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量子密鑰分發實際安全性研究取得突破

量子密鑰分發實際安全性研究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量子密碼安全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的王雙、銀振強、陳巍、韓正甫等人針對量子密鑰分發系統中單光子探測器實際特性展開研究,提出了包含後脈衝效應的系統優化模型,並利用雪崩過渡區非線性特性實現量子黑客攻擊,為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實際安全性分析和測評提供了新思路和技術手段。這兩項成果同期發表在近期的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隨著量子密鑰分發系統速率不斷提高,單光子探測器的後脈衝效應將顯著增強。後脈衝是指探測器中的雪崩光電二極體在發生雪崩之後,一段時間內隨機產生二次雪崩的現象。過去忽略後脈衝效應的模型需要修正:一方面後脈衝會在系統中引入更多的錯誤響應,另一方面系統參數的優化可有效提高安全密鑰生成率。因此,韓正甫研究組基於自身多年來對探測器的深入研究[J. Lightwave. Technol. 34, 3610 (2016);J. Lightwave. Technol. 35, 4996 (2017)],利用後脈衝過程的非馬爾科夫特性,提出了新的模型。該模型將高階後脈衝考慮在內,給出了新的計數率和誤碼率的計算方法,顯著提升了高速實用化系統的核心性能指標。

雪崩光電二極體探測器的非完美性會帶來安全性漏洞,是實際系統安全性測評的重要內容。韓正甫研究組發現了門控模式單光子探測器的一種潛在漏洞,提出並實現了雪崩過渡區攻擊方法。在門控信號從開啟到關閉的過渡階段,探測輸出具有很強的非線性特性。通過控制攻擊信號的光強和在過渡區的位置,量子黑客可以有效控制該探測器的響應,獲取全部密鑰信息而不被感知。該攻擊方法為實際系統的安全性測評和標準化提供了技術儲備。

這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分別是博士生范元冠傑、錢泳君和實驗師何德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大教授王雙和銀振強為文章的通訊作者。這項工作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和安徽省引導項目的資助。

圖1.不同後脈衝率下新舊模型的密鑰率對比

圖2.雪崩過渡區原理圖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科研人員開發出「油脂結構定製化」的微藻細胞工廠
變廢為寶的鋪路石——氯氧鎂水泥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