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潘建偉:強國征程中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潘建偉:強國征程中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作為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他系統性創新工作贏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其牽頭研製成功國際上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墨子號」,建成國際上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路雛形,使我國量子保密通信的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來源:科技日報


  12月18日,非常幸運在人民大會堂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講話。在講話中,總書記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上百年的探索做了全面總結:「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回顧這段歷史,我對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我看來,理解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首先在於要了解我們中國過去之所以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主要是因為閉關鎖國,慢慢與世界先進文明脫節了。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但主要依賴要素驅動,真正科技含量高的產業有限,曾經在相當長的時期面臨著「出口一火車衣服換一皮包晶元」的被動局面。要素驅動的模式發展到目前,已經面臨著不可持續的困難,黨中央適時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責任重大。


  1987年我考入了中國科大,在大學期間第一次接觸到量子力學。隨著學習和研究的深入,我越發認識到向國際先進水平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儘管我的英語並不太好,在碩士畢業後還是不得不選擇了出國留學。1996年,我來到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師從量子物理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Anton Zeilinger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見到Zeilinger教授時,他問我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的夢想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真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味道,但的確反映了我們這一代人希望改變我國科技領域在國際上長期處於跟隨水平的迫切心情。


  2001年,我回國在中國科大組建了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實驗室。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已經建立起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實驗研究平台,取得了多項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我們關於多光子糾纏操縱和遠距離量子通信等方面的系列工作先後8次入選美國物理學會和英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3次入選《自然》雜誌評選的年度重大科學事件。最近,「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的成果被授予2018年度美國科學促進會克利夫蘭獎,這是該獎設立90餘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獲得這一重要榮譽。


  回顧我國量子信息科技的發展歷程,勇於創新、敢為人先的精神貫穿始終。通常,公眾對創新性科技研究的認識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覺得「不靠譜」。例如,當我國剛剛進入量子信息科技領域時,在國內就有不少爭議,量子信息甚至被認為是偽科學。第二個階段是覺得「不成熟」。由於我國在經典信息技術領域長期處於跟蹤和模仿狀態,當初我們提出衛星量子通信的構想時,常常被人問及,美國和歐洲有沒有在做?他們沒有在做的話,我們先做是不是有風險?而當量子通信技術初步走向現實應用、實現國際引領後,人們還會問技術是否成熟。第三個階段是覺得「不新穎」。當將來量子信息技術得以廣泛成熟應用後,人們或許還會說這個東西沒有什麼「新」的內容。幸運的是,黨和國家所倡導的鼓勵創新的氛圍,讓我們在努力創新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為大眾謀福利者,不可使其孤軍奮戰;為創新開路者,不可使其困頓於荊棘」的溫暖和激勵。正是這種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和支持創新的魄力,換來了我國在量子信息科技領域得來不易的部分領先優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直擊太陽系「邊緣」,新視野號傳回照片
破除學術評價三大毒瘤:希望科研人員潛心做"真科研"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