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補有什麼功效和作用?
骨碎補在中醫藥上的運用,主要是首載於宋朝的《圖經本草》中:「破血止血,補傷折」,其藥物基材主要來源於水龍骨科植物檞蕨的乾燥根莖,當然,也有好些地區是使用相類品種如崖姜蕨、光亮密網蕨、團葉槲蕨、寬羽線蕨等來做為骨碎補的藥物基材的。
骨碎補雖是接骨、止痛的外科用藥,但同時還具有溫腎、止腎虛久瀉的作用,因此也常常為內科所用。《本草拾遺》:「骨碎補本名猴姜。開元皇冠以其主傷折,補骨碎,故命此名。」《日華子本草》以「猴姜」之名而收錄:「猴姜,平。治惡瘡,蝕爛肉,殺蟲。是樹上寄生草,苗似姜細長。」
骨碎補味苦性溫,歸肝、腎二經,主要的功效有接骨、止痛、驅瘀血、消炎、強壯葯,內服用於腰膝筋骨痛、跌打炎症疼痛、瘀血阻滯疼痛及腎虛慢性下痢、耳鳴耳聾、牙痛牙齒鬆動等症,外用可治斑禿,白癬風等症。
骨碎補於中醫上的運用,《用藥心得十講》:「
1)、外傷骨折:本品能入肝腎活血去瘀、止血、接骨續筋,外傷骨折常配合當歸、紅花、桃仁、蘇木、續斷、自然銅、土鱉蟲、乳香、沒藥等同用。
2)、腎虛久瀉:本品能入腎,腎司二便。久瀉多屬腎虛,不可專責脾胃。可配合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炒山藥、茯苓、赤石脂、制附片等同用。
3)、腎虛牙痛:齒乃骨之餘,屬腎經。腎虛,腎陽浮動而致牙痛者,可用本品配合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牛膝、細辛、獨活等同用。」
骨碎補與其他同類藥物的功用差異:
1)、補骨脂、骨碎補皆能補腎。但補骨脂偏用於溫補腎陽,治五更泄;骨碎補偏用於祛骨中毒風,治痿躄骨折,並能堅腎固齒。
2)、續斷療折傷,主治在筋。骨碎補療折傷,主治在骨。
3)、尋骨風治風寒濕痹之骨痛。骨碎補治毒風瘀血之骨痛。
骨碎補的禁忌症:胃火盛而牙痛者忌用本品。
骨碎補的現代化學成份:
槲蕨根莖:含柚皮甙(naringin),21-何帕烯(hop-21-ene),9(11)羊齒烯[fern-9(11)ene],7-羊齒烯(fern-7-ene,)3-雁齒烯(filic-3-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ng-masterol),採油甾醇(campesterol)及四環三萜類化合物(環木菠蘿甾醇-乙酸酯(cycloardenyl acetate),環水龍骨甾醇乙酸酯(cy-clomargenyl acetate), 環鴉片甾烯醇乙酸酯(cyclolaudenylacetaet),9,10-環羊毛甾-25-烯醇-3β-乙酸酯(9,10-cycloanost-25-en-3β-yl acetate))。
崖姜蕨:根莖含21-何帕烯,13(18)新何帕烯[neohop-13(18)-ene],9(11)-羊齒烯,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及四環三萜類化合物(環木菠蘿甾醇乙酸酯,環水龍骨甾醇烯醇乙酸酯,環鴉片甾烯醇乙酸酯,9,10-環羊毛甾-25-烯醇-3β-乙酸酯)。
骨碎補的現代藥理研究:
1)、補肝腎強筋骨作用:
骨碎補提取液對小雞骨發育生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能顯著抑制醋酸可的松引起的骨丟失,防次激素引起的大鼠骨質疏鬆。鈣45同位素示蹤法證明有促進骨對鈣的吸收作用,提高血鈣和血清水平,有利於骨鈣化和骨鹽形成。骨碎補和柚皮苷對大鼠實驗性骨損傷癒合作用的影響的實驗表明柚皮苷是促進大鼠實驗性骨損傷癒合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2)、防治鏈黴素、卡那黴素毒副作用:
