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英國脫歐過程為什麼如此痛苦?

英國脫歐過程為什麼如此痛苦?

進入2019年,隨著3月29日英國脫歐關鍵時間節點日益臨近,英國國內關注爭執的焦點已不是脫歐之後的政策舉措,而是該「硬脫歐」還是「軟脫歐」。這軟硬之差,就是英國與歐盟能否達成一項協議——在脫歐後英國仍留在歐盟共同市場里。如果留在共同市場內,那英國就必須付出代價。因此,「硬脫歐」還是「軟脫歐」問題,實際上又變成類似於「人間是否值得」的曠日持久大爭論。

這場爭論並未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接近達成共識,反而分歧越來越明顯。

2016年6月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時,留歐派的「利器」就是:如果失去歐盟共同市場,英國經濟將面臨致命性打擊;脫歐派則堅持認為,相對於歐盟,英國許多產業具有優勢,如果甩掉歐盟這個大包袱,只會讓英國經濟更輕鬆,而且歐盟倡導的人員和資金自由流動對於英國安全是大威脅。從人員構成上看,脫歐派以從事傳統產業的居民為多,留歐派多數為從事第三產業的大城市居民,而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等地居民,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基本都是留歐派。這兩派佔英國人口比例差不多,最終,脫歐派僅以相對優勢獲勝。

與選民的態度相比,英國政黨在脫歐公投前後的態度則產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這主要是因為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兩派政治人物從選舉政治出發,在一定程度上都想採取「和稀泥」的策略。首相特雷莎·梅原本是「脫歐派」鐵娘子,上台後,考慮到自己的政治利益,擔心英國硬脫歐帶來的短時間衝擊會直接影響自己的政治生命,於是變得溫和起來,並積極推動「軟脫」;而工黨領袖傑里米·科爾賓似乎也忘了自己當年留歐派的基本立場,積極主張「軟脫」。

英國兩大政黨在「硬脫」還是「軟脫」問題上「達成共識」,按理說是好事,可現實並非如此。由於特雷莎·梅在脫歐問題上態度轉向溫和,造成許多持強硬立場的保守黨議員甚至幾個內閣大臣最後「造反」,而工黨領袖科爾賓的曖昧態度也遭到聲勢一直不減甚至主張重新公投的「留歐」選民排斥。

保守黨、工黨兩大政黨的態度讓英國地方政黨找到了表達立場的「擴音器」。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就因脫歐後跟愛爾蘭的邊界到底要不要管控這一問題,跟盟友保守黨幾乎鬧翻了,蘇格蘭民族黨又開始對曾經惜敗的另一場脫英公投憤憤不平了。

在此氛圍下,指望英國議會能順利通過特雷莎·梅力推的脫歐協議,恐怕真不容易。但脫歐時間已定,到時英國除了「硬脫」之外,將別無選擇。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英國選擇硬脫歐,雖然其經濟在一定時間內會受到衝擊,但若能像特雷莎·梅新年講話中提到的那樣,英國重新建立共識並將眼光投向整個世界,那麼,以英國目前的基礎,經過短期陣痛後,將有機會讓自己經濟上一個新台階。此外,英國目前一半的出口都依賴歐盟市場,並為之付出沉重代價。如果放下歐盟這個「包袱」,發揮自己產業優勢,重新定位其在整個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英國也並非不可為。

當然,如果英國不想承受「硬脫歐」帶來的衝擊,試圖保住它在歐盟共同市場的地位,也可以咬牙答應歐盟提出的條件。

無論是「硬脫」還是「軟脫」,英國都需要一個強勢領導人在當下做出決斷。但英國政治體制決定了它目前不可能會有一個能帶領其度過陣痛期的強勢領導人。

其實,呼喚強勢領導人的劇情在英國已不是第一次上演:帶領英國挺過二戰的丘吉爾和帶領英國走出上世紀70年代經濟停滯的撒切爾夫人,在他們擔任首相期間,都曾遭到民眾的反對和抗議,撒切爾夫人還經常在公共場合被扔臭雞蛋。

英國最終等到的,也許是一場無言的結局——耗盡時光,等待自動「硬脫」時刻的到來。也許那時,值得不值得的答案,會更明朗一些。(國際銳評評論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競逐美國2020年總統選舉,參議員沃倫優勢何在
蘇丹總統訪問敘利亞 敘危機後首位訪敘阿盟國家領導人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