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預防走向另一個極端,過早治療不降低風險、反而影響健康
高血壓的治療越早越好嗎?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教授Karl-Heinz Ladwig帶領一支研究小組與德國亥姆霍茲健康中心聯合研究表明,儘早治療病人並不會降低致命心臟病風險,甚至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歐洲心臟病學》雜誌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在高血壓診斷指南中增加了一個新等級:「第一階段高血壓」,在這個新標準類別下,醫生建議將高壓130~139毫米汞柱/ 低壓80~89毫米汞柱的患者歸為第一階段高血壓,不建議採取具體治療措施。
Karl-Heinz Ladwig和研究團隊根據來自大約12000名患者的數據評估德國居民健康狀況,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德國亥姆霍茲健康中心流行病學家Seryan Atasoy說:「我們在其他影響高血壓的危險因素背景下,研究了10年內不同高血壓類別人群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對於第一階段高血壓患者,他們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並不明顯高於正常血壓患者。同時,第一階段高血壓患者的致病動機效應也值得懷疑。相比之下,高危等級的第二階段高血壓患者死於心臟病的風險要大許多。
美國和歐洲診斷指南都推薦該階段藥物治療,與此同時,吸煙和缺乏鍛煉等危險因素在這一人群中更為常見,這表明儘管患者被確診,許多人並沒有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
儘管高血壓患者罹患抑鬱症的風險低於普通人群,但是對於服用藥物治療嚴重高血壓患者,罹患抑鬱症幾率卻會增加。
數據統計顯示,該群體中大約一半患者聲稱會有抑鬱情緒,而那些沒有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僅有三分之一聲稱存在抑鬱情緒。
研究者認為,這應該被視為一種標籤效應,當人們被正式貼上「有病」標籤時,他們的心理健康就會受到影響。(劉奕洋)
相關論文信息:
DOI:10.1093/eurheartj/ehy694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