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一天兩頓飯或三頓飯,古代「四餐制」又稱帝王餐,怎麼吃?
正常人一天兩頓飯或三頓飯,古代「四餐制」又稱帝王餐,怎麼吃?
我們現代的很多傳統習俗,都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當然,難免在傳承的過程中,因情況而定。今天要說的是吃飯,俗話講,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所以,民以食為天。如今我們一天吃三頓飯,是很正常的。但有些人,為了節省時間,或者懶得吃,就由三頓,變成了兩頓。所以,如今我們的傳統就是,正常兩頓飯或者三頓飯。其實在古代,還有其他制度,我們都不知道。古代還有一餐制、四餐制和五餐制,其實很容易理解的,像一餐制度,是對於那些窮人來說的,上頓不知下頓在哪裡,有一頓沒一頓的。像五餐制,是古代的有錢人,閑著沒事幹,就想著吃點什麼,下午茶或者是開小灶等。還有就是處於中間的四餐制,介於三餐和五餐之間,這個四餐制度,其實是很特別的。
因為四餐制度,又被稱為帝王制,在漢朝的時候,被制度化的。對此有所了解的人,會說,這個制度,就是給皇帝制定的。為何皇帝要吃四頓飯呢?在很多人的眼裡,皇帝是古代最忙的一個人,國家大事,後宮瑣事,都需要他。一些勤政的皇帝,廢寢忘食,是很正常的,一頓飯、兩頓飯,甚至是不吃。而實際上,帝王餐就是四餐制,一天四頓飯。那麼問題來了,這四頓飯要怎麼吃呢?放在什麼時間吃?
首先來說說為何四餐制又稱帝王餐。班固《白虎通·禮樂》記載,「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所以,是有「四方」「四時」的意思。這四頓飯分別被稱為「旦食」,天剛亮的時候,此時的皇帝,已經下早朝了,是吃飯的時間。「晝食」中午的一頓飯,「夕食」下午晡時,需要補充的一頓飯,還有「暮食」,在太陽落山之後的一頓飯,也就是我們的晚飯。如此看來,四餐制,就比我們的三餐制,多出一下午一頓飯。
而古代這四個時間吃飯,古人看來是最適宜的,是吉祥的意思。不管餓不餓,都要吃的。當然皇帝在忙的時候,飯是要做的,吃不吃就是皇帝的事情了。這四個時間,其實是有說法的,有「少陽」、「太陽」、「少陰」、「太陰」的意思。在這幾個時間吃飯,古代皇帝只為圖個吉利。


※看這麼久古裝劇,終於搞懂女子頭飾步搖、釵、簪、鈿、笄之間區別
※老外還在規矩學習東方古藝術,中國人已經用頭髮寫字了!令人感慨
TAG:小歷史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