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連環殺手在不在你身邊,這是個問題

連環殺手在不在你身邊,這是個問題

我忘了從哪裡看過一個數據分析,說一個企業里,越是高層領導,罹患精神分裂的比例就越高……還把這種現象比喻為a snake in a suit(穿著西裝的蛇),我瞬間想到的就是克里斯蒂安·貝爾主演的那部《美國精神病人》……

《美國精神病人》劇照

文中提及的「海爾病態人格測量表」,實際上是評量20種指標性的人格特質,這20種人格特質都和病態行為有關。所謂的病態行為包括:巧言令色、很會做表面功夫、性濫交、說謊成性等等。檢核表中每一種人格特質最多給兩分,最少給零分,總分是40分,等測驗做完後再來算分數(30分以上的就是病態型人格)。

不過,問題是,即便這個測試是有科學依據且相對準確的,那麼,變態型人格到導致連環殺手式的犯罪之間,還隔著很遠,也就是說,「變態型領導」和「變態型罪犯」之間有何區別呢?恐怕還是機會、概率、運氣等等這些脫不開干係吧……

想要做此測試的,可以移步至(國內估計需要翻牆):

vistriai.com/psychopathtest

——————————————————————————————————————

文/George Dvorsky

譯/Angelasong

校對/圖靈4.0

原文/io9.gizmodo.com

從《嗜血法醫》和《犯罪現場調查》等廣受追捧的電視劇來看,我們似乎對行為極端、令人毛骨悚然的連環殺手極其著迷。但是,為什麼會存在這些異常的謀殺犯?我們如何才能洞察他們的行為,予以反擊?我們需要走入連環殺手的內心世界。

巴托里伯爵夫人(1560年8月7日-1614年8月21日)是匈牙利的伯爵夫人,來自於著名的巴托里家族,是一個保衛匈牙利不受土耳其人侵略的知名家族,但她同時也是歷史上殺人數量最多的女性連環殺手,被冠名為「血腥伯爵夫人」、「德古拉伯爵夫人」、「恰赫季斯血腥夫人」等稱號。

連環殺手在歷史上一直存在(像巴托里伯爵夫人和開膛手傑克),但是,直到20世紀70年代,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員羅伯特·雷斯勒對連環殺手進行了深入研究,這種現象才最終被正式承認。今天,聯邦調查局和其他調查單位的許多工作都是雷斯勒早期工作的延伸(包括犯罪心理畫像,這點我們接下來將進行些許探討)。

是什麼造就了連環殺手?

但是即使經過多年的研究,對於連環殺手出現的原因,神經系統學家,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仍然見解不一。研究專家羅納德·霍姆斯和斯蒂芬·赫爾摩斯稱,可供研究的連環殺手太少了。因此,對於生物因素在連環殺手成因中扮演的確切角色,仍未得出有意義的科學見解。但是現在心理學家的努力並不是盲目的——他們已經查明了一些可能的因素。有些連環殺手小時候遭受過虐待——要麼是情感上或身體上的,要麼是受過性侵犯。許多人有著極度的性幻想,並無法控制,有時還受心理疾病的驅使——如精神分裂、人格變態。

的確,我們大多都知道,許多連環殺手實際上是精神病患者。在海爾病態人格測量表(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得分很高的謀殺犯經常受到強烈的控制欲刺激,並不折手段地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這導致了有些謀殺犯周期性的暴力行為。但是並非所有的連環殺手都是精神病患者,反之亦然。

因此,隨著對連環殺手研究的深入,我們也許將會發現不止一種類型的殺手,或者不只一方面的原因。

如何定義連環殺手?

羅伯特·皮克頓,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高貴林港市的一個豬農 。他在當地被控以一級謀殺罪,指他殺害了當地26名女子,並涉及2004年1月28日超過五名妓女在溫哥華市東區被殺死的案件。

現在,正如雷斯勒在聯邦調查局的研究工作所證實的,抓捕連環殺手的第一步就是要認識到此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時難以發現兇案與連環殺手有關。在某些情況下,如加拿大的羅伯特·皮克頓案件,警方調查多年才知道連環殺手就在他們身邊——一個疏忽或錯誤就讓數十人命喪黃泉。

