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人格,曾國藩這樣求「外援」
凡成大事者,必有異於常人之處,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不說別的,就是一生所下的自省功夫,曾國藩就超出了同時代與後來的許多人,有一點更為一般人所不及,那就是他不怕露醜,為了人格完美,自覺引進「外援」。
曾國藩的「外援」之一是聖人。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五,曾國藩在日記里寫道:「早起,高誦養氣章,似有所會,願終身私淑孟子。雖造次顛沛,皆有孟夫子在前,須臾不離,或到死之日可以仰希於萬一。」意思是自己要向孟子學習,長養浩然之氣,做一個正直、善良、於國家有貢獻的好人。
曾國藩的「外援」之二是良友、親人。赴京城做官之後,在唐鑒的引薦下,曾國藩認識了理學家倭仁。某次,曾國藩拜訪了他,倭仁給曾國藩提了兩條意見,一是學會「研幾」,所謂「研幾」,就是要看重細節;二是要寫日課,即每天要做些自己認為必須做的事,堅持不懈。這兩條意見對曾國藩一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陳岱雲與曾國藩是同科進士,又是非常好的朋友,曾國藩希望其指出自己的缺點,陳岱雲說:第一要戒「慢」,說曾國藩無處不有怠慢之氣。又說曾國藩與朋友常常對立得很厲害,「隨處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齟齬,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說曾國藩處事不患不精明,而是太刻薄。曾國藩評價說:「此三言者皆藥石也。」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二日,邵蕙西在前一日晚間看到西南方有異象,清早來找曾國藩,想好好探討一番。聊完天,曾國藩留他吃早飯。或許是覺得兩人關係很鐵吧,邵蕙西直言不諱地談了自己對曾國藩的幾點看法:「一曰慢,交友不能久而敬之也;二曰自是,謂看詩文多持己見也;三曰偽,謂對人能作幾副面孔也。」邵蕙西的批評很有辣度,等於說老曾有人品上的缺點了。曾國藩事後在日記中如實記錄此事,還感嘆道:「直哉,吾友!吾日蹈大惡而不知矣!」正面肯定了朋友的批評。
俗話說,「長兄為父」。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長兄要給後面的弟妹作出榜樣,使他們走上正道;二是長兄具有父親一般的威嚴,長兄的意志,弟妹必須服從。對前面一點,曾國藩做得特別到位,對後面一點,曾國藩則看得比較淡。他曾在日記里這樣說:「早接九弟信,言古稱君有諍臣,今兄有諍弟。余近以居位太高,虛名太大,不得聞規諫之言為慮,若九弟果能隨事規諫,又得一二嚴憚之友,內有直弟,外有畏友,庶幾其免於大戾乎?」曾國藩如此說,也如此做。同治三年九月,曾國荃來看大哥,當面批評曾國藩待親人太刻薄,曾國藩虛心地聽受了。
曾國藩在修身時如此看重「外援」,原因有兩個。其一,人本質上總有幾分自戀,容易盲目相信自己的視野、思想、決斷,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有了「外援」,也就有了向自我開刀的勇氣。其二,每個人的出身、經歷、所受教育相異,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也各各有別。有的事你做了之後自己可能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別人卻可能覺得殊為不當,有「外援」直言相告,我們也就能更客觀地省察自己。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隆冬時,小寒至,讓我們一起感受詩詞的韻味
※史上最難讀的39個姓氏,你都讀對了嗎?
TAG:中華詩文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