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祖大壽「貳臣」之路:痛苦的自我較量,最值得同情的「投降者」

祖大壽「貳臣」之路:痛苦的自我較量,最值得同情的「投降者」

開篇:他在袁崇煥被宣布罪名後帶領人馬出走,崇禎和大臣們想方設法勸其回頭。皇太極大展人才招降術,使其被迫投降,期間又曾背叛了與皇太極的「降約」,在前後兩朝均未討好。在其身後,對其評價非常低,《明史》無傳,《清史稿》將其列為「貳臣傳「。他就是明末遼東漢軍中的宿將祖大壽,是17世紀明亡清興戰爭中至關重要的人物,也成了崇禎、皇太極都極力爭取的主要遼軍將領,一度成為影響著歷史進程的關鍵因素。

祖大壽畫像

(一)、袁崇煥被捕,其心腹愛將祖大壽迅速選擇出逃,在委屈痛哭中選擇繼續效忠明朝。

作為袁崇煥心腹愛將,目睹他的大帥被逮捕的情景,非常驚訝,以至「戰慄失措」【1】第三天祖大壽擔心被崇禎株連,帶領人馬出逃要回寧遠。崇禎接報十分震驚,兵部官員余大成對崇禎諫言說:「祖大壽並非敢造反朝廷,只是因袁崇煥被捕而擔心受到牽連,要想叫祖大壽回來,非得袁崇煥親筆書信。」【2】

袁崇煥畫像

在得到崇禎授權後,閣部的九卿們來到獄中做袁崇煥的思想工作,叫他勸回祖大壽。一開始袁崇煥執意不肯,並以頗為冠冕堂皇的理由回絕說:「祖大壽之所以聽我的,那是因為我是督師職務,現在我是罪人,怎麼還能叫他聽我的呢?」余大成深知袁崇煥心思,於是給他「戴高帽」說:「天下之人莫不服公之義,臣子之義,生死明君,苟利於國,不惜髮膚,且死於敵與死於法孰得耶?」【3】洪承疇這才給祖大壽寫了勸阻信。信使星夜追趕,在錦州不遠處趕上祖大壽,在讀完袁崇煥的信後,祖大壽泣不成聲,整個隊伍也是哭聲一片,到了這個時候這個流浪的隊伍還是不知所措。

崇禎畫像

當祖大壽八十歲的母親問明原由後,果斷地說:「之所以到了今天這個地步,都是因為袁督帥,你現在何不立功為他贖罪?」祖大壽這才下令回關,並收復了永平、遵化一帶。【4】崇禎不僅未追究他的責任,為了表彰他同時也是安慰軍心,特晉陞為太子太保【5】賞給銀子四萬兩,崇禎又親書「壯烈忠膽」四個字賜給他。這些都說明祖大壽在袁崇煥之後的地位重要性,然而此後君臣的互信度已經相當低。

(二)、皇太極砍樹比喻大明朝,將挖牆腳發揮極致,用了十年招降到祖大壽。

祖大壽本是晉朝鎮西將軍祖狄的後裔,帶著這份巨大的榮耀,讓他在明代將領中顯得格外耀眼。但從他的曾祖父祖鎮算起,均是明朝高級武將,因功升左都,後追贈榮祿大夫。祖大壽的父親祖承訓初為遼東總兵官,屢次抗擊蒙古部落,戰功顯赫。這個家族也獲得了「四世元戎」的美譽。

吳三桂畫像

此外,祖大壽不僅擁有一支勁旅,號稱「祖家軍」,同時在關外「族黨甚強」,如寧遠總兵吳三桂是其外甥,祖大壽的子侄和吳三桂的表兄弟,他的非祖姓的部下,大多與吳三桂均有深厚交集。明代中葉以後遼東地區有三股遼軍勢力:一是李成梁系統的遼軍,二是祖大壽系統的關寧遼軍,三是毛文龍系統的島兵,這些勢力均有著濃厚的宗族色彩。

祖大壽在遼軍地位資格老、地位高,在祖氏族黨中輩分高,使得這隊人馬非常抱團,戰鬥力強悍。也正因此,他得到了清太宗皇太極的高度矚目。在松錦之戰後,皇太極說:「明國所恃者,惟祖大壽之兵。」【6】從天聰四年(1630)開始,皇太極在佔領永平後開始查訪祖大壽的族人,給其分配房屋,由此開始送信給祖大壽勸降,直接走上了十年的勸降之路。以釜底抽薪辦法,逐步收編關寧軍的親族,加以厚待、圈養,成為牽制祖大壽和其手下官兵的一種手段。

