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朝之所以會速亡,與此人之死密不可分,天下造反就看出惡果了

秦朝之所以會速亡,與此人之死密不可分,天下造反就看出惡果了

司馬遷的《史記》中有一段對某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療,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

這段話是《史記·蒙恬列傳》正文後面的「太史公曰」的內容,是對名將蒙恬人生際遇的感慨。太史公的意思是說,秦國一統天下之後,國力脆弱,正當休養生息,但是蒙恬作為名將,沒有勸諫始皇,反而迎合上意,修長城、直道,發兵出擊匈奴,耗費民力、生靈塗炭,最終蒙恬及其家族的被誅也是天意。

蒙氏家族是秦國帝業成功的重要貢獻者,源出於齊國。蒙恬的祖父蒙驁,自秦昭王時由齊至秦,後代世為秦將。蒙恬之祖父蒙驁、父親蒙武皆為秦國的重要將領,曾攻略韓、趙、魏、楚諸國,為秦統一戰爭立下功勛。

秦朝之所以會速亡,與此人之死密不可分,天下造反就看出惡果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電視劇里的蒙恬

作為三代秦將,蒙恬的政治生涯起點很高。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蒙恬統兵攻齊,參與了秦統一六國的最後一役,以功拜為內史。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及其家族的政治地位達到巔峰,這一年蒙恬率軍攻逐匈奴、修築長城,「是時,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帝國開始了滅六國之後的最大規模軍事行動,「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除了經略嶺南之外,秦帝國還向北主動出擊匈奴,其主角就是名將蒙恬,「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厥、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

秦朝之所以會速亡,與此人之死密不可分,天下造反就看出惡果了

秦始皇

秦始皇南北用兵,又修築長城、直道,動用民力自然巨大,所以司馬遷認為始皇帝濫用民力也是對的,但是對民力無限制徵發不正是秦制的傳統嗎?秦制是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集大成者,也是春秋戰國以來,極權政治思想的總結。

秦制有很強大的資源動員能力,在軍事化社會治理模式之下,對於民力資源的動員有很強大的能力,也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在這種體制下,蒙恬不諫阻才是正常的。司馬遷曾對秦帝國濫用民力有一番評論:「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塹山埋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之所以會「輕百姓力」,不把民力當回事,就是因為民力使用成本很低,反正就是以征服者心態對待百姓。

蒙恬在始皇諸子的競爭格局中站在長子扶蘇一邊,扶蘇也長期作為監軍,與蒙恬一起統兵在外。但是,始皇帝真正屬意的接班人卻是胡亥。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是趙高與李斯的沙丘密謀,篡改了始皇遺詔,助胡亥篡位上台。事實上,根據北大所藏漢簡《趙正書》的記載,始皇帝原本就打算讓胡亥接班。其實,在眾多兒子中,唯獨帶著胡亥東巡,也說明這是作為接班人在歷練。

秦朝之所以會速亡,與此人之死密不可分,天下造反就看出惡果了

《趙正書》

秦二世胡亥雖然不是很多史書和文學作品中說的那麼無能昏聵,但是卻也是一個陰鷙狠毒的人。所以,逋一即位,就偽造始皇遺令,命扶蘇與蒙恬自盡:


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以自裁;將軍蒙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王離。

這是消滅一切可能的隱患,這也符合始皇帝所欣賞的《韓非子》中的君主標準。

根據《史記》記載,蒙恬在臨終之前曾經有過一番感嘆:「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蒙恬的意思是說,他自己築長城、修直道,這不就是斷掉了地脈嗎?這是得罪老天爺了,最後喪命也是天意!

秦朝之所以會速亡,與此人之死密不可分,天下造反就看出惡果了

公子扶蘇

所謂的「絕地脈」是一種神秘主義解釋,自然不可以認真,不畏天命的秦將,也只有在臨終之前才會有這種感慨。不過,蒙恬之死與日後的大秦滅亡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當蒙恬與扶蘇接到矯詔之後,扶蘇是順從赴死,而蒙恬堅持上訴,並未馬上自盡。蒙恬在給秦二世的上書中說: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系,其勢足以背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不得不說,蒙恬這番委屈叫的有水平。先是亮出了三代有功於大秦的革命家史,然後又說自己雖然被關押著,但是手上有三十萬大軍,足以和朝廷干一場了。但是,我蒙家家風好,不會幹背主叛逆的事情。

秦朝之所以會速亡,與此人之死密不可分,天下造反就看出惡果了

電視劇里的秦二世

這話說的令秦二世確實有點猶豫,但是最後還是痛下殺手。為什麼呢?關鍵就在於蒙恬亮出手上有三十萬大軍,這是很明顯的威脅,秦制中的帝王怎麼能被威脅呢?

殺蒙恬之前,那個在歷史上身份撲朔迷離的子嬰也上書勸過二世皇帝:


今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主欲一旦棄去之,臣竊以為不可。臣聞輕慮者不可以治國,獨智者不可以存君。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群臣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

子嬰這番話似乎成了預言,那一句「是內使群臣士之意離也」在日後天下亂局中成了現實。秦末反秦軍隊的首領陳余曾經給秦朝少府章邯寫信勸降:


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陽周。何者?功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並起滋益多。彼趙高素談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

秦朝之所以會速亡,與此人之死密不可分,天下造反就看出惡果了

電視劇里的章邯

秦二世為鞏固自己的領袖地位,任意誅殺功臣,譬如蒙恬,甚至也包括扶蘇。反秦聯軍以蒙恬之死為例來說降秦將,竟然屢試不爽,這足以說明了問題。

除了對秦朝將官的心理產生負面作用,還有就是北邊國防的空虛。蒙恬死後,那三十萬大軍歸王離統率。但是,隨著秦帝國內亂四起,這三十萬軍隊又被調回內地,北邊國防頓時空虛。《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


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後稍渡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秦朝之所以會速亡,與此人之死密不可分,天下造反就看出惡果了

秦直道

原本,匈奴之患並不是什麼嚴重危機,秦始皇時代能以三十萬大軍,打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足以說明雙方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但是,隨著秦帝國內亂四起,北邊國防軍被迫內調,這才導致了匈奴勢力復起,以至於形成內秦漢帝國的威脅。

這一危機的根源,還是在於秦帝國對民眾的軍事征服的統治方式,竭澤而漁的資源獵取,這樣的政體一旦遭遇危機,肯定不會是局部性的,而是全局性的,覆滅就是宿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朱言文史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能一統天下,關鍵在於秦國奪取了這塊地盤,決定成敗的關鍵

TAG:朱言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