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對孩子至關重要
叮叮放學回家後突然問媽媽:「媽媽,咱家有錢嗎?是不是我想要的你都能給我買啊?小明說他家很有錢,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正在忙著做飯的叮叮媽媽聽孩子這麼一問,頓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了。想告訴孩子家裡有錢,怕孩子養成胡亂揮霍的毛病,想給孩子說家裡沒錢,又怕孩子變得自卑。
叮叮爸爸剛好進門,聽見兒子這麼問,就笑著把叮叮抱在懷裡說道:「咱家很有錢,不過這些錢都是我和媽媽付出努力賺回來的。這些錢我們擁有支配權,不能你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如果你自己努力,也可以賺到自己的錢,這樣你才有權去支配。」叮叮聽完爸爸的解釋後,就高高興興的一邊玩自己的玩具去了。
實際上,當孩子漸漸意識到錢的重要性,就會開始詢問父母和金錢有關的話題,在孩子眼裡,也許,錢就像玩具一樣,越多越好,但對成年人來說,如何回應關於「有錢還是沒錢」這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很多家長往往不知如何回答,才能爭取理解如何認識和支配金錢。
比較合理的解答方式有以下幾種:
「我們家有錢,你現在長大了,爸爸媽媽會給你一些零花錢,但不能亂花,因為每個人的錢都是通過努力工作賺的,將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賺錢。」
「我有錢,雖然錢是媽媽爸爸的,但是我們一定會保證你生活、上學的費用,你不用擔心。但是等你長大有能力了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財富了,那時的錢才是你自己的。」
「我們家有錢,但是這些錢我們會用在需要的時候,不會浪費,也不會滿足你的任性要求哦。」
常見的又不太合適的回答:
「咱家很窮,我們辛苦把你養大,你要刻苦讀書才行!」
「咱家有的是錢,這些錢將來都會留給你。」
「咱家沒錢,只有靠你好好讀書了,這樣以後咱們就有錢了!」
「咱家沒錢,我和你媽工資都不高,哪來的錢, 千萬不要亂買東西啊!要懂得節省!」
從上面的兩種回答方式不難看出,經常受到第一種教育的孩子,在獲得安全感的同時,也會擁有規則意識,「家裡的錢夠花但不允許亂花」,雖然孩子離自己賺錢的年齡還早,但從小給孩子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財富觀和價值觀,對孩子的成長也是非常有利的,相信這樣被細心呵護的孩子將來也能靠自己的努力打出一片天地。
而經常接受第二種教育的孩子,父母的回答總是在向孩子傳遞兩種極端:過於缺乏或者過於充沛,這會讓孩子對金錢產生一種扭曲的認識,心理學家做過研究,家庭條件對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總是哭窮的家長,很可能讓孩子變得內心卑微。
而總是吹噓自己家家財萬貫的家長,孩子會過早地失去童真,變得特別現實,認為有錢才是王道,甚至在學習上也變得非常懶散,不願努力,「反正家裡有的是錢,那我還需要再費勁去賺嗎?」這樣是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如果不及時教育,長大後很可能就是一枚啃老族。
其實面對這一類金錢相關的問題,孩子真正想收穫的答案,可能僅僅是一份滿足感和安全感,家長只需要溫柔有愛地告訴孩子,你現在好好讀書就可以,不需要為了錢而操心,爸爸媽媽會努力工作,好好賺錢,如果你好好學習,將來會比爸爸媽媽更棒。你還可以告訴孩子,賺很多錢並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標,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是比富貴榮華更有意義的事。


※這3種「有毒」環境,易誘發兒童白血病,父母要多留意
※接孩子放學,媽媽和爸爸的畫風有點不一樣,看完忍不住想笑
TAG:柏柏BJ |