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如果都不使用石油,沙特會怎樣?

如果都不使用石油,沙特會怎樣?

如果都不使用石油,沙特會怎樣?

族群政治大洗牌

1938年開出第一口油井後,原本一窮二白的沙特突然被聚寶盆砸中了。

在美國人開設的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ARAMCO,簡稱即阿美)的開發下,世界上最大的陸地油田(加瓦爾油田)與海上油田(薩法尼亞油田)均在沙特境內被發現,沙特產油量節節攀升。

如果都不使用石油,沙特會怎樣?

阿美油氣在沙特的總部

但且慢著歡呼。這巨額油氣收入基本都流入了阿美石油公司的保險箱,沙特政府只能拿到不到石油產值1%的稅金,心情當然不老美麗的。

於是二戰後,沙特動用阿拉伯人祖傳的嘴炮,說服伊拉克與伊朗等其他中東產油國,聯合向各自地皮上的外資油企施壓,以提高稅金與利潤分成。阿美石油公司就這麼躺槍,被沙特脅迫要全盤國有化。恐慌的它只能同意利潤五五開,並繳納更高的稅金。

沙特此後又攜手隔壁的產油國,於1961年組建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大名鼎鼎的歐佩克)搞了幾次聯合施壓,要求增產增收。這次產油國採取統一行動,舉行罷工,宣稱不再保護外資油企的設施與員工。懾於產油國的團結一致,外資油企被迫同意增產,沙特的錢袋子鼓得更快了。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埃及聯合敘利亞進攻以色列,意圖收復被其佔領的西奈半島與戈蘭高地。為了支援阿拉伯兄弟國家的戰事,沙特、卡達與科威特等阿拉伯產油國再次統一行動,把石油作為鬥爭武器,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如美國,禁運石油;對中立國家(既不支持阿拉伯,也不譴責以色列),大幅度減少供應。

表面上看,它們是為了支持埃及與敘利亞,但實質上是為了提高石油標價與稅金,中飽私囊。可憐埃及和敘利亞被人當槍使還樂呵得不行。

然而此舉確實起到了作用,美英等國迅速出現石油短缺,工廠停產,加油站前汽車排起長龍,飛機航班減少,居民無油取暖,各國不得不實行石油配給制,以此節約石油。

歐美石油公司也因石油禁運損失慘重,權衡再三後不得不同意產油國家將每桶石油標價由4美元提高至12美元,計算稅金的稅率提高到60%。按此計算,產油國每生產一桶石油,即可獲得7美元稅金,比辛辛苦苦挖油的各大企業賺得多多了。

有了錢,腰杆子就硬,沙特政府開始大肆收購阿美石油公司的股份,並於1976年徹底將其收歸國有,完成了對本國石油資源的全權控制。

恰好隨後中東政壇就發生了一連串「地震」:1979年伊朗巴列維王朝垮台,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2003年美英聯軍入侵伊拉克……一系列的混亂動蕩使得油價應聲飛漲,而置身戰火之外的沙特則躺著都能賺錢,黑金滾滾而來。

然而,海量的石油收入並沒有讓全體沙特人共同富裕,先富起來的沙特王室也沒有帶動普羅大眾後富起來。2000名王室核心成員不僅將幾乎所有石油收入據為己有,而且還掌管著本國幾乎所有的重要職位,堵死了平民發家升遷的所有通道。

在國家躺在黑金上數錢的同時,70%的沙特人名下沒有住房,4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而且由於王室成員的收入極高,全國一平均下來,沙特的人均收入居然還能達到3萬美元(1982年數據),聯合國扶貧機構都沒發現沙特有什麼不對。

這下沙特平民真的成了「隱形貧困人口」了。

如果都不使用石油,沙特會怎樣?

經濟上處於劣勢的沙特平民對「世胄躡高位」的王室一肚子火,後者也深知自己的政權穩定性堪憂,於是推行了「福利換穩定」的模式,即以免稅,加之高福利的醫療與教育體系,輔以五花八門的補貼,強壓物價,來換取民眾對王室統治的默許,使其不再要求政治參與權。

「不納稅,無代表。」這交易還算划得來。沙特平民拿了「封口費」也就暫時不搞事了。沙特王室遂能安然維繫君主統治,萬世一系。

命根子腰斬

可是這畢竟治標不治本,沙特和中東各國一樣,趕上了人口爆炸,人口從1970年的580萬猛增至2000年的2080萬。沙特人均收入因此從3萬美元(1982年)跌至9300美元(2003年)。把王室平均進去尚且如此,普通百姓的日子就更別過了。