祖家軍

對於勸降明朝將領,大挖明朝牆腳並非是皇太極的一時興起,而是深遠戰略。崇德七年(1642)九月,松錦決戰剛結束,滿洲官員一起向皇太極上奏,建議趁此機會,迅速全面發兵「率大軍直取燕京,控扼山海關,大業克成。」對於如此急躁的急功近利,皇太極表現出了高度的軍事戰略眼光,他批示說:「爾等建議,直取燕京,朕意以為不可。」緊接著他把大明比成粗壯大樹說:「無論有多大氣力,有多著急,絕不會一斧子就把大樹砍倒,而是從大樹兩旁一斧斧地砍下去,打到了一定程度,這棵大樹自然自己倒下。【7】招降就是皇太極「砍樹」的重要斧頭。皇太極即位之初就嘗試與祖大壽進行接觸,當時恰逢明熹宗駕崩,皇太極給祖大壽寫信表達了要派出使節弔喪並祝賀崇禎登基,祖大壽回書予以拒絕。【8】

皇太極畫像

對祖大壽的招降,皇太極表現出了極大 耐心和定力,根據《清太宗實錄》統計,在十年間,先後10次寫信給祖大壽,其中8次是以皇太極的名義,另外兩次則是明朝降將,甚至皇太極還給祖大壽的妻子寫信進行勸降,幾乎發動了所有可能的條件。崇禎四年(1631),祖大壽奉孫承宗之命修大凌河城,結果被皇太極傾國之兵團團包圍。皇太極從城外高處察看大凌河城內防禦工事,讚歎道:「明善射精兵盡在此城。」於是皇太極並不敢急於攻城,只是採取圍困辦法。他說:「此城之兵,猶槍之有鋒,鋒挫柄存,亦復何濟?」在圍困頭一百天,祖大壽毫不示弱,親自督軍出城與清兵交戰數十次,各有傷亡。在四次突圍失敗後,皇太極加大勸降力度,承諾給其高官厚祿與「諸貝勒並列,不與官員輩並列「,並保證已經投降的子弟及部下,「盡貧國之力養贍之。」【9】

相關影視畫面

祖大壽對言辭頗為懇切的信件均置之不理。城裡的糧食吃完了開始殺馬吃。馬殺完了,開始吃平民百姓,最後殘酷到將士們互相殘殺爭食的地步。所有將領,除了副將何可綱之外,都認為只能投降。祖大壽嘆息說:「人生豈有不死之理,但為國家為身,三者並重。今既盡忠報國,惟惜此命身。」最後與皇太極城外設壇盟誓,表示投降。此時城中原來的三萬人,被圍八十二天後,只剩下萬餘人。

投降後的祖大壽以妻子家眷在錦州為借口,向皇太極獻策,願意帶領人馬換上明軍衣服,混進錦州這樣就可以在城內做內應。皇太極表示同意,並給他五千人馬。祖大壽在半路上借著大霧甩開同行的貝勒阿巴泰等清軍,單獨奔進錦州成,然後開始率領明軍抵抗清軍。

明清軍交戰

崇德三年(1638)十一月,皇太極再次寫信給祖大壽「將軍雖屢與我軍相角,然在為將之道,固所宜然,朕絕不以此介意毋因此而見疑。」【10】對於皇太極來說,八年過去了,祖大壽對他的「執著和熱情」絲毫不與回復。此後皇太極更是加大了對其歸降的「祖家將」們的封賞力度。其中包括祖澤潤為三等昂邦章京、祖可法升一等梅勒章京、祖澤洪為一等梅勒章京、張存仁為一等梅勒章京。【11】這些都是皇太極在祖大壽身上「下血本」的表現。直到1641年,在皇太極的總體布局下,對錦州實行長期圍困,堅壁清野,圍城打援,崇禎派洪承疇率領大明十三萬精銳解圍,爆發了松錦決戰,結果主帥洪承疇在半年後被俘投降。祖大壽再次山窮水盡,在無可奈何後再次選擇獻城投降。

