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聖旨造假有多難?共十八道工序,第一個字就讓人束手無策

古代聖旨造假有多難?共十八道工序,第一個字就讓人束手無策

在看古裝電視劇時,我們總能看到這樣的情節:太監或者手握重兵的武將,假傳聖旨擅殺大臣。而當皇帝發現時,已經塵埃落定。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假傳聖旨可不是個容易活。先不說那些假傳聖旨的人需要冒殺頭的風險,光聖旨的製作過程就能讓他們愁白了頭髮。

首先,聖旨的製作材料十分罕見,一般採用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這種綾錦對蠶絲的要求非常高,上面即使有個小黑點也不行。而且這種織品是皇家特供,即使有錢也買不到,就如同人民幣的製作紙張一樣。即使造假人員是宮中內賊,可以弄到綾錦。但聖旨製作還需要十八道工序,每一道完工後,負責人員都要簽上自己的名字。為了防止這些工作人員與外人勾結,他們一般會被皇家圈養起來。

其次,聖旨並不像影視劇中的那般小。真正的聖旨寬為33厘米,最短的為3米,最長的為5米。上面的內容少說也有幾百個字,光靠一個人去傳聖旨,根本不可能實現。而且根據官員的等級不同,聖旨的捲軸也是不同的。一品是玉軸、二品是黑犀牛角軸、三品是貼金軸、四五品是黑牛角軸。而聖旨的正面,五品以下官員用的是純白綾,五品以上官員用的是彩色聖旨。

然後,聖旨上還有很多防偽手段。如聖旨開頭的第一個字,通常都要寫在右上角第一朵的祥雲上。而第一朵祥雲的位置通常只有皇帝和製作聖旨的人知道。如果皇帝突發奇想,將祥雲換個位置,那假聖旨一眼就被識破了。除此之外,在聖旨的兩端還有翻飛的銀龍做防偽標誌。如果造假的人不知道這個細節,那也很容易露餡。

最後,聖旨上並不只有一種文字。如清朝時期,在寫聖旨時通常都是滿、漢兩種文字並行,或滿、蒙、漢三種文字共同出現。這樣一來,造假成功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如清朝傳的沸沸揚揚的雍正帝該聖旨一事,完全是無稽之談。先不說古代的「於」和現代的「於」寫法不同,即使他將漢字「十」改為了「於」,但滿語他怎麼改?所以,雍正改聖旨完全是後人編造出來的。而且,除了詔書內容之外,聖旨上還要蓋皇帝的印璽。沒有見多皇帝印璽的人,刻出來的假章也容易被發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送歷史個救生圈 的精彩文章:

朱棣手裡已經有了錦衣衛,為何還要設立東廠?與此人有關
魏國的這個守門人只出一計就將兩個國家挽救,但為何又自剄?

TAG:送歷史個救生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