不過好在此時國際油價開始一路走高,使得沙特的石油收入再度節節攀升,王室抽掉大頭後,分給了民眾更多的「封口費」,暫時穩住了陣腳。

可油價不可能一路漲上去啊。

2014年以來,由於經濟增長放緩,全球原油需求也隨之放緩增長。同時隨著頁岩油技術的突飛猛進,美國、加拿大與巴西等中東之外的國家產油量節節攀升,全球原油供需隨之失衡,國際油價遂一路下瀉。

再加之用來計價石油的美元一路走強,油價更是連連下挫,從2014年7月的最高點——每桶115.71美元(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暴跌至12月底的55.81美元,至今一蹶不振,低位徘徊。

幾乎腰斬的油價使得以沙特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承受著愈來愈大的壓力。這些國家除了油氣業外,普遍幾無任何其他支柱性產業,經濟結構極為單一。一旦命根子油氣出了問題,那麼這些產油國就極有可能經濟崩盤。

事實也確實如此,體量小又玩高福利的委內瑞拉帶頭崩了;被制裁得飛起的伊朗也經濟下行,兩位數的失業率與通脹率已經成了波斯人的家常便飯。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產油量排行OPEC第一的沙特雖然沒有出現上述國家的慘狀,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了。沙特75%的財政收入來源於油氣業,油價一跌,大手大腳慣了的沙特自2014年連續三年出現了預算赤字。

繼續吃老本藥丸啊!嬌生慣養慣了的民眾豈能忍受既得利益的喪失?沙特2011年「阿拉伯之春」時沒出大亂子,就是因為王室及時撒幣,民眾拿了錢就乖乖家裡蹲了。

如今油價腰斬,囊中羞澀的沙特王室發不了福利,民眾又蠢蠢欲動了,磨刀霍霍向王室。目前沙特公民失業率已接近13%,年輕人與婦女的失業率則更為恐怖,高達30%與35%。沙特如今3300萬人口,70%年齡都在25歲以下,這些沒活沒錢沒出路的年輕人,一煽就動,正是王室的心頭大患。

為了給自己續命,沙特王室搞了個「願景2030」,囊括了80多個大計(衛)劃(星)。簡言之,沙特要開源節流,在實現男女平權,發展文娛與旅遊產業的同時,削減補貼,玩大基建,造新城與開發區,實現經濟多元化,擺脫對油氣業的依賴。

如果都不使用石油,沙特會怎樣?

這下你應該知道為什麼王儲要大手筆地允許女性開車、允許電影上映了吧?嘴上喊的都是主義,背地裡想的都是生意。不是瓦哈比不給力,實在是錢袋子收得緊啊。

不再依賴油氣資源立國,那沙特能源靠啥呢?當然是高端上檔次的新能源啦。

沙特在「願景2030」中立下鴻鵠之志,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要達到3.5吉瓦,至2030年要達到9.5吉瓦,並將化石燃料消耗量削減25%,非石油出口佔GDP的比重從16%提高至50%,非石油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從10%提升至70%。

2017年1月的世界未來能源峰會上,沙特能源部長大放衛星,聲稱至要通過太陽能、風能與地熱發電項目的「組合拳」,在2023年就完成2030年的任務。

的確從自然環境方面來看,沙特新能源潛力非凡:沙特大部為荒漠,降水極少,日照足,擁有全球太陽輻射量最高的地點之一,太陽能自然是玩的起來的;沙特的風能潛力也十分強大,沙特大部領土平均風速達6米/秒,具備經濟可行性,在漢志山區風速更可達8米/秒,開發價值較高。

但一口氣放這麼多衛星,真的能實現么?

積重難返

沙特的自然環境的確不錯,然而別的要啥沒啥:沒有基礎工業體系,沒有技術型人才,就連曾引以為傲的海量資本,如今也快見底了。

為了籌措改革所需的資金,新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上位之後,發起轟轟烈烈的「反腐行動」,逮捕500多名王子、商人與高官,以此「沒收」了8000億美元「贓款」,來維持其巨額財政支出(2019年沙特財政預算為2950億美元)。

但就在反腐,推動改革的同時,王儲自己卻依然豪擲萬金,大量購買豪宅、遊艇與藝術品等奢侈品。如他於去年年底就花了4.5億美元,買下了達·芬奇的名畫《救世主》(這是把真主置於何地?),這無疑是在毀他自己銳意改革的形象,也暴露出以王儲為首的沙特統治集團缺乏風險共擔意識。