松錦之戰

皇太極付出巨大耐力和代價終於讓祖大壽徹底屈服,但還是沒有殺祖大壽從心裡認可他說「久守者,讀書明理之效」,除了山海關一線的吳三桂外,關寧軍已經納入清朝之手。

(三)、祖大壽兩次投降的內心掙扎,詐降和真降,與忠於大明本質無關,而是道德和人性的忍耐考量。

憑心而論,崇禎對祖大壽一直持懷疑態度,雖然在袁崇煥被抓後,祖大壽出逃再次歸來,君臣互不信任已經定型。祖大壽後來在大凌河城出降後遼東巡撫丘禾嘉向崇禎舉報祖大壽的行為,儘管他後來設計脫身,返回錦州,但其子侄部下留質於後金,隨時都可能讓祖大壽再度變節。對此,崇禎沒有降罪,還晉陞其少傅左都督銜。皇太后兩次親征攻打錦州、寧遠均無功而返卻沒有殺被監禁的祖大壽親人,反而對其子孫加以厚待。正因此,祖大壽始終未能消除崇禎對其的懷疑,這種君臣的互信度低早在其出走後就徹底造成。此後崇禎曾三次下詔,命祖大壽進京覲見,祖大壽均已軍務為由推辭。後來崇禎派出洪承疇鎮守寧遠最初目的,就是為了監視祖大壽,防止他也像祖氏其他成員一樣投降清朝,【12】可笑的是還陪送了一個洪承疇這樣的大員。

洪承疇畫像

「大明朝就像一輛沿著下坡奔向懸崖的馬車,所有的勢能都指向一個萬劫不復的節點。」、「大明朝的問題不在於遍地水災、旱災、蝗災,不在於四處蜂起的盜賊,也不在於即位奸臣或昏君。這些都只是表象。在這一切的背後,支撐社會正常運轉的精神支柱已經腐爛了。」【13】

是什麼原因讓祖大壽選擇第一次詐降?是根深蒂固的正統觀和封建氣節使他對歸降「蠻夷」內心一直存在屈辱之心。「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一臣不侍二主」是所有當事人的普遍價值觀。祖大壽的觀念在不斷的人性面對生死抉擇中被拷問,直到人性所能忍受到極致,煎熬到了崩潰邊緣時,祖大壽與那些忠臣所不同的就是在最後時刻他選擇苟活,而非自殺殉國。在最後投降時,祖大帥的精神和意志力已經全面瓦解,儘管這次依舊是「明援軍盡絕,城內糧盡,饑民相食」【14】的情況下,祖大壽徹底選擇投降,但是他依舊擔心皇太極對他的最終處理。

貳臣傳

跪在皇太極面前懺悔說:「臣之罪與洪承疇不同,臣有數罪當死。昔困於大凌河,糧盡食人,奄奄待斃,技窮乞降,蒙皇上不殺恩養,命臣招妻子兄弟宗族來降,遣往錦州,臣不惟背棄洪恩,亦屢次與大軍對敵,今又在錦州被圍,糧盡困迫,方出歸順理應萬死。」皇太極安慰說:「爾之背我,一則為爾主,一則為妻子宗族耳。然得汝而不加誅之意,朕懷之久矣。」【15】至此,祖大壽的十年投降之路終於走完,在剃髮後,正式走進清朝的懷抱。當時光跨越到乾隆四十三年的百餘年後,再度將大明這些「投降派」納入到「貳臣」的官方定調之中,這些無不說明,他們當初之所以不想投降,最終又不能不投降的一種擔憂和無奈。相較其他投降派來說,祖大壽的十年投降之路,有著常人難以理解的煎熬和無奈。與外甥相比,他活的更為沉靜,與洪承疇比,他活的更為恬淡。但是這個名字終究還是被明朝遺民和乾隆釘在了恥辱架上,污垢和污點沖刷不去,歷史竟然如此完成。

注釋:

【1】《明史》卷二百五十九,袁崇煥傳。

【2】余大成《剖肝錄》。

【3】余大成《剖肝錄》。

【4】《國榷》卷九十。

【5】《國榷》卷九十。

【6】《清太宗實錄》卷64,崇德八年三月丙申。

【7】《《清太宗實錄》卷66,崇德九年二月。

【8】《滿洲老檔密錄》太宗與祖大壽書。

【9】《滿文老檔》天聰五年閏十一月二十四日。

【10】《清太宗實錄》卷44,崇德三年十一月丁卯。

【11】《清太宗實錄》卷42

【12】《三垣筆記》

【13】《吳三桂:無處收留》張宏傑。

【14】《清太宗實錄》卷59,崇德七年三月。

【15】《清太宗實錄》卷60.崇德七年五月癸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波瀾 的精彩文章:

唐高祖李淵:平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晚年陷入凄涼後魏徵說出真相
雍正的側面:注重保養、惜命,經常與臣下探討病情,最後猝然離世

TAG:歷史大波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