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遷都洛陽未成,預言北宋百年之後滅亡
宋太祖趙匡胤本是洛陽人,可他卻把北宋都城定在了開封。而歷史上的周、秦、漢、隋、唐等朝代都建都於長安一帶,因為長安「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周邊關隘都易守難攻,地形上而言非常安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都建都於洛陽,因為洛陽居「天下之中」,且四周群山環繞,在軍事上而言也比較安全。可開封呢,開封雖然居「天下之要會」,汴水河渠連接江淮等地,經濟富庶,但軍事上無險可守,難以御外。
網路配圖
趙匡胤作為馬上得天下的君主,不可能不知道這點。其實,他也曾想過把都城從開封遷往洛陽,只是未能實現。開寶九年(976年)正月,趙匡胤頒布詔書,他將於四月起駕洛陽,去那裡巡視參觀,祭祀父親,是變相提出遷都洛陽。
大臣們卻一致反對,起居郎李符態度最堅決,他一口氣列出了遷都洛陽的八大困難,說:「洛陽『京邑凋敝,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想讓趙匡胤收回成命。
網路配圖
但趙匡胤態度也很堅決,四月份他如願去洛陽祭祖,並打算留在洛陽不走了。大臣李懷忠勸趙匡胤:「陛下萬萬不可,洛陽什麼也沒有,沒糧,沒兵,而開封兵強馬壯,勢力更是根深蒂固,咱們為啥要倉促遷都洛陽城呢?」
趙匡胤雖然覺得李懷忠說的有些道理,但仍沒有打消遷都念頭。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宋太宗)說:「遷都洛陽太不便利,還是不要遷。」趙匡胤說:「其實,遷都洛陽只是權宜之計,以後還應該遷都長安。」趙匡胤想遷都洛陽,再遷都長安,並非心血來潮,他解釋說:「之所以要將都城西遷,是要憑藉險峻地形來阻擋敵人,藉此裁撤冗兵,仿效周朝、漢朝那樣治理天下。」
網路配圖
趙光義仍然極力反對,並固執地說了一句:「在德不在險!」趙匡胤看弟弟這麼反對,等他走後,不無嘆息的看著大臣們說:「晉王說得固然有理,但不出百年,天下必將因此勞民傷財,有亡國之危啊!」
然而,遷都之事以趙匡胤突然駕崩而擱淺。趙匡胤一語成讖,開封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只能依靠近百萬的軍隊守衛安全,龐大的軍費不但拖垮了北宋,也沒能抵抗住金軍南下,一百多年後被滅。
文:阿風
本文系原創文章,版權歸【文藏】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