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樣是戴鋼盔,二戰德軍精益求精,美軍卻為何「儀容不整」?

同樣是戴鋼盔,二戰德軍精益求精,美軍卻為何「儀容不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志帝國向法國某陣地發起猛烈進攻,在混亂且子彈橫飛的交戰之中,一個在廚房任職的法國小兵,出於求生的本能拿起一旁的菜鍋蓋在頭上。

當戰鬥結束,法國援軍擊退德軍時,在死人堆里找到了還有喘息之氣的那位頭頂菜鍋的法國小兵,當時他所有的戰友都陣亡,只有他因菜鍋護住了頭,沒有受到致命傷而活了下來。

後來法國將軍亞德里安在視察前線之時,聽聞了這個傳奇經歷,出於救更多下屬的心理,將軍以此為靈感,指示後勤部的戰友,設計出了攜帶型的「頭頂菜鍋」——亞德里安港鋼盔。

而後佩戴「鋼盔」的法國士兵,在戰鬥中的傷亡大大減少,很多士兵因為頭盔的保護,縱使被命中頭部,也會出現只是輕微擦傷的情況。

所以當一戰結束之後,「鋼盔」在各國軍隊總結經驗教訓中,被推上了有效較少傷亡利器的標籤,是士兵在戰場上活下去的一根「救命稻草」。

也正是因為這是「救命稻草」,在規模和武器殺傷力比一戰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作為投放兵力最多的2個國家,美國、德國毫不意外都給士兵們列裝了「鋼盔」。

其中美國的是M1917A1鋼盔、M1鋼盔,德國的則是M35鋼盔。M1917A1鋼盔是英軍在一戰前後配備的「M1915型鋼盔」改進版。由於美國在一戰結束後奉行「孤立」政策,不參與其他大洲的爭鬥,在軍備研發上並沒有快速的跟進。

因而當二戰的炮火聲響徹地球之時,美軍依舊裝備著大量英國制式裝備,其中M1917A1鋼盔即為典型代表。

但由於該頭盔設計用途是陣地戰,往往只能防禦正面的子彈射擊,所以在二戰幾乎不打大規模陣地戰的大環境下,很快就被美國人自己研發的M1鋼盔替代。

由於M1鋼盔添加了防禦整個大腦的「鋼材」,重量被迫有了顯著的提升。結果一上戰場就被士兵所埋怨——戴起來太悶熱。

但是在M1鋼盔確實能夠擋子彈的「好處」下,士兵「無奈」的選擇了咬牙也要用。然而隨著美軍開始在夏天以及熱帶地區作戰,士兵因太熱私下選擇了不繫上護鄂。

與此同時考慮到,當時的戰場主力兵器依舊是步槍,500米開外擊中頭盔之後,依舊會有非常大的衝擊力,系了護鄂,很可能出現子彈沒有擊中大腦內部,衝擊波反而把頭的頸子折斷了,進而造成士兵死亡的尷尬。

所以美國軍方高層默認了士兵的行為,畢竟鋼盔跟著子彈飛,比帶著士兵的頭飛要安全很多。因而也就有了我們在電影里看到美國大兵不系護鄂帶來的「儀容不整」感。

至於德國人為什麼會在戰爭中嚴格的佩戴鋼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德國軍隊來源於普魯士軍隊,普魯士軍隊的前身是教皇的條頓騎士團,具有濃厚宗教氣氛,而宗教氣氛的核心襯托點就是整齊莊嚴的服裝。

與此同時德國軍隊在二戰中的領袖希特勒是美術出身,認為儀容儀錶代表了精氣神,而不系護鄂致使鋼盔左斜右歪,對於軍容來說無疑是一個大污點。

所以德國士兵在鋼盔這事上精益求精,一定要佩戴完整。無疑是2個要點,第一個是傳統的騎士團精神的要求,第二個則為「領導愛這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袁載譽 的精彩文章:

二戰後芬蘭是資本主義國家,卻為何被視為一個「紅色政權」?
二戰中,納粹名將隆美爾為什麼會被希特勒處死?

TAG:袁載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