽,就比較好吃,所以有一點世間知識對於弘揚佛法是好的。學習外典是有其好處,但是忘了根本,那就錯了。

如是菩薩善於世典、外道邪論,愛樂不舍,不作毒想,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如是菩薩善於世典、外道邪論」,這位菩薩對於世典的確是善巧通達了,並且對外道邪論也很熟悉、很通達。通達的結果是「愛樂不舍」,對於外道的經書特別有歡喜心,而不能夠棄捨,也就是被同化了,認為世典外道典籍是真理。「不作毒想」,然而卻不知道外道世典之思想,皆談論榮華富貴,吉凶禍福之事,是可使人流轉生死的,都是增長人的邪知邪見,增長貪瞋痴的,所以都是毒,並不是可使人得真實利益的,但由於思想顛倒,認為它不是毒,不作毒想,認為很好。有些佛教徒也會這麼說:「佛法是很好,但是其它的宗教思想更好」,這正好是這個意思。這樣是名犯眾多犯,是染污心犯戒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二十七、舍內學外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十四、不行楚罰戒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