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與王陽明齊名的明代心學家,師承陳獻章,卻一直被後人忽視

與王陽明齊名的明代心學家,師承陳獻章,卻一直被後人忽視

理學一直是宋明兩朝統治階級推崇的意識形態思想,尤其是宋朝,當時社會經歷了唐末五代的戰亂,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為了長治久安,統治階級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思想學說,維護自己的統治,理學便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

到了明代,理學逐漸演化,形成了心學學說。最著名的就是陽明理學,而能與王陽明理學相匹敵的,是一個叫做湛若水的甘泉學說。

在明朝中期,王陽明和湛若水的學說並立,人稱王湛。湛若水的學說之所以能匹敵王陽明的學說,是因為湛若水的甘泉學說,有著特殊的獨到之處。

與王陽明齊名的明代心學家,師承陳獻章,卻一直被後人忽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湛若水的原名叫湛露,後來為了避諱,才改名叫湛若水的,因為他字型大小甘泉,所以,世人又稱他為甘泉先生。

也有人說,相傳湛若水的父母在增城的甘泉洞里禱告後生下了他,故而才叫甘泉先生。至於究竟叫這個名諱,且不去考證。

湛若水年輕時,參加科舉考試屢次受挫,後來拜入理學大師陳獻章門下。在陳獻章的諄諄教誨下,終於悟出「隨處體認天理」的心學方法,得到陳獻章讚賞。

與王陽明齊名的明代心學家,師承陳獻章,卻一直被後人忽視

陳獻章也覺得,湛若水孺子可教,將來能夠繼承和發揚自己的學說。

湛若水當然是不負師望的,他一生的學術、教育活動,致力於繼承和發揚陳獻章的學說,,凡是他去過的地方,建立書院,宣講教學,成為譽滿天下的大師。

湛若水的師傅陳獻章這個人是一個落第弟子,他屢次參加科舉不中,心中很沮喪。

既然沒有仕途的命,就沉下心來,潛心研究心學。

沒想到,竟然還成就了一門新學說。

與王陽明齊名的明代心學家,師承陳獻章,卻一直被後人忽視

陳獻章一開始也是講學,在他講課的時候,他給他的學生說,一個人學習知識,貴在獨立思考要不斷的在學習中反思自己學到的知識,然後慢慢消化,變成行動弄的圭臬,這樣的話,學習才能進步。

其實,不難發現,陳獻章所說的這些,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因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樞紐,做學問要從靜坐中窺探事情的始末,這一點跟慎獨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陳獻章的心學思想。

湛若水學習了陳獻章的學說後,在老師的基礎上,又向前進了一步。他覺得,人隨處可以體認天理,無時無刻都能體認天理,這也成為他與王陽明各立門戶的重要標誌。

與王陽明齊名的明代心學家,師承陳獻章,卻一直被後人忽視

所謂天理,就是封建倫理道德。

體認天理就是在心境空虛的情況下,認識封建倫理道德。

在湛若水的心學思想里,無論是動還是靜,無論是思還是行,都要合乎天理,符合倫理道德規範。

湛若水師從陳獻章,所以,他的學說在融合了天理和事理合一的觀點,看似充實了心學,其實只不過是修正了陳獻章的心學學說。

不過,就憑這些,湛若水也創立了甘泉學派。

與王陽明齊名的明代心學家,師承陳獻章,卻一直被後人忽視

王陽明的心學歸結為一條就是,知行合一。

知就是良知,行就是使用良知的行為。

知行合一,在本質上是知,重點在行,可以看做理論聯繫實際。

陽明心學的致良知,脫胎於儒家《大學》一書。

大學中講到,一個人要想平天下,必須要從根源做起,先獲得知識,堅定自己的意念,規範自己的本心,修養自己的身心,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治理好自己國家,然後才能使天下太平。

在明朝中期,能與陽明心學相匹敵的,就是湛若水的甘泉學派。

與王陽明齊名的明代心學家,師承陳獻章,卻一直被後人忽視

歷史上,曾發生一件事,是湛若水心學思想在現實中的一次很好實踐,那就是大禮儀事件。

明武宗朱厚熜死後,沒有兒子,他的堂弟嘉靖皇帝朱厚熜繼任皇帝。

按照封建禮儀,朱厚熜繼位為皇帝,必須要認明孝宗朱佑樘為父親,但是嘉靖皇帝死活不願意,他覺得,當個皇帝還把自己的爹給當沒了,這不合乎情理。

於是,很多朝臣冒死直諫,朱厚熜根本不甩,導致很多大臣被庭杖。

與王陽明齊名的明代心學家,師承陳獻章,卻一直被後人忽視

在這件事情上,湛若水沒有發聲。

按照他的心學思想,隨處體認天理,禮儀是皇家的事情,與道德、天理全不相干,作為人臣,不該指責和干預。

皇帝換人和皇族稱呼之間的改變,只是表面,人心中的道德倫理不會改變,這就是湛若水隨處體認天理的具體表現。

所以說,湛若水也是明代的一代大儒,只不過一直被人忽視。

與王陽明齊名的明代心學家,師承陳獻章,卻一直被後人忽視

不一樣的文章,不一樣的精彩,欣賞更多內容,請關注【雄觀大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