他們極有可能揮舞著改革大旗,將大量資金通過裙帶關係、被默許的腐敗與條件優惠的政府合同,搜刮入王室的腰包。

事實也確實如此,「願景2030」聲稱到2020年要讓52%的沙特家庭擁有自己的住宅,王室成員遂利用這項改善居民住房的計劃,從貧困的私人所有者處低價徵收土地,隨後將其高價賣給政府,來為自己圈錢。

「願景2030」的經濟改革計劃的可行性也值得懷疑,沙特謀求實現產業多元化,從石油經濟轉向非石油經濟,這不僅需要燒錢,而且還要花幾代人的時間,培養有專業技能且訓練有素的本國勞動力大軍。

沙特目前沒錢沒人,怎麼可能在短短十幾年內一蹴而就?更何況許多沙特人已經習慣了依靠政府福利與補貼度日,整天摸魚,讓外勞干臟活累活的舒服日子,很難也不願意適應王室的新要求去好好工作。

沙特政府也難以創造就業崗位,石化與採礦領域已經飽和,不可能再吸收更多的勞動力了,那隻能建設基礎工業體系了,但打基礎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低工資,顯然不可能吸引習慣了高收入的沙特人就業,這就決定其上的高端製造業也難以發展。沒有群眾基礎,僅靠王儲打嘴炮推動改革,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至於廣受沙特國內外的好評的社會改革,實際上也難以推動。

沙特王室早在1744年就與極端保守的瓦哈比派結盟(基地組織與ISIS等恐怖組織所信奉的教派),前者提供保護,後者則提供宗教來源的統治合法性,沙特由此「宗教立國」,構建了政教合一的體制。

如果都不使用石油,沙特會怎樣?

瓦哈比派的影響在教育、法律與行為規範等方面無孔不入:年輕人在校學習期間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宗教學習上,而非具有創造性的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等科目,因而缺乏完整的分析與思考能力;沙特的社會組織也因瓦哈比派的操控而變得極為保守壓抑,不符合伊斯蘭教「傳統」教義的新生事物連國門都進不了,沙特國內不僅性別隔離無處不在,就連音樂、舞蹈、電影等一系列常規藝術與娛樂活動也在沙特銷聲匿跡多年。

沙特王室推動社會改革,開放娛樂與旅遊市場,營造相對自由寬鬆的社會環境,勢必要削弱瓦哈比派的勢力,而這等於間接削弱王室自身「宗教立國」的合法性根基。若沙特王室與瓦哈比派的盟友關係破裂,又沒有任何補救措施,王室說不定還要被與瓦哈比派有千絲萬縷聯繫的恐怖組織倒打一耙,危及政權穩定性。

此外,沙特王室的執行力也令人堪憂。與隔壁言出必行的阿聯酋相比,沙特似乎只繼承了阿拉伯人的祖傳嘴炮,卻沒有繼承阿拉伯帝國構建者們的執行力。

沙特王室此前放衛星已不知道放了多少次了,例如2006年時任沙特國王阿卜杜拉下令在吉達附近搞個阿卜杜拉國王經濟城,投資1000億美元,力圖打造一個可供200萬人生活的城市。結果兩年後國王來視察的時候,城市連地基都沒打完,2016年時,整個國王經濟城只有5000多居民,規劃宏大的工業區入住的企業寥寥無幾,住宅區的樓房基本處於半停工(爛尾)狀態。

如果都不使用石油,沙特會怎樣?

除了這個牌樓什麼也沒有呢

整個經濟城,與一個小鎮無異,而這恐怕也就是「願景2030」中NEOM新城的未來。

再回顧一下新王儲上台以來的各類大動作:封鎖卡達一年多了,什麼進展都沒有,卡達依舊活蹦亂跳;干涉葉門內戰三年多了,結果重金打造的沙特皇軍被胡塞拖鞋軍吊著打,連葉門國土都沒踏進去;想讓反對者閉嘴,結果跨國肢解弄出外交風波,好不容易通過社會改革改善的國際形象毀於一旦……

新王儲似乎有一種能把各種事情搞砸的魔力,說不定他還會把「願景2030」也一樣弄黃呢?

何況「願景2030」謀求在不觸動既得利益集團(沙特王室)的條件下,完成經濟和社會轉型,這樣搞出來的所謂的經濟改革計劃必定缺乏自我犧牲意識,讓風險與改革陣痛都由民眾接盤。這樣的願景,連同其下屬的新能源革命,能開展成功簡直是天方夜譚,除非你把阿拉丁從神燈里叫出來才有點希望。

本回完

如果都不使用石油,沙特會怎樣?

作者寫於2018-12-2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美軍每年砸數億培育戰略資源成了致命隱患,為什麼歐日印澳還跟進
過去30年給的營養建議錯了,人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