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他獲得了中國科學技術最高獎:但獲獎內容全部保密,讓西方著急

他獲得了中國科學技術最高獎:但獲獎內容全部保密,讓西方著急

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據了解,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1999年國務院發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首次設立,至2017年度,共有29位科學家登上了我國科技界的最高領獎台。這一獎項的設立和頒布,既是國家對長期樂於奉獻、甘於清貧、始終堅守科研崗位、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傑出科技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和最高獎勵,也是國家為了鼓勵更多的有識之士立志為繁榮科學技術事業多做貢獻的重大舉措,每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得主都屈指可數,這一方面表示這些獎項在國家科技發展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或在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這些最高科學獎的獲得者相關研究所取得的相關成就對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有卓越建樹。

這次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得主——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就是在我國雷達領域獲得重要突破,並一舉實現我國超地平線雷達發展的多個第一的關鍵性科學家。據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雙院院士」劉永坦教授,在我國雷達系統與信號處理技術領域有著精深的造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他負責研究的「新體制雷達與系統試驗」取得了重大突破,並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在雷達研究中,他發展了運動補償理論,並針對大帶寬信號與系統提出了新的補償理論。上面這些是不是有點看不懂,好,我們來簡單講一下,劉永坦院士的研究主題和我們常見的雷達完全不一樣,他們長得像一桿桿電線杆,但卻在一個場地上同時樹立起幾百根,每根之間還鏈接著大量電線,這種很奇怪的雷達卻可以探測400至500千米之外的航空母艦或者轟炸機的飛行。

在我們知道,雷達被稱為現代戰爭中的「千里眼」,對戰爭的進程和勝負起著關鍵性作用。然而由於地球曲率的影響,常規岸基微波預警雷達存在所謂的「盲區」,最多只能探測40公里範圍內的水面艦艇及飛行目標。為了突破這一限制,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大國均在大力發展高頻雷達。此外,隨著國防技術的飛速發展,對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充分開發和有效保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不少國家競相投入巨額資金研發新體制雷達,力圖使「千里眼」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作為新體制雷達的傑出代表,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HFSWR)利用高頻電磁波沿海面繞射傳播的特性,可實現對數百公里之外的海面艦船目標和超低空飛行目標進行超視距探測,特別是在跟蹤大型水面艦艇、航母等艦艇時,可以在海雜波中始終「抓住」航母的蹤影。

地波雷達是利用高頻電磁波沿海面繞射傳播來完成超視距探測的雷達。地波雷達一般工作在高頻短波頻段,它採用了先進的高分辨多普勒檢測技術,因此能從強海雜波中超視距發現微弱目標 。它通常架設在海岸灘頭,主要擔負對海上目標和超低空飛行目標的超視距警戒任務。而新一代高頻地波由於波長長,具有反隱身、反低空突防、抗反輻射導彈和超視距預警等優勢,已經成為反隱身和遠程警戒的重要武器之一。但是,現有用於目標探測的高頻地波雷達一般採用大型對數天線發射,高數十米,並採用數百米長的大型陣列天線接收,佔地面積約為1萬平方米。例如,加拿大的某高頻地波雷達的發射天線為架設在高40米鐵塔上的對數周期天線,接收天線為40個單元並鋪設在1.5千米長的海岸線上。不過,劉永坦院士的研究解決了這一問題,實現了新一代遠程警戒雷達的技術創新,而這些創新成果高度保密,讓西方國家著急了解我們是怎麼快速解決問題的。

一些軍事專家認為,新體制雷達是雷達領域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由於工作頻段和工作方式的特殊性,使其在對付目前雷達的四大威脅:隱身技術、電子干擾、反輻射導彈和超低空突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並且較之於預警飛機等,造價低廉,是國防技術發展的重要神器之一,堪比核潛艇和航空母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科技前沿觀察 的精彩文章:

我們研製成功紅外隱身抑制器:新一代隱形武裝直升機將替換直10
美軍大批戰機逼近俄羅斯:烏克蘭若藉機生事,俄需要全力應對

TAG:高科技前沿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