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重啟磋商,留給美方鷹派的時間不多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黃祖斌】
自美國單方面發動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以來,雙方已經打了好幾個回合。新年過後,中美雙方從今天開始將進行為期兩天的面對面磋商,全球各界普遍期待雙方能取得實質性進展。但在中美兩國,都有不少人認為,貿易摩擦將長期化,比如持續10年(甚至看到有人認為要持續30年)以上,有的是真這麼判斷,但也有些人是要故意渲染敵對氣氛,或是在國內鼓動恐慌。
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如同股市漲跌一樣難測。不過可以從幾個基本面來看看這種結論的確定性:
首先,美國的體制是否支持這種長期的貿易摩擦。
美國的總統4年就要搞一次選舉,雖然總統連任的概率較大,但由一個政黨連續執政12年的,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只有過一次(里根8年和老布希的4年)。
同時,國會控制權的更替是常事。最近十年左右,美國兩黨的否決政治盛行,為反對而反對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兩黨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往往一次投票,民主黨(共和黨)幾乎所有的議員會反對共和黨(民主黨)發起的投票,不管是一項法案,還是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
美國的這種體制,導致一些政策往往不具有持續性,不論是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還是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醫保法案、重返亞太、與伊朗關係的緩和等。
中期選舉已經讓共和黨丟掉了眾議院,如果在下次總統選舉中,白宮或國會的控制權發生變化,美國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能否持續,就存在疑問。雖然中美關係確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美國政府更迭後,一些原本就長期邊緣化的強硬派人士,極可能被排除出決策的核心圈。中美博弈仍將持續,但會轉變為其他形式。
白宮或國會的控制權若發生變化,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或難以持續(圖/東方IC)
其次,中美貿易的發展是雙贏,而不是中國單方面佔了美國的便宜。
美國二戰後與蘇聯及現在的俄羅斯對抗,是貫穿了好幾十年的「國策」,還有和沙特、加拿大、歐盟的盟友關係,也持續了很多年,歷經多次白宮和議會控制權的變更而不變。那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難道就不能長期堅持?我的想法是很難持續。
2013年,我曾在個人博客寫過一篇《中國和平崛起的三大戰略》,這三大戰略分別是:成為美國大宗廉價商品的最大生產國;購買超過1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韜光養晦。
對中國來說,第一條是美國很難捨棄在經貿領域合作的利益。
美國產業空心化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以曹德旺在美國開工廠只能招到五六十歲的老人,就可以認為不可能重新工業化,特朗普任期內根本完不成這個任務。美國製造業企業大量外流,很重要的原因是工會已淪為某種利益集團,不斷增加企業的成本。
另外,美國的醫療保險公司等利益集團在大概30多年內將美國醫療成本佔GDP的比例從大概6%提高到目前的大概18%,從而提高了美國製造業企業的用工成本。
中國向美國出口海量的質優價廉的商品,有效壓低了美國的通脹,提高了美國人的生活水平。記得有個美國記者早在20年前就寫了一本書,講述不買任何中國商品一年的日子,現在就更離不開了。
1994年,美國和加拿大、墨西哥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最新版為《美墨加協定》),但墨西哥這個一次全國競選132名政界人士被殺(含48名候選人)的國家有可能替代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嗎?
