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常見的小麥,若是用的妙,就是一味難得的好葯!

常見的小麥,若是用的妙,就是一味難得的好葯!

悅讀中醫

每天

11:30

推送最新鮮的

中醫藥權威精品知識

喜歡,就為我標星

小編導讀

臨床中你常用小麥嗎?小麥為心之谷,善養心氣,那麼具體都有哪些妙用呢?本文介紹了小麥的臨床心得體會,相信大家讀完本文後,對小麥的應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小麥為心之谷,善養心氣,本草家多謂本品「面熱、皮涼」。今臨床所用系整小麥之陳者,則其性之平和可知。

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之甘麥大棗湯,主治「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相似於今之癔病。即用小麥,配合甘草、大棗,以益氣潤操,寧神除煩。

歷代醫家相當重視此方,許叔徽《本事方》、陳自明《婦人良方》,都載有使用本方之驗案。

葉天士對本方的應用尤具獨到之功夫,屢起大證,仔細分析臟躁之臨床表現,皆系精神方面的疾病,「躁」則是煩亂不安的意思,據此,臟躁之「臟」,指心臟也,小麥善養心氣,潤躁除煩為主葯,本方除治臟躁外,又可用於小兒夜啼、自汗盜汗、驚悸怔忡等症,臨床凡神經官能症而見頭眩健忘、心悸怔忡、心神煩亂、夜寐不實、多夢紛紜者,以此湯為主,隨症加味,多收殊效。

有人以此湯製成糖漿劑,定名為「腦樂」,治療腦神經衰弱,甚受病者歡迎。甘麥大棗湯尚可治療百合病。考百合病多繫心肺陰虛、餘熱逗留所致,然亦有不少患者表現為心肺氣虛者,雖為氣虛,卻不任參、黃之溫補,此方甘平,用之最為熨貼,其小麥用量一般為30~60克,少則效微。

「甘能緩急」,小麥亦有緩解急迫的作用,《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篇》載:「咳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方中之小麥,即取其能緩急鎮咳。後人用小麥治沖咳、痙咳有一定效果,即受仲景此方用小麥之啟迪也。

汗為心液,心氣虛則汗外越,故小麥又有補心氣、斂汗之效能。一般治汗多用浮小麥,即乾癟之小麥,淘之浮於水面者。小麥「面熱、皮涼」,浮麥有皮無肉,故其性甘涼,尤擅斂虛汗。

嘗以浮麥與玉米莖心(即玉米莖剝去粗皮)配伍,治療虛汗煩熱,極有功效。單用浮麥炒焦為末,每服6克,一日二次,連服一周,亦效。如無浮麥,陳小麥亦可,唯煎煮時以小麥完整不爛為佳。

小麥之苗亦供藥用。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報道麥苗有治黃疸之功,然以麥苗絞汁治黃疸,實早見於《千金方》。陳藏器《本草拾遺》亦謂麥苗「主酒疸目黃」,並可「消酒食暴熱」,這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小麥之麩皮亦有斂汗作用,可用治盜汗自汗,近人更用於糖尿病,其法用麥麩與麵粉按6:4的比例,加適量食用油、雞蛋、蔬菜拌和蒸熟代飲食,在1~3月內可使尿糖、血糖下降,體重增加,全身情況顯著好轉。又,麥麩或浮小麥炒香,研細,每用6~10克,開水沖服,對於尿血、血淋亦有一定效果,可供參考。

好 書 推 薦

葯食同源與健康

本書根據「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的原則系統闡述葯食同源與健康的發展與運用,提煉一種天然、經濟、便捷的養生祛病方式:食養與食療,以饗讀者,不求工事而求深刻,不為妍麗而為實用。上篇介紹了我國葯食同源的發展歷史,提出平衡膳食與健康、膳食管理與健康的重要性,闡述葯食同源借鑒的中醫學基本特點、中醫學基本理論、中醫四診八綱理論等。中篇詳細介紹了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品種的性能、功效、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古籍摘要、現代研究,常見食物的基源、性味歸經、功效、應用、使用注意。讀者可快速查找到自己所需了解藥食的相關信息。下篇從中醫不同體質的食養調補到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食療介紹葯食同源的應用。 希望本書能夠幫助讀者了解藥食同源與健康的關係,認識葯食同源與健康的重用性,在生活中能夠根據自身身體狀態合理運用藥食同源的藥物,為讀者的健康出一份力,同時希望本書能夠成為讀者朋友修養身心、保持身體健康的借鑒。

長按二維碼

免費試讀電子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怎樣吃好一頓火鍋,講究大著呢!
西醫「開藥」,中醫「開方」。一字之差,醫理全不同!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