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潘建偉:「我們要承擔起科技報國的歷史使命」

潘建偉:「我們要承擔起科技報國的歷史使命」

2018年12月2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大學懷柔雁棲湖校區,原本300個坐席的階梯教室擠下了420多位學生,隔壁的直播教室里也滿滿當當地坐著200多名同學。

教室門口貼著一張海報:「改革先鋒進校園,潘建偉院士來啦!」

按照規定的開講時間,中國科學院院士、「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潘建偉撥開擁擠等候的人群,走上講台,回憶起自己親歷的那段改革開放與科技報國的歲月。

潘建偉:「我們要承擔起科技報國的歷史使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潘建偉(楊天鵬攝)

潘建偉:「我們要承擔起科技報國的歷史使命」

活動現場(楊天鵬攝)

理解幸福:從玉米糊上抹豬油到科技報國

最近,潘建偉的孩子們去了趟福建,在那裡他們參觀黃花崗72烈士之一林覺民的故居,重溫《與妻書》。潘建偉對孩子們說:「如果沒有這麼多人為中國的未來探索,就沒有國家和人民的幸福,更不可能有個人的幸福。」

回想過去,潘建偉對「幸福」的理解是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步伐漸漸清晰起來的。

「我是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切身感受過改革開放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講台下烏央的聽眾,潘建偉回憶。

小時候,潘建偉在農村裡跟著外婆長大。那時,村裡鄰居普遍米不夠吃,常常得吃玉米糊,如果哪家條件好一點,就會在玉米糊上抹點豬油,周圍的鄰居就會很羨慕。於是,在幼年潘建偉的心中,幸福就是玉米糊上摸的那層豬油。

之後,潘建偉在縣城上中學的那幾年裡,家鄉搞聯產承包責任制,與親戚朋友的書信往來間,他發現大家都吃得越來越好。當溫飽不再成為問題時,在潘建偉心中,學習就成了件幸福的事。

1984年,潘建偉考入浙江東陽中學,這所中學也是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先生的母校。高中期間,潘建偉就明確了自己對物理的興趣和科技報國志向:「我想成為科學家,用科學為國家做點事情。」

使命接力:從老一輩科學家到新一代創新者

在潘建偉看來,科技報國不僅需要科技知識,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

「中國近代史上,很多有名的科學家其實最初並不擅長做科學,他們靠的是強大的精神動力。」潘建偉說。

曾經,被譽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的錢偉長先生文科成績很好,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中文和歷史都是100分,而物理只考了5分,化學和數學一共只有20分。但是,由於同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錢偉長先生決心棄文從理,為科技報國而轉學物理。

「科技報國對於國家發展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從那時起,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老一輩科學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中國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潘建偉說。

在他看來,老一輩科學家在非常困難的環境下,成功研製了「兩彈一星」,奠定了我國穩固的大國地位,也完成他們的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但過多依賴要素驅動,掌握的核心技術有限,十八大以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新的使命。」潘建偉說。

改革創新:科技工作者大有可為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求學期間,潘建偉接觸到了量子力學,但是當時科研條件有限,相關文獻和實驗條件都十分匱乏。於是,潘建偉決定,出國看一看。

1996年,得益於改革開放,潘建偉留學奧地利,第一次見到了導師蔡林格(Anton Zeilinger)教授。當時,導師問潘建偉以後有什麼打算,潘建偉回答:「我想要在中國,建一個和您實驗室一樣世界領先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2001年,在中科院690萬經費的支持下,學成後的潘建偉回國開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組建實驗室。

量子物理實驗室需要激光器、電子學、材料學、探測技術等各方面的人才資源。為了組建這個實驗室,潘建偉國內國外兩頭跑,也將一批有志於從事量子物理研究的年輕學生送出國門,他們有一條不成文的約定:學成後必須回國。

在國家系列人才計劃的支持下,年輕的學子們陸續學成歸來,漸漸形成了一支優勢互補的團隊,在國內開展的系統性工作。

2011年,中科院實施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獲得立項。得知消息後,潘建偉的導師蔡林格教授主動請求參與合作。

2016年8月16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成功,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等三大科學目標,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躋身國際領先地位。

《自然》2017年重大科學事件評價稱:「國際同行們正在努力追趕中國,中國現在顯然是衛星量子通信的世界領導者。」

回憶起那段歷史,潘建偉感慨:「如同改革開放一樣,科學研究需要以開放的態度充分合作。只要我們在國際上保證國際合作與交流,在國內保持開放合作的態度,並在國家的支持不斷努力,中國人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學。」

「曾經,我們經過近百年的探索,終於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如今,科技工作者處於大有作為的偉大時代,我們要承擔起科技報國的歷史使命。」潘建偉說。(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圍觀「學者」的江湖,我們發現了什麼?
編造並傳播「豬肉不可吃」謠言,天津武清一女士被拘留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