放眼全球,哪個國家能替代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地位?印度?正好彭博社2018年10月17日報道稱,日本在印度的高速鐵路計劃正因征地困難而陷入困境,在項目啟動一年之後,鐵路所需的1400公頃土地只徵得了0.9公頃,導致該線路2023年完工的目標可能無法完成。由於征地進度過慢,日方已停止發放第二階段的貸款,並估計2019年1月動工的計劃難以實現。而印度方面此前甚至還要求鐵路應在2022年竣工,現在卻連原計劃的2023年都很難實現了。
印度和日本合作的高鐵計劃近幾年內恐難以實現。圖為莫迪體驗高鐵模擬器(圖/東方IC)
中國的投資環境和製造能力,富士康老闆郭台銘2010年9月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的講話很具有代表性:在巴西、印度和俄羅斯設廠有利涉足本土市場,不過這些地方目前都難以取代中國地位。
巴西進口關稅高昂及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是吸引富士康到當地設廠的因素。目前iPad在當地售價為美國兩倍,本土生產可規避稅務障礙,降低成本,但富士康想在那裡找大量技術工人的難度會高於中國。
郭台銘談到巴西工人時說﹕「巴西人一聽見『足球』便會放下工作,還會整天跳舞,完全瘋掉……以巴西作服務本地市場的生產基地還可以,但由巴西送貨到美國,時間和成本比從中國運送更多。」
郭台銘(資料圖/東方IC)
他又指出,印度雖有軟體,但硬體落後了20年,國內各地法制不同也成外資障礙;俄羅斯的官僚作風亦拖慢了企業效率:「在成都建8座廠只消3個月,在俄羅斯卻要花兩年。」
他總結道﹕「印度、巴西、俄羅斯,在那兒設廠對本土消費有利。但我相信,未來20年中國作為世界生產中心的地位仍不會受挑戰。」
美國在正式加征關稅之前,曾開聽證會,結果90%多的美國企業界、行業協會代表反對,理由如中國產品無可替代,或從第三國進口成本更貴等。以前美國和蘇聯長期對抗的基礎是雙方沒有太多的利益共同點,而中美卻有這樣的雙贏基礎。
中國崛起雖然在美國引起了普遍焦慮,但並非意味著政局變化後,官方政策仍會一成不變。與特朗普相比,其他政客很可能會更多地考慮美國企業界、行業協會的意見。
貿易摩擦沒有贏家,只有兩敗俱傷的結局。所以,美國要想長期和中國搞貿易摩擦,就看美國能否長期面對因此帶來的陣痛——看美國各界能否承受物價上漲的壓力,美國企業界能否承受在中國的投資收益下降的局面(中國出口商品有45%是外資企業的出口)。美國企業界利潤受損,則可能比較現實地通過政治捐款流向轉變的方式,試圖改變美國的政治格局。
第三,美國的優勢還能維持多久?
先看經濟規模。
按2017年中美兩國按美元計算的GDP,和假設未來美國每年增長3%、中國每年增長6.5%,兩國匯率不變來看,10年內不論到時誰當總統,中國的GDP將達到美國的91%。
或許有人認為,中國未來10年GDP難以維持6.5%的增速,美國也基本不可能有3%這麼高,這可以根據不同的假設來測算,包括人民幣的匯率。
美國的GDP有一定的水分。
比爾·蓋茨曾在博客中發布了關於中美水泥用量的對比圖表,他稱,這些數據讓人驚訝。中國在2011年-2013年期間用掉的水泥,比美國在整個20世紀用掉的還要多。2011年至2013年中國水泥用量達66億噸,美國1901年至2000年水泥用量才45億噸。
中國房地產的開工面積不知是美國的多少倍,但美國房地產創造的GDP規模卻要超過中國。美國有三分之二的家庭擁有住房,但按美國的統計口徑,這些家庭雖沒有付出房租,也要按市價計算虛擬房租計入GDP(約佔美國GDP的10%),中國則完全不算GDP。另外美國律師、醫療費用很高,貢獻的GDP不小,但這既是美國國力的一部分,同時也構成了居民的沉重負擔。
中國的GDP是高估了還是低估?恐怕是低估。
雖然近幾年某些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主動給GDP擠水分,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長期低於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GDP之和。
三次經濟普查均上調了GDP。第一次經濟普查後,2004年中國GDP現價總量修訂為159878億元,比最初快報核算增多2.3萬億元,增加了16.8%。第二次經濟普查後,2008年全國GDP總量修訂為314045億元,比原先的增加了4.45%。2014年經濟普查結果公布後,中國2013年度GDP總量被上修了3088億美元,增幅為3.4%。
中國GDP被低估這個問題,經濟學家厲以寧2017年曾特意講過:
一是農民蓋房子在西方發達國家都計入GDP的,而中國農民蓋房子統統不計入GDP;
二是家庭保姆拿的工資是不計入GDP的;
三是中國個體工商戶,他們的實際營業額是倒推出來的。他們是包稅制,實際比這個要大;
四是中國GDP的構成中,國企不到35%,外資企業不到10%,而民營企業可能超過55%。有外國學者認為中國的GDP存在虛報的可能。實際上,這恰恰說明他們不了解中國。因為民營經濟通常選擇能少報營業額就少報,所以,民營經濟佔GDP的比重應該超過55%。
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美國經濟規模是17.4萬億美元,中國經濟規模是17.6萬億美元,中國超過了美國。
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位,不少產品產量佔全球的近一半。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美國工業產值2015年只有中國的66%。
2018年1月《華盛頓郵報》報道,2018年中國的零售總額可能達到5.8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7萬億元,美國2017年為5.76億美元),預計將會和美國持平,甚至超過美國。1月18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7年經濟數據,2017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6.6萬億元。所以2018年中國零售也會超過美國。
所以中國的GDP大概10年左右的時間就要和美國並駕齊驅了,如按相同口徑計算,則能早兩年實現。貿易摩擦是雙輸,中美之間經濟規模差距越小,美國面臨的反作用力也越大,美國能長期和中國搞貿易摩擦?