實驗表明,骨碎補有抑制鏈黴素耳毒性的作用;對卡那黴素的耳毒性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但不能控制停葯後毒性耳聾的發展。骨碎補的解毒機制可能是通過對腎臟的保護作用來實現的。
3)、降血脂作用:
骨碎補具有預防家兔血脂升高、降低高脂血症的作用,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拮抗實驗性高血脂症血管內皮損傷,促進肝、腎上腺內膽固醇代謝過程,從而使無粥樣硬化區主動脈壁、肝臟、腎上腺中膽固醇含量明顯下降。抗動脈硬化的活性成分之一骨碎補多糖酸鹽,能保護肝及腎上腺的細胞器,抗細胞內高膽固醇的損傷,從而增強細胞功能,改變細胞內膽固醇代謝過程,另一種活性成分不飽和8-甾體內脂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對膽固醇含量無明顯影響。
4)、強心作用:
從骨碎補中分離的雙氫黃酮苷,0.5%溶液兔耳靜脈給葯,強心作用維持2h,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律規整,對心率、血壓無明顯影響,其強心作用直接作用於心肌而非作用於交感神經系統;增加小鼠耐缺氧能力,鎮痛,鎮靜。(《常用中草藥臨床新用》)
骨碎補的相關資料文獻記載:
《本草拾遺》:「骨碎補似石葦而一根,余葉生於木。嶺南、虔、吉亦有。本名猴姜,開元皇帝以其主傷折,補骨碎,故作此名耳。」
《本草圖經》:「今淮、浙、陝西、夔路州郡皆有之,生木或石上,多在背陰所,根生大木,引根成條,上有黃毛及短葉附之。又有大葉成枝,面青綠色有黃點,背青白色有赤紫點。春生葉,至冬干黃,無花實,惟根入葯,削去毛用之。」
《開寶本草》:「骨碎補主破血止血傷折。」
《開寶重訂本草》:「骨碎補生江南。根寄樹石上,有毛。葉如庵藺。」
《本草圖經》:「蜀人治閃折筋骨,取根搗篩,煮黃米粥和之,裹傷處良。」
《本草綱目》:「骨碎補,足少陰葯也,故能入腎,治牙及久泄久痢。昔有魏刺史子久泄,諸醫不效,垂殆。予用此葯末入豬腎中煨熟與食,頓住。蓋腎主大小便,久泄屬腎虛,不可專從脾胃也。雷公炮炙論用此方治耳鳴,耳亦腎之竅也。」
《和劑局方》:「骨碎補丸:骨碎補、荊芥、白附子、牛膝、肉蓯蓉、威靈仙、縮砂、地龍、沒藥、自然銅、草烏、半夏。」
《類證治裁方》:「安腎丸:骨碎補、萆廨、牛膝、桃仁、海桐皮、當歸、桂心、檳榔、赤芍、附子、川芎、枳殼、生薑、大棗。」
《聖惠方》:「治金瘡傷筋斷骨作痛:取骨碎補、虎骨、龜版、自然各五錢,沒藥一兩為末,每日三四次,每服一錢。」「治腎虛腰膝,以補骨脂三兩,安息香、檳榔各二兩,桂心一兩半,骨碎補、牛膝各一兩,搗末,蜜丸如悟子,每服二十丸。」
《靈苑方》:「治牙齒痛出血,骨碎補炒黑搗末,擦齒根下,止痛。或配六味地黃丸合用,每服五錢,治牙痛,亦治腎虛耳鳴耳聾。」
《孫氏仁存堂經驗方》:「治病後發落,取骨碎補、野薔薇嫩枝煎汁刷之。或用骨碎補、補骨脂各三錢,斑蟊三個,酒三兩,漬十日,取汁刷之,使落髮再生。一方加桃仁、紅花、川芎、當歸、人蔘、黃芪各一錢,其效更佳。但對陣舊年久脫髮無效。」
《本草備要》:「骨碎補,補腎、治折傷。苦溫補腎,故治耳鳴,耳鳴必由腎虛。及腎虛久瀉。研末,入豬腎煨熟,空心食之。腎主二便,久瀉多屬腎虛,不可專責脾胃也。腎主骨,故治折傷,以功命名,粥和敷傷處。」!《經》曰:腎者胃之關也。前陰利水,後陰利谷。」「牙痛。炒黑為末,擦牙,咽下亦良。又入厥陰,心包、肝。能破血止血。入血行傷,故治折傷,粥和末裹傷處。」「根似姜而扁長。去毛用,或蜜拌蒸。」
《蜀本草》:「骨碎補,溫。主足委折。」
《得配本草》:「骨碎補,一名猴姜。忌羊肉、羊血、芸臺菜。辛、苦、溫。入足少陰經。堅腎固齒。治耳鳴久瀉,痿痹折傷,去骨中毒風。佐六味煎服,療齒痛。入豬腎煨食,治久瀉。燒炭存性,米飲或酒服,治腸風失血。瓦鍋慢火炒黑為末,擦齒痛出血神效。去毛,蜜拌蒸曬。擦齒,炒黑。敷傷處,粥調。」


TAG:魔童兄弟的小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