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尋找「拉洋片」的天津記憶

尋找「拉洋片」的天津記憶



(原標題:尋找「拉洋片」的天津記憶)


新華社天津1月4日電74歲的天津河西人孫振洪一手拉洋片,一手牽動洋片箱上固定著的樂器,亮開嗓門唱起自編自創的《群仙游天津》。

自2012年起,孫振洪就致力於復原「拉洋片」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在以他為代表的民間藝人的努力下,天津拉洋片製作與表演技藝於2018年5月被列為天津市河西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拉洋片又叫「西洋鏡」「八大片」。在一隻木製箱中,裝有八張以歷史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圖畫。表演者一邊演唱、講述故事,一邊拉動繩索上下替換畫面,觀看者則通過下層的四個或八個嵌鏡圓孔觀看。這項技藝於清末在京津兩地流傳開來,近幾十年來隨著電影等新興視聽藝術的發展而漸趨沒落。

「拉洋片是民俗藝術,我小時候對它記憶深刻。」一段唱罷,滿頭銀髮的孫振洪雙手摩挲著洋片箱,將自己與拉洋片的情緣娓娓道來。

孫振洪畢業於天津農業機械製造學校,退休前是天津機電工藝學院的機械和電工課教師。退休後,他一直想念著兒時的「拉洋片」回憶,卻又遍尋不得,遺憾之餘便想著自己復原這項技藝。5年來,憑藉在機械領域的知識技能,孫振洪在沒有實物參考的情況下,復原出了五個大小不同的洋片箱。

孫振洪復原的第一個洋片箱,現擺放在天津市河西區文化中心的展廳中。這個一人多高的洋片箱古色古香,上層是一個小型的舞台,上掛絳紫幕布,前有一排朱紅立桿、漆綠扶手的欄杆。下層有三個帶鏡圓孔,在嘗試了各種鏡片後,孫振洪選擇了效果最清晰的老花鏡。箱櫃右上角固定有鼓、鑼、鐃鈸三種打擊樂器,用一根繩子連在一起;繩子一拉,三種樂器齊響,氣氛熱鬧。

為了弄清楚洋片箱的「機械奧秘」,孫振洪苦心琢磨。有時,半夜靈感來了,他從床上爬起來就騎車奔去工作室。一些零件尺寸特殊,市面上買不到,他就自己動手做。

近些年,孫振洪每年都會帶著自己的洋片箱去天津的「娃娃廟會」上表演。在一次表演中,與孫振洪同台的相聲演員陳浩被這一手拉洋片絕活吸引。孫振洪遇到喜歡這項藝術的人也十分激動,熱情地講解。「老爺子將洋片箱的圖紙設計、選材、製作、畫片內容、鏡子選取等知識一一傳授於我。」26歲的陳浩說。

2013年,孫振洪與陳浩等人組成了「三五劇社」,現有劇社成員七八人。孫振洪負責製作洋片箱,其他年輕的成員則帶著箱子在津門多個公共場所演出,向更多人展現這門民俗藝術的趣味。

三五劇社編寫了多套獨具天津特色的劇目,融合了中國傳統神話的人物形象和內容,有些增添了天津快板的元素,有些還是特別為兒童編寫的。

每次孫振洪在廟會上擺弄洋片箱,都會引得來往路人圍觀。大家探著脖子想要一睹洋片箱內的風采。

河西區文化館非遺部副主任崔亞倩說,拉洋片是老一輩天津人兒時的回憶,是需要保護的文化遺產。

未來,孫振洪想把拉洋片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還想用創新的方式發揚這項傳統文化。「我們希望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融入聲、電、光等高科技元素,將傳統拉洋片做出3D效果。」孫振洪暢想著。(記者張宇琪、宋瑞、李亭、褚萌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莫言2019開年寫12個故事 偶遇山寨「莫言書法」
驍龍855、驍龍8cx官方圖賞:變革智能手機和PC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