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風味人間》背後:「聞著臭吃著香」,科學機理是這樣的

《風味人間》背後:「聞著臭吃著香」,科學機理是這樣的

《風味人間》中的食物能讓人口水直流,恨不得馬上買張機票去品嘗。不過第4集《餚變萬千》的幾種食物實在「太有味道」,很多人可能會避而遠之。中國的霉莧菜梗炸臭豆腐,國外的鯡魚罐頭臭乳酪,片中作了精到的總結:「嗜臭並不是中國人的專利,在遙遠的北歐,也能找到臭名遠揚的知音。」

圖片來源:《風味人間》截圖

世界上以「臭」或者「噁心」聞名的食物當然遠不止這幾種。在瑞典馬爾默,有人搞了一個「噁心食物博物館」,展出了世界各地大約80種「令人作嘔」的食物,《風味人間》中的鯡魚罐頭和臭豆腐,就是其中最知名的品種之二。

對於「嗜臭」的飲食習慣,人們經常用「聞著臭,吃著香」來形容。這並不是一種無奈的自我安慰,而是有著客觀的生理學基礎。

圖片來源:Pixabay

品嘗食物是一個綜合的體驗過程,而不僅僅是「嘗味道」。首先,傳統與飲食習慣會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一個「固有的形象」,比如西南地區的人認為折耳根是美味的,而對於只聽說過並沒有嘗試過的北方人,折耳根就只是一種「味道奇特的食物」。這種截然相反的心理基礎,對於感知到的風味會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記錄片中的希芙,發酵鯡魚的味道就是它對家鄉的記憶。對於漂泊的西南人,折耳根的味道也有同樣的意義。

然後,當食物擺在我們面前,視覺效果也會對風味體驗起到顯著的作用。當年在大學裡曾經有過一個實驗,組成同樣的布丁用不同的色素,品嘗者給出的評價會相差很大。比如同是草莓風味,粉紅色的就要比其他顏色得分更高。在高級餐廳中,擺盤與色調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原因也在於此。在中國傳統的美食體驗中,這就是「形」和「色」。

心中固有的形象加上食物的視覺體驗,會大大影響人們對食物的期望和感受到的風味。比如中國人看到發霉的乳酪和拉出粘絲的魚,就很難有勇氣去嘗試;而外國人看到腦花和皮蛋,基本上也不願意去體驗。

臭豆腐 | 圖片來源:《風味人間》

當更近距離接觸食物的時候,食物中的揮發性有機物從鼻孔進入鼻腔,與那裡的嗅覺受體結合,產生神經信號傳到大腦,就解析出「氣味」。這幾種「臭」的食物都是通過發酵製作的。莧菜梗中有許多含硫化合物,而豆腐、乳酪和魚中都含有大量蛋白質,其中有許多含硫氨基酸。經過發酵,這些硫轉化成了刺激性的氣體——初中化學沒忘光的人或許還記得「臭雞蛋味」的硫化氫,其來源是雞蛋白中的含硫氨基酸。

對於「外人」來說,心理上固有的負面印象、毫不吸引人的「形」與「色」、先聲奪人的臭味,足以讓大多數人望而卻步。這,大抵就是這些「名聞天下」的食物,在「地理標誌地區」之外難以被接受的原因。

不過,如果因為其他的原因——比如對「家鄉標籤」的認同,或者是「嘗試新食物」的勇氣,使得一個人跨越了之前的不快而把這些食物放進嘴裡,那麼與之前不同的體驗就產生了。

傳奇的鯡魚罐頭 | 圖片來源:《風味人間》

這些食物——尤其是魚、豆腐、乳酪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發酵過程中蛋白質被酶解,會釋放出許多谷氨酸和有風味的小肽。釋放出來的谷氨酸就是味精,加上其他的有風味的氨基酸和小肽,都是「鮮味」物質。而「鮮」的體驗,只有食物到了舌頭上才能夠發生。

嗅覺分子的兩種途徑

同時,在我們咀嚼食物的時候,食物中的其他揮發性分子會從口腔進入鼻腔,然後被嗅覺受體感受到。這種現象被稱為「後置嗅覺」或者「鼻後嗅覺」。同一種食物,通過鼻後嗅覺「聞到」的氣味,跟通過鼻孔進入的分子產生的氣味,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有興趣的人,不妨試試同一種食物「只用鼻子聞」、「堵住鼻孔吃」、「捏住鼻子吃」和「正常吃」時感知到的風味,就會有深刻的理解。

圖片來源:Pixabay

簡而言之,「聞」只是鼻前嗅覺的體驗,它可能是臭的;而「吃」的時候,舌頭感知到的「鮮」和鼻後嗅覺感知到「非臭味」,要遠比「聞」到的臭味更加強烈。三者的組合傳到大腦,我們感受到的就不再是「臭」,而是「香」了。

排版:Ruiying

題圖來源:pixabay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作者本人公眾號「松鼠雲無心」,轉載請聯繫原賬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你吃過哪些聞著臭,但是吃著香的食物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5位一線科普作者帶你邁出探索自然的第一步!
是什麼東西,讓每一個斯坦福的人聽了都想要?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