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天你都在吃豬肉,但中國土豬或許已經瀕臨滅絕了
1
中國對豬的需求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2017年統計的數據,全世界生豬存欄量為769,053,000頭,而中國的生豬存欄量為435,040,000頭,也就是說全世界的豬,有一半以上生長在中國。
豬對中國人的重要性在漢字中就有所體現——有觀點認為「家」這個字,由「豕」(豬/野豬)和「宀」(房子/屋頂)組成。倒不至於說一個家必須要有豬才叫家,但至少可以說,豬肉是中國飲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你打開任何一款菜譜類APP,你會發現豬肉的做法是最多樣化的,正可謂「全身是寶」。
圖丨下廚房
然而,中國人對豬肉的情懷並沒有讓中國「土豬」品種繁榮昌盛。
2
我們吃的豬都是哪來的?
有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我們吃的豬是哪來的?
目前中國的肉用豬品種以外種豬和外種豬雜交豬為主,代表品種有英國的大白豬、丹麥的長白豬、和美國的杜洛克豬,我們通常把這三種「洋豬」簡稱為「杜長大」。
大白豬(Large White)又稱為大約克夏(Yorkshire),原產於英國。由於大白豬飼料轉化率和屠宰率高以及適應性強,世界各養豬業發達的國家均有飼養,是世界上最著名,分布最廣的主導瘦肉型豬種。
長白豬原名「蘭德瑞斯豬(Landrace)」,原產于丹麥, 是世界上優秀的腌肉型豬種,由當地豬與大約克夏豬雜交育成。
杜洛克豬(Duroc)原產於美國,其最大優勢為生長快,飼料轉化率高,抗逆性強。
圖丨giphy
那麼中國土豬是什麼豬呢?與中華田園犬的概念相似,中國土豬也不是一種豬,而是中國地方豬種的合集。根據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的結果,中國的88種地方豬有85%的品種數量在急速下滑。項城豬、定縣豬、龍游烏豬和窄勒黑豬這四個品種已經滅絕,另有三十餘種瀕危或瀕臨滅絕。而曾經被譽為「四川回鍋肉標配」的成華豬在2013年的存欄量僅為100頭左右。
成華豬是四川土生土長的黑毛豬,發源地為四川省邛崍市,當地人養殖成華豬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成華豬肉最大的特點就是脂肪含量高,肌內脂肪含量可以達到3.5%,而白豬的通常只有1%。肌內脂肪高,從美食角度說就是能看到大理石樣紋理。
圖丨https://slideplayer.com/slide/8699529/
其他瀕臨滅絕的地方「明星豬」還有金華豬,大花白豬,太湖豬,烏金豬等。
金華豬又稱兩頭烏,是最適合做東坡肉的品種,大名鼎鼎的「金華火腿」也是由金華豬肉腌制而成;
大花白豬是廣東大耳黑白花豬的統稱,包括大花烏豬、金利豬、梅花豬、梁村豬、四保豬和坭坡豬;
太湖豬由二花臉、梅山、楓涇、嘉興黑、橫涇、米豬、沙烏頭等豬種歸併,其最大優勢為產仔數量最多,曾被世界上很多國家作為育種豬;
烏金豬起源於雲、貴、川烏蒙山區與金沙江畔,屬放牧型豬種,適合高原養殖。
圖丨giphy
3
土豬瀕臨滅絕,因為外國豬更好吃?
隨著時代變遷,成華豬已經成為了瑜不掩瑕的品種。首先是日增重只有可憐的300~400克,卻擁有約為6∶1的超高料肉比,也就是說,它吃6公斤飼料才能增重1公斤。PIC培育的豬作為「洋豬」典範,可以達到2.3~2.5∶1的料肉比。
假如你是農民,讓你的豬漲100公斤,你願意喂230公斤飼料還是600公斤飼料?這時候你當然不會考慮品種延續,而是會毫不猶豫選擇引進外種豬。
在消費者這方面,人們對大肥肉的需求也日益降低。在裡脊肉代替五花肉成為餐桌新寵的同時,一些人在吃五花肉的時候甚至會剔除肥肉只吃瘦肉。
有多少人會只咬瘦肉?丨pixabay
再來說口味。以澳洲豬肉做對比,很多人都認為澳洲豬肉不如中國豬肉好吃,殊不知導致外國豬肉不好吃的決定性因素並不是品種,而是生產、屠宰過程。中國飼養公豬會對其進行閹割以避免其分泌「荷爾蒙氣味」(豬肉異味的來源之一),並加速其生長發育,而澳洲是少有的在飼養過程中不閹割公豬的國家,這便會導致豬肉殘留一些迷之膻味。
在屠宰過程中,中國多數屠宰場使用的是電擊加放血的方法,而澳洲及一些歐洲國家會使用二氧化碳催眠,這會使放血量下降,一些屠宰場也會選擇索性不放血,於是豬肉就會殘留血腥味。
所以,外國豬並不會比中國豬更好吃,但其飼養出欄的性價比會遠高於大部分中國土豬。於是,更多農民選擇飼養外種豬,膘肥體壯的中國土豬也逐漸被更多消費者排斥。
4
對於瀕危土豬,我們可以做什麼?
