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從魏晉到明清:論中國書法審美取向的演變

從魏晉到明清:論中國書法審美取向的演變

這是一個好問題,也是一個大問題。從本質上來講,我們其實需要探求這個問題背後的本質,即魏晉時期的書法美學是什麼,它的本質是什麼,我們今天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書法美學理想。在這三個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是我們當今必須面臨和回答的問題。但是只有解決了前面兩個問題,我們才能說清楚書法美學理想到底是什麼。

一、魏晉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的意義和在書法美學史上的意義

一位書法家、一種書法風格,它在書法史上的意義和它在書法美學上的意義,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回事。只不過書法史的意義更側重於書法全面的貢獻,這種貢獻既包括了書法創作技法方面的貢獻,也包括了書法欣賞、鑒賞層面的貢獻。

也就是說,書法史意義是涵蓋書法美學的意義的,而書法美學相當於書法的鑒賞、欣賞的審美取向,所以這二者是包含關係。

魏晉書法是談論中國書法史無論如何都不能繞開的話題。魏晉時期的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成就斐然,在書法史意義上來說,這一時期有兩個提出貢獻:

一是書法的自覺發展期;

二是帖學的風格奠基期。

所謂自覺期的概念,就是說這一時候,人們開始從意識層面自覺地去追求書法的美醜好壞了,開始形成了一定的品評方法、欣賞方法。

這一新變或許在現在看來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它在書法史上猶如一道分水嶺,在此之前的書法,我們其實可以稱之為不自覺時期的書法,在此之後的書法,我們稱之為自覺時期的書法。

中國書法的自覺意味著中國書法藝術的真正誕生。雖然在魏晉之前的篆書、隸書也是屬於書法藝術的範疇,但是他們都不是有意的想要展示書法美,而是自然而然的展現的,是自然藝術的表現。

而魏晉之後,中國書法開始以書法家的主觀創作為主,而不再以書法的自然美為主了。

魏晉時期書法的代表自然是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這兩個人是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而他們之所以被人們所看重,是因為他們的書法直接開創了帖學書法這一派別,並且影響中國數千年。

二、帖學書法的千年傳統

中國書法史上的書法家,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帖學書法家,一派是碑學書法家。帖學書法的書法基本上可以上溯至魏晉時期的二王。

可以說,中國書法史上自從有了王羲之,就有了帖學書法,在王羲之之前,中國書法主要留存下來的書法形式是碑石,很少有帖學的東西。

在王羲之之後,王羲之所遺留的大量墨跡為當時人們所看重、模仿學習,以後經過歷代皇帝的提倡、搜集,形成了綿延數千年的帖學傳統。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帖學就是學習墨跡的書法派系,而王羲之作為帖學開山之人,自然受到了後世的推崇。

而帖學之所以能夠這樣聲勢浩大,成為中國書法數千年一來的正統書法的代表,自然和世俗政權的大力推崇有關,而世俗皇帝之所以這樣大力推崇也與當時的政治考量有關係。

三、魏晉書法的帖學傳統與魏晉書法美學

魏晉既然是以帖學為主,那麼自然他的書法審美取向就是帖學書法美學。帖學書法的美學傳統最早的源頭也是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七帖》。

大概會有人疑問,為什麼不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呢?

實際上,在魏晉時期,像《蘭亭序》那樣的行書作品是很少的,因為《蘭亭序》基本上是以標準的行書寫成的,但是那個時代行書和草書往往相摻雜,很少有純行書的作品。所以,真正可以代表王羲之書法面貌的,當屬《十七帖》。

況且從內容上來講,《十七帖》的內容也相當有趣,大部分都是王羲之平常生活化的書寫,平淡有趣,而且都是便條,一個人平常之態的書寫更能夠體現出一個人書法的真實水平。

從《十七帖》中我們不僅可以印證後世書法家關於《蘭亭序》的諸多評語的曼妙之處,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龍跳天門,虎卧鳳闕」,而且《十七帖》也給我們打開了另外一扇看待王羲之書法美學審美的一面,即自然圓轉、方圓兼濟。

在書法風格上,他以秀麗柔媚為主,這幾乎影響了以後書法的審美取向,直到顏真卿的出現,才開始吸取了碑學書法陽剛壯闊的一面,書法風格開始變得多樣起來。

四、中國書法的正統審美——帖學書法的審美取向

前面我們說過由於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所創立的帖學書法為後世歷代政權統治者提倡、遵守,所以,中國書法的審美取向也一直以二王父子作為正統,這體現在二王魏晉之後,唐代的楷書四大家以及張旭、懷素、宋代宋四家,尤其是米芾,恪守魏晉書法的道統。元朝趙孟頫的書法,筆筆取法王羲之,直追羲之,明代董其昌,清代王鐸都是王羲之的傳承者。

總體上講,他們都承接了二王書法中柔媚的一面,更加圓轉,不落俗氣,雅道自然。

五、帖學的問題

但是帖學的問題就在於帖學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他形成了一種天然正確的存在,任何挑戰他、改變它的人都會被這種強大的傳統所批判。比較好的例證就是顏真卿和米芾。

顏真卿的書法承襲二王書法的道統,但它也融匯了很多碑學書法的風格在其中。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尤其是宋代的米芾,直接批評顏真卿的書法是「俗書」。

所以到了明清兩代,館閣體這種標準的帖學書法開始流行,雖然有他現實的意義和基礎,但是明清兩代的文人書法也開始受到束縛和壓抑,成為了書法發展的桎梏。

六、今天我們應該有的書法美學觀

我們今天應該有什麼樣的書法美學觀?很顯然,魏晉書法美學從魏晉誕生之日起,到了明清兩代演化成館閣書法,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就是,無論一種審美觀念,它有多麼正確、它看起來多麼沒有害處或者說我們應該極力推崇它,都不應該、也不能讓這一種風格獨大,讓它成為唯一正確的存在。即便是王羲之在世,即便是王羲之的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被人承認,我們也不能說他便是中國書法最終的歸宿和最正確、最完美的存在。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多樣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聽說點擊了「好看」的網友,寫字都變得好看了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松風閣書法日講 的精彩文章:

學習楷書字,如何把握字的間架結構?
趙孟頫:集書法之大成,500年來,只此一人而已!

TAG:松風閣書法日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