許多調查員把連環殺手定義為:在間隔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內,在不同的案件中殺死三個或更多人的殺手。而那個時間間隔被稱為「冷卻期」。但是過去的10年,聯邦調查局採用了一個更自由的定義——「在不同的案件中,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受害者被同一罪犯非法殺害」。他們也指出,一個連環兇殺案可以涉及一個或更多的殺手,而且在多起謀殺事件間還必須存在必要的時間,以區別於大屠殺的兇手(他們傾向於持續性的瘋狂屠殺,如製造挪威奧斯陸爆炸槍擊案的安德斯·布雷維克和在《黑暗騎士崛起》首映禮上瘋狂殺人的詹姆斯·霍爾姆斯)。但是,一旦兩個或者更多的案例能彼此關聯,調查人員便開始改變策略,採取相應的方法。

詹姆斯·霍爾姆斯(1987年12月13日-)

被指控於2012年7月20日在科羅拉多州奧羅拉世紀電影院發生的槍擊案主嫌,該案造成12死70人傷。

如何給連環殺手做心理畫像?

要試圖找出連環殺手就像大海撈針一樣難。所幸,調查員可以藉助一些工具幫助他們在茫茫人海中鎖定那令人生畏的目標。

在許多案件中,除了法醫已經發現的東西外,調查員別無他獲,他們轉而求助於一項被稱為「犯罪心理畫像」的技術,據此創建一個(罪犯的)概貌,並對目標對象進行預測。這些心理畫像是根據多年收集的數據,以及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搜集的資料製作而成。不足為怪的是,連環殺手特定的行為模式、特點和特徵是完全可以被預測的。連環殺手通常是為獲得心理的滿足,而不是為任何物質利益或者戰術目標。他們的動機往往是享樂、性滿足、興奮、慾望以及控制欲——這些都是易被忽略的線索。

對調查員來說,更重要的是洞察連環殺手的共性,這能幫助他們描畫出罪犯的輪廓圖。例如,連環殺手往往是20歲到30歲的男性(年齡大約28歲的居多),他們傾向於殺同種族的人。這些確實是最粗略的概括,調查員還創建了一種概率分析技術,以排除大多數人,縮小調查範圍。

連環殺手也有其他的犯罪模式。有些每次都會使用同一種手段殺人,而且受害者往往是特定的類型,例如都是妓女或都是特定年齡段的人。每個種族連環殺手的比例相當相似(有人認為白人有更高的連環殺人的傾向, 為什麼這麼說,還是一個謎),他們的目標是住在家附近或工作地點附近的陌生人。

艾琳·沃爾諾斯算得上女性連環殺手中的「佼佼者」,她共奪去了7名男性的生命,而且是用手槍——這是女性殺手並不常見的作案手法。

有趣的是,女性連環殺手是極其罕見,而且她們的行為常常超出大多數的分析模式 。女殺手傾向於熟人,受害者通常是男性。她們因物質利益而殺人,且常有一個連環殺人團伙,通常是與一個男人共謀。值得注意的是,電影《女魔頭》的原型艾琳·沃爾諾斯則是一個罕見的例外,她殺人方式就像男人。

艾琳·沃爾諾斯的經歷在2003年被改編成了電影《女魔頭》,飾演她的是查理茲·塞隆

事先謀劃還是毫無謀劃?

也許心理畫像應用最廣、最有效的地方就在於決定殺人者是「有謀劃的」還是「無謀劃的」。

通常 「有謀劃的「殺手有很高的智商,犯罪時非常謹慎、小心。在一般人眼中,他們很友善,有自己的朋友,穩定的工作,甚至家庭——沒人會懷疑這樣的人。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無謀劃的」殺手。他們更多的是因為衝動而犯罪,而且(犯罪工具)通常是當時任何可用的東西;他們不會小心翼翼地處理屍體,犯罪現場一團糟。有些殺手有戀屍癖以及精神病史。而「無謀劃的」殺手其作案動機傾向於極端的身體發泄、性暴力及滿足某種幻想。

傑弗瑞·達默爾(1960年5月21日-1994年11月28日)是美國著名連環殺手

在1978至1991年間共殺死了17名男子,被捕後被判終身監禁,在服刑期間,被另一名聲稱受到上天感召的囚犯殺死。達默爾的父親是一名化學家,自小就從父親身上學到不同的化學知識,後來在俄亥俄州立大學讀書時又染上酗酒的惡習。傑弗瑞於18歲時第一次殺人,他殺死了一位帶回家進行性行為的男子,之後的九年他一度沉寂下來。直至1987年才再次犯案,在數年間他斷斷續續犯案,每隔一星期殺害一名受害者,而且多以兇殘凶段殺害死者。最終於1991年落網。

但是令調查員感到非常棘手的是,還有種「混合型」的殺手——他們顯露出「有謀劃」和「無謀劃」兩方面的特徵。經典例子就是傑弗瑞·達默爾,一個有條不紊、謹慎的殺人犯。他一直在尋找一個「完美的情人」。但同時,他把受害者肢解,將身體部位冷凍,並試圖通過把頭蓋骨鑽孔,讓屍體復活。他還嘗試了吃人肉,來「確保受害者一直與他同在」。

心理畫像的局限性是什麼?