再看技術。
美國對中興的制裁、在加拿大對孟晚舟的拘捕,讓不少中國人耿耿於懷,但美國相對於中國的科技優勢,也保持不了太長的時間。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各國2017年科技研發投資情況進行的統計,美國、中國、日本排名前三,分別為4705億美元、3706億美元、1705億美元,中國的研發投資居然達到了美國的78%。
而中國科研人員的工資要比美國低不少,完全在境內生成、消耗的科研材料和器材,也應該按購買力平價來估算實際消耗,加之中國的科研人員普遍比美國年輕,智商還不低於美國,所以按實際產能來算,中國的研發投入與美國的差距並不大。最關鍵的是,在可預期的未來,中國的研發投入仍能保持10%以上的增長,美國則預期只能增長2%左右。
美國的科技實力仍具有明顯的領先優勢,這是毫無疑問的,但中國持續的投入下,美國在各個領域的領先地位會被不斷縮小,部分領域的超越也已是事實而不是神話。
就比如超級計算機的晶元,在美國對中國封鎖後,中國用自主研製的晶元照樣實現了運算速度的世界第一;中國航母的電磁彈射正在迅速追趕;中國比美國的預期早了好多年,成功研製了第五代隱形戰機殲20;中國自主研製的預警機在技術上也有一定獨到之處;中國在高鐵、核電領域的技術進步也是有目共睹的。
第四,美國能不能與全球盟友長期維持穩固關係?
二戰後美國在全球主導性的影響力,除了美軍、美元、高科技等看得見的東西之外,還有遍布全球的盟友。
得罪了美國,也得罪了這些盟友。而要和美國的這些盟友國家在某些關係上實現突破,也往往首先要過美國這一關。前者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整個西方都明確反對薩達姆政權,直接出軍隊或資金支持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的軍事行動。後者如中國加入WTO,在和美國達成協議後,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談判就開始加速。
如果美國要和中國維持甚至進一步擴大貿易摩擦,在兩敗俱傷的必然結果下,要想減少損失增加收益,就需要其盟友的支持。但特郎普上台後則是四面出擊,強加對他國不利的條件,赤裸裸地要實現「美國優先」的目的。然而就目前來看,不論是出於國家的尊嚴,還是實際利益的考慮,多數美國的盟友國家並沒有表現出寧可犧牲本國利益,也要全力維護美國利益的姿態。
加拿大貿然介入中美摩擦,對孟晚舟下手,已經陷入騎虎難下的境地。美國控制力更弱的其他盟友,恐怕很難步其後塵。
英國某政治家有句名言:「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美國的盟友國家願意維持這種盟友關係,主要是出於利益的考慮。如果美國單方面主張損友利己,則其盟友們未必會維持這種關係。甚至會有盟友為國家利益,違背美國的要求,和中國發展進一步的友好合作關係。
以菲律賓為例。菲律賓長期作為美國的小弟在南海上和中國糾纏不已,但新總統上台後,為了國家利益,選擇結束和中國的對抗,發展合作關係。此外,面對中國發行的亞投行,美國不僅不支持,反而要求其盟友拒絕加入。但英國首先加入,美國其他不少盟友國家也選擇了加入。
中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長期貢獻了全球經濟30%左右的增長。作為美國的盟友國家,選擇與中國合作共贏,還是和美國合作與中國搞長期性的貿易摩擦?結論恐怕是不言而喻的。
綜上,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可能完全消除,過去有將來還會有,但特朗普當局挑起的高強度摩擦,難以長期化。時間在中國一邊,不應被90天之後如何如何嚇破膽,更沒必要為未來的「長期摩擦」焦慮;既要處理好當前的貿易摩擦,也要練好內功,為未來其他形式的中美博弈做好準備。


※美國名廚齊默恩節目遭停播,此前稱美式中餐難吃遭華裔炮轟
※「伊斯蘭國」威脅新年用狙擊手和炸彈「血洗」紐約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