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能吹牛的道士,嚴嵩因為收買不了他,最終悲慘地死去
文| 余世存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當忙於為皇帝煉丹的邵、陶大概沒有工夫養生,先後「駕鶴」升天后,一位叫藍道行的道士獲得了皇帝的寵信。這位藍道行的舉薦者就是當時的次輔徐階,首輔嚴嵩便是他最大的政敵。值得一提的是,徐階之所以選擇藍道行,最重要的原因是,他除了有些道行外,還是王陽明先生的信徒。這一不同於其他神仙道士的特點,使他成為了一場決定「總理」生死的政治交鋒中最重要的工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嘉靖皇帝
藍道行確實有點道行,叫嘉靖皇帝稱奇。不過,他的道行高也是做出來的,他先跟皇帝的心腹太監串通,使請來的神仙說話能夠打動皇帝,久而久之,皇帝深信不疑。當然這裡邊也有徐階的力量。因此,打擊嚴嵩也就順理成章了。有一次,嚴嵩有密札進呈,徐階事先知會了藍道行。藍道行在扶乩活動中預告:「今日有奸臣奏事。」不久,嚴嵩的奏摺到了,嘉靖皇帝對於嚴嵩的看法多少有所改變。不過,這點伎倆根本不足以動搖嚴嵩,必須要用更強大的神 。
當時,嘉靖皇帝遇到事情就好問神仙。如何與神仙溝通呢?嘉靖皇帝想出了一套好辦法——扶乩。所謂扶乩,就是皇帝把要問的問題寫在紙上,密封起來,由太監轉交給道士,再由道士當眾燒毀,也就是轉交給神仙。然後,找來一個沙盤,在沙盤上搭個架子,架子上有兩根樹枝,分別由兩個太監用指頭搭住。當神仙顯靈時,兩人便即刻作中風狀,兩眼緊閉,任由指頭在沙上亂畫,畫出來的圖文就是神仙的意思。
修道二十年來,嘉靖就是靠這個與神仙溝通。這當然是一場把戲,在這個把戲中,最關鍵的人卻不是皇帝,而是那個燒掉紙的道士。之前的邵元節,後來的陶仲文,以及現在的藍道行都是掌握神仙「心意」的人。在一次重要的扶乩中,嘉靖皇帝問:「今天下何以不治?」答案是:「賢不竟用,不肖不退耳。」皇帝再問:「誰為賢,不肖?」回答是:「賢者輔臣(徐)階、尚書(楊)博;不肖者嚴嵩父子。」皇帝又問:「我也知道嚴嵩父子貪,上帝何不震而殛之?」答案是:「上帝殛之,則益用之者咎,故弗殛也,而以屬汝。」就此,嚴嵩的命運就此定局。
嚴嵩
嚴嵩倒了,嚴世蕃入獄,嚴黨四分五裂。把持朝政二十年的嚴嵩自然不會一擊而倒。他很快就開始了反擊,突破口就是藍道行。嘉靖罷黜嚴嵩就是因為神仙的意思,而實際上是徐階和藍道行的意思。只要證明神仙意思是徐階和藍道行的陰謀,政局就會發生驚天大逆轉。
因此,嚴嵩先命令朝中的同黨送錢給藍道行,希望他反戈一擊,指證徐階。藍道行拒絕了。嚴嵩又買通了宮中的太監誣陷藍道行,將其關入了監獄。又對藍道行嚴刑拷打,逼他誣陷徐階。藍道行依然拒絕了。這時候嚴嵩納悶了,在他看來,藍道行不過是個江湖騙子,一個吹牛的道士而已,怎麼會如此強硬?
藍道行是一個道士,但他卻信仰王陽明之學。最終,他毅然接受處斬。而嚴嵩只能接受失敗的命運,最終悲慘地死去。藍道行死在歷史裡,歷史還在鬥爭。官場無義戰,無論徐階還是嚴嵩,他們都非權臣,他們只是寵臣、幸臣,你方唱罷我登場。把嚴嵩扳倒,對方所施用的手段也是荒唐的、非常規的,但在他們看來,他們實現了歷史的「實質正義」。
明代的國事家事之糜爛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人們很少注意到從皇帝到大臣,這些當時的「精英階層」、成功人士,心理是何等的變態。而從養生的鐵證來看,皇帝短命、英年而逝者不說,就是張居正們,也多半為「養生之縱慾」淘空了身子。以至於黃宗羲後來認定君權是禍首,說白了,就是從君主開始,大家都講利慾,不講理性了。
歷史學家為此設「佞幸」章節來感慨歷史,但我們中國的歷史學家似乎不知道,這種佞幸不僅指皇帝而言,也指我們每一個人。我們自己都有得他人佞幸的僥倖,也有佞幸他人的成就感。
不能說歷史和現實中沒有神聖之人之物,但神聖也當經理性的考量。沒有理性的交流,神聖就不成為神聖,只是迷信,就成為假冒偽劣的淵藪,以至於和尚的舍利子都可以做假。即使是福音,它也一定跟我們的天理人情有關,而跟神秘、神通無關。


※秦朝統一六國實屬不易,為何僅僅15年就亡國了?
※武王伐紂之後,最後的商人去了哪裡?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