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已判定是贗品的文物,被人從垃圾堆撿回,六年後才認定是國寶

已判定是贗品的文物,被人從垃圾堆撿回,六年後才認定是國寶

在中國歷史上,王羲之的地位是崇高而神聖的,他被視為書聖,成為了千年以來讓人頂禮膜拜的對象。在王羲之的作品中,最出名的當然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其實,在王羲之流傳到現在的作品中,還有一副國寶《上虞帖》,現存於上海博物館。

這副《上虞帖》,其實還有一個比較滑稽的名字,叫做《夜來腹痛帖》。之所以叫這兩個名字,您看看書貼的原文就知道了:

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原來,這是王羲之給自己的友人的回信。因為王羲之突然出現腹痛,所以錯過了與朋友的見面,另外因為信中透露自己在上虞,所以《夜來腹痛帖》與《上虞帖》的名字由此得來。

那麼,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上虞帖》真的是王羲之所寫嗎?嚴格意義上來說,王羲之的真跡一件都沒有能夠留下來。這與年代過於久遠,戰亂頻繁不無關係。但是,在古代特別是在唐朝,智慧的古人創造出獨特的「複製」書法珍品的辦法。

簡單來說,就是在一暗室之中,放置真跡,並在上面鋪墊一層比較透明的宣紙。然後開窗讓光線照射在紙上,技師們則根據真本而勾勒出幾乎可以以偽亂真的筆畫。這種方法叫做「雙鉤」摹法,所得到的摹本叫做「鉤摹本」。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當然不是真跡。但是,必須看到,鉤摹本幾乎就是在「複製」真跡,能夠最大程度保持原來的筆意和風貌。因此,在書法界和文物界,都認為,唐朝時的摹本,就可以當作是真跡來保存。

然而,這不是上海博物館的《上虞帖》全部故事。在《上虞帖》中,它的筆法洒脫俊秀,毫無遲滯凝謝,現得輕鬆自然。而且,明顯從運筆可以看出,它的線條變化,並不是僵化地用提筆輕重完成,而是利用運筆的節奏變化和速度快慢產生的。這種通過運筆的流暢性達到線條變化的方法,讓人大開眼界,拍案叫絕。

這副《上虞帖》在歷史上也很有名,曾經被《宣和書譜》所收錄,後來又被南唐李煜、北宋宋徽宗兩個著名的書法家皇帝所收藏。在明朝之後,《上虞帖》反覆在民間收藏家中出現,很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味道。

直到1969年,這副字被移送到上海博物館時,初審判定為贗品,都已經丟入垃圾堆之中了。然而,鑒賞家、傳拓名家萬育仁總覺得不對勁,他並不認為是贗品,便將其收回放置。又過了六年,書法大家、鑒賞家謝稚柳聽說此事,興沖沖地為它專門鑒賞。

這件坐了六年冷板凳的書法作品,才算是洗刷了無窮的委屈。再加上軟X光透拍,顯示出南唐內府的收藏印「內合同印」朱印和「集賢院御書印」墨印。這兩方印,是歷代書法鑒賞書籍在《上虞帖》中都提到的,因為時間太過長久,再加上保管不當,讓這兩個印章瀰漫不清,以至於讓人誤解。只有藉助最新的儀器,還算完成了對其真偽的判定。

被確定為唐朝摹本之後,《上虞帖》立即引起了高度重視。專業清理和復原專家對其進行了長時間的修復,終於讓它煥發出青春的風采。《上虞帖》也以種種生動的傳說,為它的價值打上了更神秘的烙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戰國七雄中最弱國家,走出了兩個頂級人才,幫助建立了兩個王朝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