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把出征軍隊名稱改了兩個字,幾十年後大家才明白其中奧妙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曾經有3個主要名稱:土地革命時期的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抗日戰爭時期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和規模較小的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以及自解放戰爭起使用至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簡稱「解放軍」)。
其實,中國人民解放軍還有一支部隊,曾經被派往他國作戰,還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支部隊就是大名鼎鼎的參加過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戰爭的背景和過程相信大家都比較清楚,但人民志願軍名字的由來,背後卻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毛主席辦公照
新中國成立後,北朝鮮在蘇聯的默許下,於1950年6月25日開始向南朝鮮發起進攻,希望一舉統一整個朝鮮半島,由此開始了歷時三年的內戰。8月中旬,北朝鮮人民軍將南朝鮮軍驅至釜山一隅,佔領了南朝鮮90%的土地。9月15日,由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率領的,以美國為首的16國軍隊組成的聯合國軍從仁川登陸,支持南朝鮮反攻,並於10月7日這天跨過三八線。
早在1950年5月份的時候,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金日成就派人前來向中國求援,希望中國派兵支援朝鮮。當時新中國成立還不到一年,由於經歷多年戰亂,國內百廢待興,加上美國二戰時原子彈的威懾,以及對方是由多國部隊組成的聯合國軍,因此包括大部分高層在內的人都傾向於保持中立。
面對黨內高層疑問和國內民眾對美的恐懼心理,毛主席堅持支援朝鮮的主張,提出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著名論斷,認為不能把戰火燒在中國的土地上,而是要通過打贏這場戰爭,來幫助當時積貧積弱的新中國贏得世界地位。
經過多次討論後,最後才由毛主席拍板出兵。
毛主席發布組建志願軍的命令
1950年10月8日,也就是聯合國軍跨過三八線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召開,最終決定介入朝鮮戰爭,會上,毛主席宣布了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
「為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藉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同時,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洪學智、鄧華、韓先楚、宋時輪為副司令,解方為參謀長。打出的口號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
命令下達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25萬餘人馬上改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奉命換上沒有帽徽、肩章和領花,只標註「中國人民志願軍」胸標的簡單新軍裝,並且部隊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和編製。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前後三年時間,共有240萬人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相信很多讀者家裡或親戚都曾有人參加志願軍。
當各個部隊接到改名換裝的命令時,很多官兵的第一反應就是十分詫異,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取得過三大戰役的勝利,被譽為「天下第一陸軍」,名字霸氣又好聽,更是一種榮譽的象徵,而改名後的志願軍,相比就缺乏這種氣勢,而且聽起來也很拗口和彆扭。
志願軍軍裝
直到幾十年後,當老兵們再回憶起這場戰爭時,才最終明白,這是毛主席的一個大智慧。
因為當時將「解放」改成「志願」,僅兩個字的改變,代表的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因為這是去朝鮮參戰,如果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自然代表的是中國政府,相當於中國政府向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宣戰,這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對立。如果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則到朝鮮參戰是中國人民的意志和願望,是民意,是中國人民不願意看到朝鮮人民挨打而志願去幫助他們的,這就變成中國人民與美國政府之間的對立,避免了將戰爭升級。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客服種種困難,憑藉卓越的智慧和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的戰鬥精神,多次以弱勝強,打出了人民軍隊的軍威與氣勢,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對於朝鮮戰爭,美國曾這樣自我評價:我們在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


※算命先生說李家要做皇帝,楊廣殺32個姓李的,李淵用四個字逃脫
※《女駙馬》馮素貞原型:與卓文君齊名,但結局很凄慘
TAG:魯迅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