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法中的「撥鐙法」,為什麼會成為最流行的執筆方法?

書法中的「撥鐙法」,為什麼會成為最流行的執筆方法?

毛筆的執筆方法,自古以來層出不窮,較有名的有「單鉤」、「雙鉤」、「兩指法」、「三指法」、「四指爭力法」等。但是,雖然說「把筆無定法」(蘇軾語),但經過漫長的時間洗禮,「撥鐙法」逐漸被奉為經典,成為我們今天通用的執筆方法。這是為什麼呢?

書法中的「撥鐙法」,為什麼會成為最流行的執筆方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 、什麼是「撥鐙法」?

「撥鐙法」又叫「五字執筆法」。它據說由唐朝陸希聲所傳,包括「擫(yè)、押(yā)、鉤、格、抵」五個動作。宋陳賓《桃園手聽》、計有功《唐詩紀事》均稱此法為「撥鐙法」,南唐後主李煜對此有過較詳細的介紹。

書法中的「撥鐙法」,為什麼會成為最流行的執筆方法?

1.擫:拇指按壓(《說文》:「擫,一指按也」)。大拇指出力,上節指肚緊貼筆管內側,略斜而仰。如吹笛時以指擫住笛孔一般。後主李煜說:「擫者,擫大指骨上節,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鈞。」

2.押:食指約束(亦作「壓」,約束、管束之意,《集韻》:「押,一曰拘束」)。食指出力,第一指節斜而俯地貼住筆管的外側,位置和拇指內外相當,配合一起,約束住筆管。李後主說:「壓者,捺食指著中節旁。」

3.鉤:中指鉤束。中指出力,第一、第二兩個指節彎曲如鉤,鉤住筆管外側。李後主說:「勾中指著指尖勾筆,令向下。」

書法中的「撥鐙法」,為什麼會成為最流行的執筆方法?

4.格:無名指擋住(《荀子》:「格者不含」)。無名指出力,指甲肉連際緊貼筆管,用力將中指鉤向內的筆管擋住。此動作亦稱「揭」,有擋住且用力往外推之意。李後主說:「揭者,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際揭筆,令向上。」中指與無名指,「鉤」來「格」擋,猶如兩軍對壘。古人稱之為「名指揭筆,中指抵住(「抵」);中指勾筆,名指拒定」(「拒」)。

5.抵:小指托著。小指用力,附托於無名指之下,給它加一把勁,聯合抗衡(中指最強壯,無名指細短柔弱,力量小,不能單獨擋住或外推中指的「鉤」)中指的「鉤」。

二 、「撥鐙法」的使用要點

「撥鐙法」執筆時的使用要點,通常被概括為這麼五個方面:

1.指實。手指執筆要實實在在,鬆緊適度,做到「毫無虛發,墨無旁溢,力聚管心,執筆穩定。」握筆太緊,運轉不靈(舊說王羲之少時練字,其父在身後偷拔先行官不脫,實為誤傳。);太松,使不上勁。騎自行車時手的力量鬆緊變化可做參照,以收穩實而靈活之效。

2.掌虛。掌心虛空,肌肉放鬆,避免手指和腕部僵硬,不利行筆。可以想像著手心裡握著一個雞蛋。明彭大翼說:「用筆之法,指實則用力均平,掌虛則運用便宜。」(《山堂肆考》)

書法中的「撥鐙法」,為什麼會成為最流行的執筆方法?

3.掌豎。手掌豎起來,以筆直鋒正,四面勢全,運轉自如,否則會導致筆管歪斜,形成偏鋒。

4.腕平,是指手腕與桌面要平行。運筆的關鍵在於腕力,腕平則力量傳遞靈活有力。康有為說:「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豎其鋒」。

5.管直,筆管紙面垂直,易保持中鋒,使點畫圓潤飽滿。

三 「撥鐙法」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就字面意思來看,「鐙」是「馬鐙」,「撥」是一種反覆來回的動作。「撥鐙」是指雙腳(古人將控制馬頭的韁繩繫於左右兩腳蹬,以騰出雙手來拿武器,據說這是軍事史上的重大變革)前後左右撥動,令戰馬縱橫進退,聽從指揮。「鐙」也可作「燈」,這樣「撥鐙」也可指撥動燈芯,喻手指撥動筆桿。

書法中的「撥鐙法」,為什麼會成為最流行的執筆方法?

將「五字執筆法」稱為「撥鐙法」,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執筆時,五指各司其職,通力配合,使筆鋒上下左右穩健靈活地運動的特點。

「撥鐙法」為什麼會成為今天最流行的經典執筆方法?這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名人效應。

「撥鐙法」雖系唐代陸希聲所傳,但據說它是「書聖」王羲之等人所用。《宣和書譜》卷四《儒素貼》載:「希聲尤善屬文,通經史,喜著述,且精於正書,則祖武風浪,頓還舊觀。錢若水常言: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自言出於二王,斯與陽冰得之。」李煜說:「撥鐙,自衛夫人並鍾、王,傳授於歐、顏、褚、陸等,流於此日,然世人罕知其道者……」

書法中的「撥鐙法」,為什麼會成為最流行的執筆方法?

就指筆形狀而言,「撥鐙法」執筆時,食指像高昂的「鵝頭」,這正好與王羲之愛鵝的傳說吻合。由於「書聖」王羲之等名人效應,這種執筆方法自然就容易受人推崇。

書法中的「撥鐙法」,為什麼會成為最流行的執筆方法?

第二,便於運筆。

「撥鐙法」執筆,五指據各自生理機能,各司其職,各盡其力,虛實結合,對立而統,巧妙自然。這造成執筆既穩健得力,又輕鬆自然,用筆也能靈活自如,斜而能正,重心平穩。

蘇東坡說:「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撥鐙法」執筆,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都以第一指節端接觸筆管,骨節向外,密實而不鬆散。同時虎口張開如馬鐙形,手指關節自然捲曲,成半握拳狀而形成「掌虛」,掌心一空虛,筋骨肌肉便寬鬆了。這正好符合蘇東坡所說的執筆原則,既堅實有力,又有助於運筆。

書法中的「撥鐙法」,為什麼會成為最流行的執筆方法?

對於「撥鐙法」的巧妙自如,古人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如「擔夫爭道」(張旭自言嘗見公主與擔夫在羊腸小道上爭道,各不相讓,但又閃避行進得法,進退有致,違而不犯)「鵝划水」等,「道」「鵝」即是筆桿,「爭道」「划水」形象生動地描繪出筆桿兩側手指運用自如時的巧妙快意之形!所以,「撥鐙法」之流傳千古,實在是「積累歷代祖先的經驗……的一種比較妥善的形式。」

節選自沙孟海《古代書法執筆初探》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書法中的「撥鐙法」,為什麼會成為最流行的執筆方法?

主編丨汪玉琪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祁朦 周麗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現在的招牌為什麼丑得這麼整齊,以前的書法招牌去哪兒了?
淫棍?惡霸?董其昌為什麼被黑得這麼慘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