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這本書是德國版的《菊與刀》

這本書是德國版的《菊與刀》

這本書是德國版的《菊與刀》

年底總結閱讀心得的時候,發現了自己一年裡讀了很多關於德國問題的書,主要涉及到二十世紀的德國的合法性與正當性、納粹主義與大屠殺、德國的納粹主義語言與二戰後德國的地下閱讀等等。研究二十世紀的歷史,德國的國民性研究是一個逃不過的話題,我們讀到了數不勝數的哲學與歷史著作,但是在我看來,大部分著作都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只談學術與思想,而沒有對德國問題更加細緻入微的剖析——更具體來說,沒有一本類似於研究日本國民性《菊與刀》那樣的著作。剛剛讀完美國專欄作家米爾頓·邁耶的《他們以為他們是自由的》,這本小書可以彌補以上提及的某種缺憾,但是這本書主要的研究1933—1945年這個敏感時期的德國人,更為側重德國納粹主義與反猶主義特性,雖然對德國的國民性有很多精闢的觀察,但囿於作者自身猶太人的身份限定,他更關心的是納粹體制是如何侵蝕德國普通民眾和他們的生活。

這本書出版於1955年。作者米爾頓·邁耶是德裔美籍的猶太人,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曾在美聯社擔任記者,1935年,他在柏林試圖多方聯繫希特勒進行會面採訪,沒有成功。後在納粹德國遊歷數年。二戰後,為了更加了解這個國家,他搬遷到德國的一個小鎮,深入到了德國普通人的生活。本書的主角就是十位普通的德國人,有裁縫、教師、警察、麵包師等,他們都是納粹分子——如果按照我們對納粹一般的認定,他們入了納粹黨,執行命令,參與小鎮的縱火案和驅逐猶太人。但是從另外一方面看,他們又是普通人,從這個辭彙最普通的意思上理解,他們只是為了生活,他們的作惡只是在權衡生活的利益,他們的傷害並沒有反人類罪的可怕,他們只是人類的一份子。他們是善良與邪惡的共同體,就如同我們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都一樣。所以,某種程度上,閱讀這本書最讓人不舒服的地方不在於他們作惡,而在於他們作惡的時候懵然不覺,還有一點,他們作惡的方式,捫心自問,就如同任何一個人一樣。所以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邁耶在前言中提到,他回到美國,「我對我的國家有點兒害怕,害怕在現實和幻想結合所造成的壓力之下,它可能想要、得到和喜歡的事物。我感到——而且時常感到——我曾遇到的不是德國人,而是人。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碰巧在德國。在某些情況下,他可能會在美國。在某些情況下,他可能就是我」。

這本書是德國版的《菊與刀》

對納粹主義與大屠殺的學術研究已經設計到了各個層面,比如我們熟知了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的一系列對普通人的電擊實驗,還有哲學家漢娜·阿倫特1961年針對納粹將領審判的觀察寫下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值得提及的是,邁耶的《他們以為他們是自由的》比阿倫特的著作還要早幾年出版,但是並未引起很大的關注。我們不難理解,在1955年的解放和審判納粹主義德國的語境之下,本書所呈現出的平庸而真實的德國人的國民性更令人失望:我們無法容忍他們與我們一樣,我們無法融入這些納粹分子其實就是我們的鄰居,我們的朋友,我們每天在路上遇到互相禮貌打招呼的同類。但是這本書現如今仍然具備很大的警醒意義的原因在於,他深入到了德國人日常生活的內部。邁耶不但是觀察他們,還融入他們的社群——某種意義上,他也在欺騙他們,他隱瞞了自己的身份,也隱瞞了自己的猶太人的出身。

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所接觸到的這十位納粹份子與我們心目中沾滿鮮血,進行殺戮和戰爭的納粹戰犯完全不同。按照我們平時的說法,他們屬於被統治者,他們的選擇都是被動的,或者是根據自己的利益相關的,比如這十個人當初選擇加入納粹黨,很大程度上,他們都處於失業狀態,而入黨能讓他們有一份工作,養家糊口。即使那些已經有工作的,他們也選擇入黨,要不是為了跟隨組織,要不就是從眾心理。他們在戰後回顧過去,仍然認為納粹時期是他們生命中最好的時期,他們有生活,有工作,有保障。他們關心自己的生活勝過關心別人的,勝過關心猶太人與恐怖的大屠殺。你們可以說他們缺乏公民意識,但是你不能否認這樣的人在任何時候都佔據了我們生活的主流。那些看起來是正義而宏大的革命敘事對他們都是空談和概念,他們談論政治和元首的時候就如同談論一個遙遠的國王。國王處理戰爭和國家大事,而我們只處理自己的生活就好。需要號召他們去革命,他們就聽從革命的召喚。對他們而言,思考問題的方式不是正義與否,而是生活是否安好。他們生活中有猶太人,但是他們並不關心,他們與猶太人之間的關係自始至終都是隔膜的。他們不關心大屠殺,正如他們不關心他們的猶太鄰居被驅逐一樣。納粹戰敗也並不能讓他們感到罪責,他們以為他們的罪已經通過戰爭來償還了,他們在戰敗中經歷的苦難就是贖罪和補償。

這本書是德國版的《菊與刀》

邁耶總結德國人的國民性時說,他們身上缺少一種「公民的勇氣」,一種使人既不被統治也不被別人統治能夠自我統治的勇氣。正如這本書的醒目的標題:他們以為他們是自由的,統治和奴役,正義與邪惡,戰爭與暴行,罪責與懺悔,這些都通通與他們認識到的生活無關:「因為人們首先思考的是他們過的生活和他們看到的事物;而在他們看到的事物中,他們思考的不是那些非凡的事物,而是他們日常生活範圍內眼見的事物。」這不是德國人的平庸,而是人性的平庸,我們都是這樣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