為了應對中國土豬及其他本土畜禽瀕臨滅絕的境況,國務院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畜禽遺傳資源分布狀況,制定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制定並公布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對原產我國的珍貴、稀有、瀕危的畜禽遺傳資源實行重點保護。
大花白豬、烏金豬(大河豬)、金華豬等均在最近公布的保護名錄之內。
對於豬這種肉用經濟動物,僅僅是把它們保護起來免於滅絕並不是最佳策略,挖掘優勢,彌補劣勢,使其東山再起才能發揮它們的價值。市場是多變而殘酷的,在肥肉冗餘的當下,人們開始嘗試土洋結合的創新法。
以成華豬為例,四川的養豬場也在嘗試讓成華豬與外種豬雜交。成華豬與英國巴克夏豬雜交一代的豬在出欄時已經可以達到556克的日增重水平,料肉比降低到了約3.5∶1,瘦肉率較以前也有所提高。提高的瘦肉率主要體現在腹部的「大肥肉」變少了。
當然,雜交一代的豬肉幾乎保持了原來成華豬肉的肌內脂肪水平,與外種豬「純瘦肉」相比,雜交成華豬肉的肌肉部分也能看到大理石樣紋理,也就是傳說中的「雪花豬肉」。
經過改良的成華豬,在2017年的出欄量已經達到了2萬頭。豬農和成華豬適應了時代的發展,終於由衰轉盛重回巔峰。
農民也要生存,他們會選擇經濟價值更高的豬種飼養,一些農業品種的自然淘汰是難以避免的。但換個角度想,中國本土豬有很多寶貴的性狀已經作為種質資源保留了下來,甚至很多外種豬也是利用中國本土豬做雜交育種。
我們現在吃到的豬,即使不是純種中國土豬,也有可能是中國土豬的後代。
中國土豬市場十大品牌丨參考資料[2]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是中國土豬,也在嘗試與外種豬雜交創新。
不要覺得豬肉供不應求,也不要覺得豬肉興衰與我們無關。我們作為消費者,應該做到最基本的杜絕浪費,不管是不是純種中國土豬,我們都要珍惜食物。
2018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發布了《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報告中指出,我國存在嚴重的食物浪費情況。其中,遊客食物消費,公務/商務消費,大型餐館,校園餐滿意度低及盒飯形式供應成為了食物浪費的重要因素。
圖丨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
你以為我們浪費掉的食物就蒸發了嗎?並不會!在一些偏遠地區,一些農民就是用泔水餵豬的,而這些豬生命的終點顯然還是餐桌。是的,某種程度上說,你浪費掉的食物,經過循環還是由你自己繼續吃下去。
其實本質上,在中國的很大一部分地區,豬肉是供大於求的。而我們浪費掉的豬肉,最後也要自食其果。所以,不要哀悼沒有好吃的五花肉了,先把自己眼前的食物吃完吧。
現在回到標題的問題,腦補一下你現在吃(不是成華豬做的)紅燒肉時,難道就不愉快了嗎?人人吃不起飯的窮苦時代,紅燒肉一定要肥得流油才夠好吃,可現在這樣的肥肉你也許看一下就會膩了。
積極一點想,以成華豬為代表的中國土豬並不是沒有了,而是根據市場需求衍生(雜交)出了更合適的品種,紅燒肉也不是吃不到了,而是被人們進步的飲食習慣調整為更健康的「肥而不膩」的狀態了。當然,只有避免浪費,我們才有資格享受更多的美味。
作者:SamKakeru
編輯:李小葵
參考資料:
[1]http://australianpork.com.au/industry-focus/animal-welfare/husbandry/
[2]郭源梅, 李龍雲, 賴昭勝, et al. 中國地方豬種利用現狀與展望[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2017, 39(03):427-435.
一個AI
以後罵人可不能罵人家是「土豬」了,好歹也是瀕危品種得保護起來


※為什麼黑天是「黑」天
※刷臉登機,機場安心:生物識別技術的應用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