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重塑學術監督的權威從哪裡開始

重塑學術監督的權威從哪裡開始

一般認為,國內的學術監督起步於2007年前後,與世界同行在科研誠信管理上存在20年至30年的差距,但最近兩年情況起了變化。

先是2017年曝出107篇論文集中撤稿事件,然後是2018年11月發生基因編輯嬰兒事件。這些突發事件客觀上極大提升了國內學界對科研誠信、科研倫理的重視程度。

從某種程度上說,當前國內對於科研誠信重要性的認識,已跨越20多年的時差,和國際同行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線上,國內學術界對完善學術監督體系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

在此之前,國內學術監督因常表現出「護短」「遲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遭受詬病。

那麼,重塑學術監督的權威從哪裡開始呢?

筆者認為,要從認真貫徹兩辦《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文件和執行聯合懲戒的措施起步,而其中關鍵則是釐清學術監督的職責和範圍。

2018年11月6日,41個部委聯合印發《關於對科研領域相關失信責任主體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列舉43條聯合懲戒措施,這堪稱迄今為止國內各領域處理失信行為最嚴格的條款,顯示了國家對科研失信行為的懲處決心。

同年5月30日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設計了一個責任體系。位於頂端的是科技部和社科院,接下來是學術共同體,然後是第一責任單位,最基層的是廣大科研人員。

上述兩份文件共同為完善學術監督體系提供了明確的解決方案,同時也為重塑學術監督權威勾勒了基本輪廓。

一般而言,構建學術監督體系的前提是假設監督對象在學術上未經充分訓練、出現問題,通過監督予以糾正,使其走上正軌。

因而,監督體系具有基礎性和整體性,並非外在於制度體系,而恰恰是體系的一部分。

一個好的學術監督體系,尤以民主的學術風氣、誠信的文化氛圍、真實的原始記錄等為要。

只有先把各個層面、各個環節的責任履行到位,才能避免觸發後續聯合懲戒部分的開關。

在這個監督體系中,除了常見的學術誠信監管部門,如學術期刊、查重機構、舉報受理部門、經費審計部門外,還應包括師德建設部門、輿情監測部門,部分研究領域還要有倫理審查部門等。也許還需要心理救助部門。

這些部門需協力合作、共同履行監督職責,才能形成有效學術監督。而居於中樞地位的是一個能夠獨立運行的誠信專責部門和一支專業的誠信專員隊伍。

當前學術監督體系缺少以下要素致其權威性受損。

一是缺少啟動條件,目前多數監督體系是被動的應答體系,不投訴,不啟動。

二是缺乏聯動步伐,穀倉效應(指內部因缺少溝通,部門間各自為政,只有垂直的指揮系統,沒有水平的協同機制,就像一個個穀倉)明顯。

三是缺乏嚴懲決心,第一主體未能盡責。至於何時按動學術監督的啟動按鈕,一直缺乏量化的標準。

重塑學術監督權威,首先,要解決學術監督體系的啟動條件。根據實際經驗,可將其分為剛性、柔性和其他3種條件。

其中,剛性條件必須啟動、柔性條件應激啟動、其他條件隨機啟動。剛性條件包括上級轉辦督辦、線索具體、期刊撤稿中認為存在學術不端等。

柔性條件包括需進一步核查的、存在不端可能的線索。其他條件包括管理中的原始記錄缺失、投訴撤訴等。以上條件均與是否匿名無關。

其次,要從原始記錄查起,立足於還原科研過程。

根據國際同行經驗,學術調查一般分為非正式調查和正式調查。非正式調查的目的是對是否啟動正式調查進行初步判斷。

這時候,可以從研究路徑、產出物、有關證據等方面給被調查對象一個自證清白的機會。如果沒有過這一關,就要進入正式調查。

再次,堅持學術、行政兩條線,就是「讓學術問題回歸學術調查」。

要執行以下原則:一是堅持專家治組,調查組中專家比例不少於2/3;二是尊重原始記錄,儘可能再現科研過程;三是由學術委員會集體審議調查報告;四是上一級學術監督機構參與並發揮作用;五是必要時組織聽證會進行綜合研判,而對於經查不實的也要及時發聲、給予澄清。

最後,管理者責任不可或缺。

第一責任主體是否盡職履職,是重塑學術監督權威的關鍵所在。根據國際同行經驗,這些職責包括培育誠信的文化、適時的教育培訓、對評價者的評價、完善的誠信信息系統、第三方監測預警服務、合理的申訴複議程序等。總之,就是以問題意識為先,程序上要減少瑕疵。

重塑學術監督的權威也有賴於教育先行。當前因科研誠信和科研倫理教育長期缺乏導致研究者無視規則、不知敬畏、魯莽行事的現象比比皆是,教育未能先行的問題非常突出。

只有教育先行,才能讓誠信的種子生根發芽,使每位研究者均潔身自愛,自覺避免失信行為的獲利誘惑,從而減少失信的「小魚」一步步長成「大魚」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脊髓損傷呼吸障礙恢復有望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