傑弗瑞·達默爾的例子的確既具有說服力也令人苦惱:心理畫像的局限性甚至會誤導犯罪分析。達默爾不僅有混合性特徵,而且他殺的人也不只是自己種族的人。他殺害男性(他是同性戀),這迷惑了調查人員。

被稱為「環城公路狙擊殺手」的穆罕默德(右)與同夥馬爾沃

此外,在環城公路狙擊手襲擊案中,警察根據心理畫像將目標鎖定在來自華盛頓特區的單獨行動的30歲的白人男子。實際上,這起犯罪是兩個黑人犯下的,其中一個41歲,另一個17歲——他們都來自西海岸。

這些案例加上一大堆其他因素,一些觀察家便宣稱犯罪心理畫像不科學,甚至令人產生誤解。早在2007年,對於這種調查方法,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就在《紐約客》中抱怨說:「如果你調查的大方向錯了,那別指望得到正確具體的細節。」他寫道:

心理畫像並不是一個測試,不是得到的答案大多數正確就表示你通過了測試。所有的細節在某種程度上都要一致,心理畫像才有用。在90年代中期,英國內政部分析了184件案例,想看看有多少起罪犯的抓捕歸功於心理畫像。結果只有5件,僅佔2.7%。所以探員的工作並不僅僅是按圖索驥。他們需要作出判斷:我相信兇手是結巴嗎?或者30歲?還是舉手放棄?

公平地說,心理畫像頂多是引導調查人員弄清調查方向的一個工具。事實上,在成功的案件調查中,心理畫像的分析是很準確。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心理學家和刑事學家大衛·肯特。他在1986年的一起案件中,為連環強姦犯約翰·杜菲創建了一幅心理畫像,在他預測的17起事件中,有13件是完全正確的。

連環強姦犯約翰·杜菲

如何抓捕連環殺手?

戴維·伯克維茨,人稱「薩姆之子」。

他遭到父母拋棄了幾天後,被伯克維茨一家收養。他曾用小刀襲擊過數名路人,之後在1976年買入了一把鬥牛犬左輪手槍,並用其隨意向路人近距離射擊。他在接下來的一年內不斷犯下類似罪行,而警察對此卻毫無頭緒。此外,他的名字經常出現在全國各個報紙的頭條。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自己是「薩姆之子」;這便是他這個別稱的由來。

通常,連環殺手被抓多半是由於自己大意。由於缺乏經驗,有些在第一次作案時就被抓。而另外的一些(在開始逃脫的)在幾年之後就變得粗心大意,且自負,於是就會犯錯誤。

泰德·邦迪(1946年11月24日-1989年1月24日)

美國一個活躍於1973年至1978年的連環殺手。泰德邦迪高中畢業後進入幾間大學念書,後來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念中文系,與女同學戀愛後輟學做幾份低薪工作,並參與共和党參議員洛克斐勒的競選當義工,但在女友抱怨他缺乏上進心並與他分手後,泰德邦迪又重回大學並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心理系以優異成績畢業,期間曾在自殺防治中心任職。被捕後,他完全否認自己的罪行,直到10多年後,才承認自己犯下了超過30起謀殺。不過真正的被害人數量仍屬未知,據估計為26至100人不等,一般估計為35人。通常,邦迪會棒擊受害人,而後再將其勒死。

同樣,連環殺手也會被僥倖逃脫的目擊者指證殺人犯(這導致達默爾被抓),或者正在犯案時被抓獲。有些連環殺手被抓,是因為汽車後備箱中發現屍體(泰德·邦迪就是在一次例行的交通檢查中停車時被抓的)。而且,有犯罪前科的殺手很容易被警方懷疑,並被監控,直到最終真相大白被抓捕歸案。或者,以團伙形式作案時,一個被抓,其他的就能相繼落網。戴維·伯克維茨,「薩姆之子」(他以喜愛遠間隔狙擊約會中的女性而著稱),最開始因街頭滯留罪被抓——警方一開始認為他是目擊者,而不是殺人犯。


有時候,警察也是靠運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異聞奇錄 的精彩文章:

你同事可能是變態的十五個標誌
非原 對靈體的嚴肅研究實驗

TAG:異聞奇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